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不停慢跑一個小時,你敢嗎?

2025-01-12心靈

敢啊!

現在可以給我3000萬了嗎?

知乎宇宙發的空頭支票這麽多,這還是我見到的最容易的一個。

絕大多數現代人,就是溫室中的花朵,早已經忘了人類耐力的強大。

很多人往往認為跑一場馬拉松就是人類極限,甚至連續跑1個小時就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但1個小時,根本摸不到原始人類平均水平的下限。

相比起原始人類,現代人類的平均耐力水平可以說是非常低。

你從辦公室內隨機抽出100個人,能持續跑1個小時,也即接近10公裏的人,將會是一個非常低的比例。因為,絕大多數人甚至連跑步習慣都沒有。

然而,原始部落每天1~2小時的高強度運動(不限於跑步)是最基本的常態。

大量的研究表明,無論今天現存的原始部落還是過去近200萬年以來的原始人類,都會透過耐力追擊的方式狩獵動物 [1] [2] 。獵物中包括很多以速度見長的各種鹿和羚。

人類足部的演化,就是一個適應耐力奔跑的過程。

人類生理結構的跑步適應力前進演化

在奔跑過程中,僅僅足弓,人類便可以回收20%的能量 [3]

人類猶如彈簧般的肌腱,長度也在同體形哺乳動物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人類演化的過程,各種生理構造的變化,使得奔跑/步行時的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甚至人類的左心室,相比起其他人科動物(黑猩猩、大猩猩等)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增加了血液輸出量,提高了耐力表現 [4] [5]

猿總科左心室肌小梁對比

不說其它類人猿和人類,甚至現代人與原始部落的心臟也擁有差異 [6]

這是黑猩猩、久坐不動的現代人,以及塔拉烏馬拉人(中美印第安人)心臟收縮/舒張能力對比:

經過不同形式的訓練,心臟表現將呈現巨大的差異:

可以說,人類就是為奔跑而生。只不過對於個體而言,具有典型「用進廢退」的規律。

狩獵過程中,原始人類(或部落)往往可以以6分配的平均速度,奔跑30多公裏。

狩獵時奔跑3個小時以上,是極其正常的現象。

而這3個小時的奔跑,和現代人的勻速奔跑也很不相同。因為獵物逃走的速度不可能均勻,尤其是對於一些以速度見長的動物來說。偶爾會用長達兩天的時間來追捕狩獵。

因此原始人在擁有高耐力的同時,也擁有高爆發力,狩獵期間,他們往往很容易跑到3分配以內,有的最高的一公裏甚至能接近230的配速。

統計發現,從1527年~20世紀初,耐力追逐狩獵是世界各地最典型的生存策略,尤其是樹木稀少的遊獵地區 [7]

早期人類也比現代人壯實得多,不說太久遠的年代,哪怕僅僅是數千年前的人類,也是如此。

2017年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史前農業女性的上半身幾乎與大學賽艇運動員一樣的強壯 [8] 。而現代人達到如此強壯水平的,只是很小一部份。

大腦中內啡肽、多巴胺建立起來的獎勵機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應人類的耐力水平。

大多數人都對跑步高潮有著一定的了解,也一定性地知道和內啡肽的關系。但體會到跑步高潮的人群,卻可能並沒有那麽多。

因為通常內啡肽的產生,需要足夠長的奔跑時間,通常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2個小時的奔跑時間,奔跑前後內啡肽水平將有巨大的變化 [9]

內源性大麻素系統(eCB),反應了跑步高潮狀態。

尤其是內源性大麻素(AEA)水平,與人的積極情緒呈正相關。

透過對人、犬、雪貂三種動物進行對比研究發現:

人類在步行時的內源性大麻素(AEA)水平最低,雪貂最高。

而在奔跑過程中,人類和犬類都明顯增加,雪貂水平反而有所降低。

這個結果意味著,人和犬類在耐力奔跑的過程中會有更好的積極情緒感受,雪貂則可能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感受。雖然犬類的整體水平高於人類,但從步行到奔跑,人類的(AEA)水平的倍增卻高於犬類。

犬類也是哺乳動物中高耐力的代表動物之一,工作犬和野犬往往都有2~3個小時數十公裏的耐力表現。野犬和狼往往透過耐力狩獵,兩個小時奔跑20公裏以上是常見現象,其狩獵效率也比獵豹高很多。

現代人大多數耐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訓練不足。

從基因層面的角度來說,基因決定了每個人的天賦上限,而天賦卻需要透過長期訓練來兌現。

長期耐力運動對機體的長期改變,是透過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表現來實作的 [10] [11] [12]

研究發現,在13108個與運動相關的基因中,817個基因發生了DNA乙酰化的改變,4076個基因發生了甲基化改變,總占比接近40%。

這些基因,主要透過血小板/凝血系統、認知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腎臟系統來改變人體。

雖然10公裏跑進40分鐘,並不是人人經過訓練都可以。但連續跑慢跑一個小時,卻是任何一個生理構造正常的人類經過訓練都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需要輕松的訓練過程就能做到。

如果【不停慢跑一個小時給一千萬】是真的,估計知乎宇宙都得給跑破產了。

參考

  1. ^ Bramble, Dennis M., and Daniel E. Lieberman. "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 nature 432.7015 (2004): 345-352.
  2. ^ Lieberman D E. Homing in on early Homo[J]. Nature, 2007, 449(7160): 291-292.
  3. ^ Mattson, Mark P. "Evolutionary aspects of human exercise—born to run purposefully."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11.3 (2012): 347-352.
  4. ^ Hunter, Philip. "The evolution of human endurance: research on the biology of extreme endurance giv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in humans and animals." EMBO reports 20.11 (2019): e49396.
  5. ^ Curry, Bryony A., et al. "Left ventricular trabeculation in Hominidae: divergence of the human cardiac phenotype." Communications Biology 7.1 (2024): 682.
  6. ^ Shave, Robert E., et al. "Selection of endurance capabilities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pressure and volum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hear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40 (2019): 19905-19910.
  7. ^ Morin, Eugène, and Bruce Winterhalder. "Ethnography and ethnohistory support the efficiency of hunting through endurance running in human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4): 1-11.
  8. ^ Macintosh, Alison A., Ron Pinhasi, and Jay T. Stock. "Prehistoric women’s manual labor exceeded that of athletes through the first 5500 years of farming in Central Europe." Science Advances 3.11 (2017): eaao3893.
  9. ^ Boecker H, Sprenger T, Spilker M E, et al. The runner's high: opioidergic mechanisms in the human brain[J]. Cerebral cortex, 2008, 18(11): 2523-2531.
  10. ^ Williams, Kristine, et al. "Epigenetic rewiring of skeletal muscle enhancers after exercise training supports a role in whole-body function and human health." Molecular Metabolism 53 (2021): 101290.
  11. ^ Widmann, Manuel, Andreas M. Nieß, and Barbara Munz. "Physical exercise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in skeletal muscle." Sports medicine 49.4 (2019): 509-523.
  12. ^ Plaza-Diaz, Julio, et al.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on the epigenome in skeletal muscle and effects on systemic metabolism." Biomedicines 10.1 (2022):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