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十大高發電詐類別公布,虛假貸款「榜上有名」,千萬別中招!

2024-07-25財經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董晗萱)「無抵押、無擔保、極速放款」?雖屢屢提示此類虛假網貸平台風險,但仍有不少消費者掉入陷阱。7月24日,北京商報記者註意到,北京反詐等多平台相繼披露詐騙高發案例。

2024年5月,江蘇無錫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條低息貸款的短訊,王某點選其中的連結,根據操作指引下載了一款App。王某在該貸款App上填寫個人資訊註冊後,便想將貸款提現至銀行卡。此時該貸款App顯示銀行卡有誤,平台客服稱貸款金額被凍結需要交解凍費。隨後,王某向其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6萬余元,但始終無法將貸款提現,遂意識到被騙。

申請貸款有套路,登出貸款同樣不靠譜。據台州網警釋出,近日李先生遭遇了一起精心設計的詐騙事件。他接到了一個電話,來電者自稱是「微粒貸」的員工,對方不僅準確無誤地報出了李先生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還告訴他之前申請的「微粒貸」貸款額度已經獲批。然而,李先生從未申請過此類網絡貸款服務。盡管如此,對方聲稱如果李先生不打算使用這筆貸款,就需要立即登出,否則可能會對他的個人信用記錄產生不良影響。隨後,對方發送了一個看似權威的網址連結,聲稱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監督管理局」的官方網站,並指導李先生聯系網站上的客服進行操作。

在所謂的「客服」引導下,李先生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了33000元。一筆得手後「客服」稱還需要再轉賬10000元,並保證貸款登出後兩筆資金都會原路返還。此時,心有不安的李先生便想聯系「微粒貸工作人員」再確認一下,而對方早已不知所蹤。

總結此類詐騙套路發現,詐騙分子會透過網站、電話、短訊、社交平台等渠道釋出「低息貸款」「快速到賬」等資訊,誘騙受害人前往咨詢。後冒充銀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員聯系受害人,謊稱可以「無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貸」等,引誘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入虛假網站,再以收取「手續費」「保證金」「代辦費」等為由,誘騙受害人轉賬匯款。

有的詐騙分子還常以「刷流水驗資」為由,誘騙受害人將其銀行卡寄出,用於轉移涉案資金。而此類詐騙的目標物件,正瞄準了有迫切貸款需求、急需資金周轉的人員。

正如李先生的遭遇,除了虛假網絡貸款,針對虛假征信的詐騙套路也不容忽視。在此類騙局中,詐騙分子透過冒充銀行、金融機構客服人員,謊稱受害人之前開透過微信、支付寶、京東等平台的百萬保障、金條、白條等服務,或申請校園貸、助學貸等賬號未及時登出,或信用卡、花唄、借唄等信用支付類工具存在不良記錄,需要登出相關服務、賬號或消除相關記錄,否則會嚴重影響個人征信。隨後,詐騙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記錄、驗證流水等為由,誘導受害人在網絡貸款平台或互聯網金融App進行貸款,並轉到其指定的賬戶,從而騙取錢財。

近日北京反詐平台梳理的十種最高發電詐類別中,虛假網絡貸款、虛假征信「榜上有名」,詐騙案發量、金額也呈明顯上升趨勢。據統計,2023年,電信網絡詐騙受害者的平均年齡為37歲,18歲至40歲占比62.1%,41歲至65歲占比33.1%。其中,刷單返利、虛假網絡投資理財、虛假購物服務、虛假征信等10種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別發案占比近88.4%。

這也不得不引起消費者的警惕。警方提示,在接到任何涉及金融操作的電話或資訊時,務必透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身份;對於來源不明的連結,不要輕易點選,以免泄露個人資訊或感染病毒;一旦發現可疑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並向警方或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報告,千萬不要向任何陌生賬戶轉賬匯款。

「建議消費者進行金融活動時必須實事求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貸款或消費。」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亞指出,同時,消費者還需警惕不得出租、出售、出借銀行卡賬戶,以及支付賬戶或電話卡、公司優盾,以免成為犯罪分子洗錢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