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新平庸時代,我們將要面臨的現實

2021-10-11財經
秦風
米宅財經

近期國常會頻繁提及「跨周期調節」。

比如9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要求做好跨周期調節,穩定合理預期,保持經濟平穩執行;審議透過「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規劃,推動擴內需、促轉型、增後勁;

那麽,國家為什麽在這個時刻提出這樣的政策,跨周期調節的本質是什麽?對於這個時代,我們將要面臨什麽改變?

1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開發國家用時百年才普及的電燈、電話、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進入了千家萬戶,房產的快速升值造就了一批新中產階級 ,

與此同時,中國的GDP體量越來越大,去年已經突破百萬億,人均收入直接從1990年的903元增長到去年的3.2萬元,但從12年後,中國的經濟增速越來越慢,直接從之前的雙位數增長回歸到現在的6%左右,

大象也不可能一直狂奔,高速增長從來就不是常態。像之前那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都是沒有先例的,

所以,現在我們提到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也好,跨周期調節也罷,本質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中低速增長的平庸時代,

我們現在之所以接受不了,是因為我們這代人從高速增長的時代走過來,現在經濟增長回歸常數,大家不適應而已,

不適應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未來的預期變了,我們渴望保持前30年的發展速度與時代紅利,每個人的收入都能快速增長,我們認為這樣的高速增長是正常發展速度,但今天的一切告訴我們,時代變了,降低預期才是我們應該正對的現實。

國家為什麽要提跨周期調節呢,因為之前我們對經濟增速下滑高度敏感,但凡經濟低迷 ,我們必然動用貨幣與財政政策 進行逆周期 調節,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經濟忽冷忽熱,

經濟低迷時貨幣寬松,財政刺激,導致後期的產能過剩,經濟過熱 ,又開始降杠桿,收貨幣,但企業又受不了,周而復始,好在之前的中國基礎薄,總體還是向上的,經濟低迷時靠擴大財政支出等措施事半功倍。

比如基建投資在中國基建薄弱時拉動經濟就很有效,但現在中國的規模大了,再搞大基建投入產出比 越來越弱,中東部的基建已經成熟化,現在能做的只是補充,西部地廣人稀,搞基建多了只會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投入產出比太低,變成了事倍功半;

所以,現在國家提出了跨周期調節,

本質就是提高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考量,著眼於長遠與未來,相應的,就會提高對經濟增速放慢的容忍度,只要經濟在合理軌域執行,不偏差太遠,政府就不會額外動用手段進行幹涉,這才是後續中國經濟發展的常態。

而且,說白了,中國經濟哪怕保持中低速增長,只要能保持平穩發展,在2035年能夠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在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綠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共同富裕,應該都不是問題,至於中間的過程,稍稍波動一些,也不影響大局,這就是跨周期調節的著眼點。

2

而且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來源,人口與人均產出方面,中國也進入了相對的瓶頸期 。

人口方面,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紅利已經在前三十年用完,當然,這方面國家也在想辦法,現在放開三胎的措施就是從人口方面進行的考量。

人均產出方面,知道很多人看到我們現在在進行工業4.0 轉型,寄望於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自動化能夠帶動人工效率的一次革命,

但現實點說,世界現在真正發生的改變是通訊與資訊服務領域,

我們近年的熱門公司,無論是早期的騰訊和阿裏、百度,還是現在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美團、滴滴,本質改變的是人們的消費與生活方式,對於生產力的提高並無實質性改變,同理,在家辦公,遠端辦公也是一樣,只是辦公方式的改變,對於辦公效率的提高並無改變。

而我們現在熱衷提起的自動化、機器人等等,實際在百十年前的電力與工業革命時期已經大規模在西方興起,西方的制造工廠早就有了這些東西,機械臂、無人工廠本就是從西方傳輸到中國的,

現在,只是在這些東西的基礎上加了網絡互聯、數據控制 而已,其實對單個個人生產效率的提高並無實質性改變;

其實質,是我們高估了電子電腦和資訊社會,對提高個人生產力的作用,最少在現階段是如此;

所以,在人口與人均產出方面,我們在短期真的無法做出革命性的提高,對應的結果就是,我們要接受中國經濟將要平庸增長的現實;

3

但增長的慢未必就是壞事,要知道發展經濟、提高增長率的根本是帶給中國人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只有這樣,增長才是有益和有效的,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降低生活質素的代價去追求增長率的提高。

我們現在提的跨周期調節,本質也是如此,放棄短期的溝溝坎坎,著眼未來,放眼長遠,是為了長期的走穩和走遠,本質是為了實作將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只要完成了這個目標,短期的取舍就沒那麽重要了。

而對於大部份普通人而言,放棄賺快錢,賺熱錢的想法,老實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與技能,厚積薄發,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新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