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原回答:
倒計時紅綠燈並不會真正提高事故率,相反,長期磨合後,兼顧了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如何定義沖燈?假設某次幹路限速40,如果說50是超速,說其沖燈無可厚非,那司機開40、30、20呢?很顯然,10至40這個範圍,都是車輛正常行駛速度,也是較容易控制車速不至於引起嚴重傷亡的速度,定義沖燈有多大意義?開多快才不算是沖燈呢?顯然,就連沖燈的定義都很模糊,一輛車遇到倒計時幾秒,從50減速到40透過,和從30提速到40透過,或者說從50減速到40透過,和從20提速到30透過比,沖燈現象如何界定?這種情況下討論「加速」是否有意義?就算是沖燈,沖燈實際上只對第一輛車才有討論意義,因為緊隨其後的車輛首先要考慮的是與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只有在第一輛車過去以後,第二輛車才能考慮是否沖燈的問題。即,就算不考慮第一輛車可能突然改變主意不沖燈的情況下,也要考慮其它非紅綠燈因素可能對前車造成緊急剎車的情況。沒有倒計時的紅綠燈,更容易引起後車一連串不平衡騷動(第二至第五輛車之間做不同決定,有的想盡快透過,有的想順其自然,但無論哪種都無法精準把握時間)。
其次,沖燈會危險嗎?只要不是超速,那麽沖燈不會增強危險:道路設計速度本身就考慮到燈口路口這一條件,也就是說所謂的「危險來源、危險系數"或者說」安全標準",在設計上就已考慮到,正常速度透過這個路口並不會有危險,否則要道路設計參數幹啥子?
參數標準化在任何一個工程系統中都十分重要,而紅綠燈倒計時是符合這一理念的。道路系統的參數指示隨處可見,比如限速,比如高速路口距離提示等。還有一些隱性的重要參數,如車道寬度。
一定有人反駁說,倒計時會增加一部份司機沖最後幾秒的概率。嗯,這沒錯,但是,以此來證明倒計時會增加事故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是非常沒有邏輯的謬論。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麽道路限速牌同樣會引起很多司機進行10%超速(大部份道路設計冗余量都在10%以上,且不少城市道路超速10~20km/h根本不抓拍),那能因此取消限速指示,依賴「司機不確定路況所以不敢開快」這種臆想來控制事故發生概率嗎?顯然這假設荒唐不切實際。
再有,在正常情況下,沖綠燈的大多數是有些經驗的司機,沖綠燈肯定會對路況做一些基本預判,在沖的同時也隨時做好應急準備,所謂膽大心細,絕對不是橫沖直撞不看四周情況。同理,技術不好壓根沒膽量或者根本不趕集的,有倒計時不單不會沖綠燈,反而會提前悠哉滑行,平穩停下來。相反,沒有倒計時的紅綠燈,根本不好把握控速,要麽幽靈式堵車,要麽強賭一把,無論對開快車還是慢車的都更頻繁急剎車,對車的使用也不好,關鍵是出了事故,還「情有可原」歸罪紅綠燈。
倒計時一般只需要看到一次就知道透過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倒計時,就得一直盯著紅綠燈更分神。
如果是正常沖燈發生了事故,大概率就是橫向行人或其它車輛沒亮綠燈就開始闖入,這種情況即使是放在沒有倒計時紅綠燈處,也是差不多的概率,因為這本身就不是沖燈的問題了,而是闖紅燈的概率問題(有交叉相倒計時的地方都闖紅燈,沒倒計時的難道那種人就不會闖了嗎?)。就算換作沒有倒計時的紅綠燈,依然會有綠燈閃爍,大部份閃爍時間也是2至3秒範圍,對於沖燈來說也是足夠的,並不會減少沖燈沖動。如果是超速式沖燈,超速抓拍罰款才治標治本。
最後,各方向紅綠燈本身就控制各個路口和車道交通行程,只要紅燈亮之前,那個車道就該通行,反之也不能提前起步躥綠燈,這樣才是真正做到秩序井然。特別是很多城市主幹路,限速60甚至80的準快速路,沒有倒數秒數,顯然是更不利於車速把控的,不然可能就是連環追尾。
另外,比起超速見縫插針的,所謂倒計時紅綠燈的沖黃燈,對事故率的影響可忽略。
特別更新
其實紅綠燈,是我童年時代最喜愛的大玩具,並且我所在的惠州市,堪稱紅綠燈的博物館,小時候有特別癖好,就是很喜歡數紅綠燈的倒計時,模擬時間和閃爍類別,到後來預測新燈秒數。大學以後,因選了電子資訊工程專業,所以利用微控制器制作各種紅綠燈計時器就不是什麽新鮮事,現階段已本人已開始全面接觸交通業,涉及路橋站,也算長大後圓交通夢。
九路口紅綠燈又能倒計時了_新浪廣東新聞中心_新浪廣東
1991年至2021年期間,惠州市惠城區街道紅綠燈大致有四代版本。(由於年代久遠,照片不詳)
第一代紅綠燈:躺平版,2000年以前。
在花邊嶺廣場圓盤北路口麥地路西向紅綠燈,也有些獨特,但其實就是簡易版的擴充。
第一代紅綠燈采用的是半秒快閃(一秒內綠燈閃兩次)模式,黃燈約3秒(含切換的時間)。
第二代紅綠燈:全計時版,2000年以後。
第二代紅綠燈使用時間很長,遍布下面各縣區街道。惠州的紅綠燈很講究對稱性,兩個相同的紅綠燈模組為一組,中間夾著數碼顯示器(數碼管數碼),且相互獨立,絕對不會出現其他城市一個紅綠燈模組加一個秒表屏的組合,也不會把秒表屏亂掛,直到2010年以後,才各種多多益善式滿掛。
第二代紅綠燈早期采用兩種閃爍模式:
A:一秒一次,在倒計時2完成的時候,開始熄滅,1秒的時候閃一次,然後空秒再閃一次,黃燈切換時間前後兩秒,中間倒計時1秒。不過也有例外。花邊嶺有4秒、3秒開始閃爍的紅綠燈,而第二代紅綠燈的第一次安裝使用的路口在南湖堤橋北端,在倒計時1秒後直接閃爍一次,就進入黃燈,是目前為主閃爍次數最少的紅綠燈。
B:一秒兩次,在倒計時3秒時,3秒的後半秒開始閃爍,即3秒閃爍一次,然後倒計時2、1秒各閃爍兩次,總共閃爍兩秒半,黃燈與A相同。(黃燈2秒的,幾乎只存在花邊嶺北端路口西向)
第二代紅綠燈後期采用這種閃爍模式:
C:三閃三次,倒計時3秒時,進行三分之一秒切換,即3~2閃一次,2~1閃一次,1~0閃一次(0不顯示),且最後一次綠燈閃爍以後,沒有切換間隔,直接進入黃燈(通俗說,就是綠燈滅的同時黃燈亮起,即無縫銜接,沒有停頓)。這種閃爍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哪怕紅綠燈的外觀徹底改變。
此外,個別紅綠燈采用倒計時2開始閃爍,但整個閃爍模式和倒計時3開始沒有區別,無非是將少閃爍的倒計時在空白時間上再閃爍多一次。同一個路口,也有存在不同方向紅綠燈采用不同閃爍模式情況,更有甚者,同個路口,某一個紅綠燈就是人為「永久性倒計時故障」,計時器顯示器沒了,但同方向或同路口其它方向的計時器還在。平峰期和高峰期,倒計時不同,且白天和夜間,A模式在花邊嶺也存在倒計時閃爍時段不同的情況,由原來的4開始閃爍變為3開始閃爍,或由3改為2等。
第二代紅綠燈采用數碼和燈光同時閃爍模式,且數碼一直采用紅燈,倒計時為全程倒計時。惠州花邊嶺南端路口東西方向紅燈時間超過100秒,在100~109秒期間,因螢幕只能顯示兩位數,所以只能顯示「0X」。
同時,當時的紅綠燈包裝厚實,燈光柔和,光強統一,且燈泡外部有突出的蓋子,避免陽光直射。
第三代紅綠燈:全計時版,2004年以後。
和第二代紅綠燈沒有本質區別,主要是材質不同和閃爍模式不同。第三代紅綠燈個人認為是失敗的作品,紅綠燈和顯示器沒帽子,顯得格外露骨,且不同顏色燈以及同種顏色燈間經常亮度不統一,強烈日除了紅燈幾乎都看不清。閃爍模式也是比較奇葩:倒計時2完成後,再閃一次2秒,再1秒,再空秒閃爍一次且無縫切換至黃燈,而黃燈沒有倒計時(且綠燈閃爍時,實際上不是正常的節拍閃爍,而是綠燈從淺到亮沒有延遲,燈滿亮後熄滅有一剎那延遲)。此外,這一代的紅綠燈bug多,故障率高,且同一個路口,有的是3秒結束後直接進入2秒閃燈,有的是2秒加一次2秒閃燈,就相當於18秒的倒計時實際上變成19秒。部份第三代紅綠燈閃爍模式和第二代紅綠燈後期的相同。
第三代紅綠燈使用時間比較長,但量產時間比較短暫,當時主要集中在仲愷區和惠州大道城郊段,博羅縣至今部份路口仍在使用。
第四代紅綠燈:文字版,2006年以後。
異類的紅綠燈,倒不是說外觀有違和感,而是它在第三代紅綠燈的基礎上,取消了倒計時,然後把中間的秒表顯示器替換成一行文字說明。
第四代的紅綠燈,閃爍模式與第三代的相同,本質上也算回歸了原始紅綠燈。同時,這也是惠州市境內至今為止最後一次大規模普及橫向燈了。橫向紅綠燈外觀上有兩個短板,一個是不方便倒車綠燈的增加,另一個是不方便只允許左轉指示。所以,一些路口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綠燈指示狀態:
第五代紅綠燈,手指版,2006年以後。
說來也巧,那時候我正好上惠州市第五中學,這玩意就在五中路口啟用了。與以往的紅綠燈相比,這一代紅綠燈是顛覆性的。沒錯,就是下圖。
最初,第五代紅綠燈並沒有倒計時,主要特點是采用豎向造型,從而使得每個方向都有獨立的紅黃綠燈,看上去清晰易懂,豐富美觀。但局限性也不是沒有,相比橫向紅綠燈,對車隊視野覆蓋面比較小(但高度倒增加了),很多大路口需要在人行道或其它路肩花壇等地方,增設個別方向燈組,一般為小矮人式紅綠燈。惠州第五代紅綠燈綠燈閃爍模式,與第二代中的C型閃爍模式完全相同。
第五代紅綠燈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倒計時且沒有取代之前橫向秒表紅綠燈,但在其它城市裏,這種手指紅綠燈已很常見,比如廣州、東莞等地,甚至惠州西湖環城西路那兩組躲在樹叢裏N年沒變的小矮人紅綠燈,就是這種手指紅綠燈的原型,後來基本上都加了9秒倒計時。
後來,第五代紅綠燈恢復了倒計時模式,與之前不同的是,由於沒有獨立顯示器,所以只能借用黃燈來顯示倒計時,且只能顯示9秒以內。同時,倒計時剩下3秒時,數碼不再隨著綠燈閃爍,紅燈和綠燈均有倒計時,顏色分別為紅與綠色,黃燈顯示時則無倒計時,含切換時間依然為三秒。部份空間有限的路口內,類似下面的橫向紅綠燈還是有繼續延用,只不過計時器也嵌入進黃燈中。
其實,非要將9秒倒計時恢復成幾十秒倒計時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其造型就不是特別美觀,要麽數碼太小,要麽整個紅綠燈樣版偏大。
附上一個惠州紅綠燈曾經的主流閃爍模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990430680876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