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GDP降速!第二省會,水逆了!

2024-07-26財經

上半年,全市實作地區生產總值1115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

4.8%的平均增速,比全國5%的平均增速低0.2個百分點。

這是成都連續兩個季度GDP增速跑輸全國大盤。

一季度,成都的GDP增速為5%,比全國5.2%的平均增速低了0.2個百分點。

在GDP十強陣容中,跑輸大盤的,當然不止成都一個。一季度,上海、廣州、成都、杭州均跑輸了,尤其是廣州,大幅跑輸。上半年,目前經濟十強城市只有6個城市公布數據,成都、杭州依舊跑輸了大盤。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廣州的問題,一季度已經分析過了,這篇著重看下成都增速放緩的原因。

有趣的是,與成都無論競爭激烈的重慶,連續三個季度增速都在6%以上,上半年重慶的GDP增速更是領跑直轄市。

重慶向上,成都向下,原因都在工業表現上。

重慶上半年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實作增加值5886.90億元,增長7.0%。增速在三大產業中位居第一。

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上半年增速8.6%,比去年同期提高5.1個百分點。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6.2%,制造業增長8.9%。

反觀成都,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06.5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3276.7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7668.9億元,增長5.1%。

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業)雖然增速只有2%,但由於占比極小,影響不大。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只有4.1%。

此外,上半年,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 。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1.8%;重工業增長3.0%。分行業看,五大先進制造業增長0.8%,其中,新型材料產業增長6.6%,醫藥健康產業增長4.4%,綠色食品產業增長0.4%, 裝備制造產業下降1.6%,電子資訊工業下降2.3%。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只有2.6%,其中裝備制造業、電子資訊工業均下降。電子資訊工業是成都的當家工業,當家工業下滑,影響自然大。

而工業疲軟帶來的結果,便是出口不濟。

上半年,成都出口總額2193.8億元,下降2.9%。

成都雖然GDP規模位居全國第七、省會城市第二,但它的優勢與短板也非常明顯。

優勢是人口、消費。成都的常住人口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重慶、上海和北京。消費能力,由於背靠四川省,強省會之下,成都的消費實力在西部僅次於重慶。

短板則是工業。成都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僅位居第13位(2021年數據)。

營業收入超千億的產業,2021年只有3個,2022年增加至5個。

但相比於頭部工業強城,依舊弱很多。成都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17780.9億元。

可供對比的是,工業營收十強城市中,位居最後一名的天津,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收就有2.4萬億元。

在成都的工業分類中,按照工信部劃分的41個工業大類來看,擁有5個營收超千億的產業,其當家產業是電腦、通訊與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

2022年這一產業總營收5128.3億元,位居成都各產業第一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成都市統計局

然而,對比來看,電腦、通訊與其他電子器材制造業的2022年營收比2021年下降了123億元。

這意味著,成都的資訊科技產業在縮水。縮水的證據,不僅體現在當家產業營收下降,還體現在:

第一,今年前五個月,成都市五大先進制造業中,電子資訊工業工業增加值下降了3.3%。

第二,成都多個關鍵工業產品產量跳水,尤其是電子資訊工業相關的產品。

成都的電子資訊工業起步於2003年。

當年,英特爾積極響應中國政府「西部大開發」戰略,宣布投資建設成都芯片封裝測試廠,是最早在成都乃至西部進行大規模投資的跨國公司之一。

之後英特爾帶來了鯰魚效應,富士康、戴爾、仁寶、聯想、德州儀器、緯創等一大批全球電腦生產制造商及研發巨擘布局成都,揭開了成都IT產業發展序幕。

之後十年間,成都迎來了電子資訊發展的黃金十年。

然而,這些年,受全球政治氣候影響疊加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影響,產業轉移,讓成都遭遇了產量下滑之痛。

從成都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2022年,成都集成電路產量只有87.4億塊,相較於2021年90.3億塊的高點,減少了11.9億塊,降幅13.18%。

電子電腦整機產量,更是大跳水。2023年,成都的電子電腦整機產量為5221.4萬台,相較於2021年99735.84萬台高點,近乎腰斬。

跌幅大的,還有手機產量。

巔峰時期,成都的手機產量為1391.57萬台,而去年的產量只有406.3萬台,下跌了70.8%。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成都統計局

可能是跌幅過大,2023年的手機產量數據,成都就幹脆不再公布了。

其實,成都的手機產量相比於其他城市少得可憐,與深圳、東莞這樣的手機大城沒法比,與同處西南的重慶,同樣沒法比。重慶的手機產量巔峰時期為2.87億台。

除了當家產業的諸多工業產品產量跳水之外,第二大產業汽車工業,產量也同樣出現了跳水。

這些年,新能源汽車攪局,讓汽車工業本就薄弱的成都,更加難受。

從成都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成都的汽車工業始於1968年,當年產量只有兩輛。

1969年增至33輛,1988年逼近萬輛,2011年逼近20萬輛,2016年突破100萬輛。2017年到達波峰,132.99萬輛,之後開始下滑,特別是2020年開始斷崖式跳水。

2022年,成都的汽車產量只有62.1萬輛,相比於高峰時期,腰斬了。

面對新能源汽車激烈的競爭,面對當下最大的風口,成都在去年釋出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

到2025年,成都汽車產業整體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實作汽車本地整體產量達100萬輛(不含異地分子公司產量)。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80萬輛,產量達25萬輛。

從數據來看,2023年成都汽車產量反彈至83.9萬輛。其中有多少新能源汽車?

根據中國青年報披露:

截至2023年底,成都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05.4%。

根據之前的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成都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4萬輛,即便去年增長了105.4%,也只有8萬多輛而已,速度還是太慢了。

看看人家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2年的7萬輛,一下增長至2023年的31.6萬輛。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鄭州市統計局

憑借這一產量,鄭州去年成功擠進了新能源汽車產量十強城市。

成都的GDP雖然很高,遠高於西安,但產業是成都的劣勢。

在產業實力上,成都不要說和蘇州、寧波、杭州、南京這些東部強市比,就算與武漢、長沙、重慶、西安這些中西部強市相比,成都也顯得很單薄。

成都缺少頭部企業,缺少名片級的產業。

而當下競爭最激烈的產業新能源汽車,成都不僅後知後覺,而且成效緩慢。

看看重慶,今年上半年GDP增速6.1%,新能源汽車是第一大功臣。

重慶統計局披露,上半年規上工業中,汽摩產業增速最快,高達25.8%。其中汽車產業更是達到了30.3%。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拉動全市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3%,較一季度加快6.6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5.1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達59.7%。

其中,6月份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0%,拉動全市工業當月增長4.9個百分點,增長貢獻達88.3%。

上半年,重慶生產了39.14萬輛新能源汽車,增長1.5倍,按照這一增速,到年末重慶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可能會接近百萬輛。

有重慶、西安在前,成都應該全面發力,去追逐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所有的產業爭奪中,汽車產業最具吸重力,因為它足以改變城運。

當年一汽落戶長春,讓長春在東北到處都是直轄市的年代裏,也獲得了直轄市的頭銜。後來由於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東北所有的直轄市都撤了。

二汽誕生於中蘇關系破裂開啟三線建設時代,落戶在大山深處的湖北十堰。十堰當時還只是一個近百戶居民的小鎮,如今七普時期擁有320.9萬人口。

因為二汽的到來,十堰與其原本所屬的勛陽地區換了身份,1973年十堰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並,仍稱十堰市,勛陽地區則降級為十堰的鄖陽區。

1980年三線建設結束,十堰由於交通不便,二汽決定遷出,先是遷到了襄樊(現在的襄陽)成就了襄陽的湖北第二城的身份。1992年二汽改名東風汽車,2003年遷到武漢,成就了武漢的汽車工業,且是武漢如今的當家工業。

強調這些,旨在強調產業對於城市的重要性。

去年虎嗅網釋出的一篇【成都失去性價比】的文章提出,成都適合生活,但不適合生存。因為這裏資源少,薪資低,崗位種類單一。

成都這些年過度追逐行銷,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本質:

城市的終極競爭是產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