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
中國正處在由快速老齡化向深度老齡化社會轉變的歷史階段,發展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求。而上海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發展較快以及人均預期壽命較高的超大城市,如何在長壽時代破解大城養老難題,成為上海保險從業者們近年來深入探索與實踐的關鍵領域。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際大都市,是中國大城養老的縮影。上海保險業也正在多方位打造養老金融的‘上海樣本’。」 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秘書長李玉新在近日的養老金融媒體調研活動上表示。
從調研活動資訊來看,上海保險業正從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企業年金、商業養老金等方面以及養老服務產業中的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方式探索「大城養老」的養老保障模式。
多元化探索養老金融
「我們也看到,現在養老需求在整個上海市場是非常旺盛的。」平安人壽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強在調研活動中表示。
需求旺盛的背後是上海比全國平均水平更高程度的老齡化和更長的預期壽命。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15.4%。而上海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級行政區之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在2023年末達到28.8%,已步入重度老齡化;與此同時,上海2022年末的人均預期壽命已高達83.18歲,大幅超過同期全國78.2歲的平均值。
綜合參與調研的上海險企相關負責人觀點,上海作為超大城市,老齡化、高齡化程度較深,且老年人群相對而言消費水平更高,對於養老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多元化、高質素需求也更高。
在此背景下,上海近年來越發重視養老金融的發展,養老金融也成為上海金融業必須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上月底,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金融監管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動方案】,其中就強調要高質素發展養老產業金融,豐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適老化水平。
作為養老金融的重要參與者,上海保險業近兩年對於養老金融的布局不斷加速。從數據來看,上海保險業正從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體系建設以及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多個角度,利用「保險+養老服務」的方式為「大城養老」問題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也支持上海的養老金融快速發展。
在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方面,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除了在人社部備案的單一計劃外,上海在各省市中企業年金企業賬戶數、職工賬戶數以及資產金額均為首位,資產金額占比(不包括人社部備案)為9.3%;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方面,上海金融監管局副局長王鑫澤今年6月在參加上海市政府新聞釋出會時表示,上海積極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探索開發各類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截至2024年4月末,上海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保險產品達9.3萬件。
在養老金融產品方面,國壽養老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壯波在調研活動中表示,截至目前,國壽養老上海市分公司管理的企職業年金、商業養老金等養老金資產規模突破了1千億元;陳強稱,為了匹配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公司對養老產品進行了市場化改造,針對性地開發了一些養老版的年金產品,進一步推動高齡人群納入被保險人,並設定雙被保人,提供因人制宜的養老金融解決方案;泰康人壽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王誌宏則表示,2024年泰康人壽上海分公司養老年金以及健康險產品銷售占比占到了業務總量的80%以上。
與此同時,在機構養老和居家社區養老這兩大類養老服務方面,上海保險業也已經有頗多布局。
作為泰康人壽養老社區的重要布局點,泰康在上海已有3家養老社區,其中泰康之家申園養老社區開業近十年,入住人數超過2000人,在泰康人壽全國已投入營運的22個養老社區共1.4萬居民中占比約1/7。
除了泰康人壽之外,中國太保、中國太平、中國平安、國華人壽也在上海布局了多家養老社區。從這些養老社區的定位來看,總體偏中高端,服務人群則有所差異化,滿足上海老人不同階段的不同養老需求:部份養老社區較為綜合,配套設施滿足活力老人文娛社交需求,也有康復醫院等醫療護理服務配套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部份養老社區則更為偏重高齡老人的照護,有個別養老社區還輻射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部份服務。
而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近兩年保險業的布局也顯著加速。根據媒體統計,目前布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保險企業至少有23家。業內人士表示,居家養老服務涉及面較廣,服務內容細致瑣碎,保險公司可以連線支付方和服務方,參與居家養老服務較有優勢,適合擔任平台角色整合服務方,為老人提供優質的居家養老服務,而目前行業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險企也基本采用這種模式,大型保險公司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更為全面化,部份中小險企則會「專攻」適老化改造、醫療健康等部份服務。
以行業內布局居家養老較早的中國平安為例,透過連線各居家養老服務供應商打造「聯體」模式、參與制定團體標準等方式,構建了居家養老生態。陳強稱,2022年至今,在上海,平安居家養老服務達標的權益客戶超過萬人,大約有6000人已開啟服務體驗。
這些痛點待解
不過,參與調研的多家上海險企高管均表示,要提供高品質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也並非易事。
「其實養老社區的經營,特別是上2000戶的大型社區,是非常難的。」王誌宏說,「在申園籌備成功進入營業的九年多時間裏,我們面臨著很多沒想到過的問題,在經營過程當中逐步去改善,逐步去提升,逐步去修正。」
她舉例稱,如果入住的一對夫妻中的一位隨著年齡增長生理機能出現變化,需要從活力獨立生活區轉到協助護理區,是否要將夫妻分開?如果不分開繼續留在獨立生活區,自然會有輪椅的進出、看護,活力養老區是否適配,諸如此類的問題會有很多。王誌宏還提到,醫療政策的一些制約也會給以醫養結合為主的經營模式帶來很大的挑戰,她呼籲加速醫療數據共享,以讓保險行業助力探索醫養結合。
而對於第二支柱企業年金來說,目前覆蓋率較低仍然是主要痛點。人社部數據顯示,自2006年啟動到2023年末,企業年金僅覆蓋3144萬企業職工。這一數碼約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7%。壯波在調研中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職工參與率的要求、程式繁瑣等因素。不過近年來多個國家層面政策檔中已多次提及要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並出台了配套政策修訂。壯波稱,作為機構需要緊抓政策紅利,讓更多的企業和職工了解企業年金制度。目前階段應把擴面的目標放在一些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人才、機關事業單位內還沒有建立年金的人員等。同時也需加強產品創新以方便中小企業加入,進一步最佳化營運流程和服務體驗。
另外,在居家養老方面,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險企仍面臨如何有效管控供應商服務質素、專業護理人才缺口較大等挑戰,業內人士希望有更多專業力量能夠與險企共同推動居家養老的標準化、專業化發展;同時,政策上能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教育,加大養老護理員等專業人員培訓力度,探索建立參照職稱管理的養老服務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