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坐高鐵回常州老家時,我特意掏出手機對著車廂裏的顯示器拍了張照。400公裏的時速讓窗外景色模糊成流動的色塊,可車廂裏的水杯連漣漪都沒起。這輛CR450動車組,實實在在地讓我這個"老高鐵迷"開了眼。
要說這車跟咱們常州的關系,那可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我三舅在中車戚墅堰所幹了二十多年鉗工,除夕夜飯桌上說起他們研發的齒輪傳動系統,眼睛都在放光。"你小子知道不?就咱們所裏那套齒輪,在台架試驗時跑出了500公裏!"老舅抿了口黃酒,手指蘸著酒水在桌上畫圈,"看見沒?每個齒形都像用尺子量出來的,連頭發絲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https://img.jasve.com/2025-2/92eba195159a13fb322ad7aa2fd19b71.webp)
這話我信。去年夏天去戚墅堰所參觀,在恒溫車間裏見到那些泛著金屬光澤的齒輪,活像藝術品。車間主任老張說,他們團隊為了攻克高速運轉下的穩定性難題,整整三年沒休過周末。有次試驗到淩晨三點,突然發現傳動箱溫度異常,幾個老師傅楞是連夜拆了重裝,最後發現是潤滑油裏混了根棉線。
要說更接地氣的,得數今創集團那四萬多個零部件。我發小阿強在質檢部上班,有次聚會他掏出手機給我看他們的零件庫——密密麻麻的貨架望不到頭,每個小格子裏都躺著待檢的零件。"知道高鐵座椅扶手嗎?"阿強劃拉著照片,"就這巴掌大的塑膠件,要過27道檢測工序。"說著翻出張檢測報告,上面紅藍曲線交錯,活像心電圖。
其實常州企業的能耐遠不止高鐵。前年我表姐在天合光能實驗室工作,有回我去給她送飯,隔著玻璃看見穿著白大褂的工程師們圍著一塊光伏板較勁。表姐說他們新研發的N型i-TOPCon電池,轉換效率楞是破了25%,"晴天時發電量能比普通板子多出四成"。今年初老家屋頂換了這種板子,上個月電費賬單比去年同期少了六成,老爺子逢人就誇"太陽曬曬就能掙錢"。
![](https://img.jasve.com/2025-2/5a83d3dfd0940d2aac02f92b570cfc7f.webp)
醫療領域的突破更讓人動容。鄰居王叔去年查出肺結節,在常州聯影醫療做檢查時用了國產超導磁共振。他跟我說躺在器材裏時,耳邊響起的不是冰冷的機械聲,而是江南絲竹的旋律。"人家工程師說,這是專門設計來緩解焦慮的。"現在王叔每半年復查都主動要求做這個"會唱歌的機器",說比進口器材更清楚還便宜三成。
上周帶孩子去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發現老房子門楣上都裝著不起眼的小盒子。社區劉書記說是瑞聲科技研發的智能監測終端,能即時感知建築傾斜、裂縫。"去年台風季有個老宅子出現2毫米位移,系統報警後我們連夜搶修,保住了三進院落的雕花梁柱。"說著他掏出手機給我看監測平台,上百個綠點在地圖上規律閃爍,像守護古城的電子衛兵。
![](https://img.jasve.com/2025-2/4c8544b93af4eba72b53d25ff0f82b64.webp)
這些"黑科技"最讓我感慨的,是它們早已融入市井生活。菜市場裏賣豆腐的張嬸用星宇車燈改造的LED照明,說她現在切豆腐"連經絡都看得清";跑運輸的李哥給貨車裝上納恩博的智能輪轂電機,油耗降了15%不說,每月還能多跑兩趟活兒。
前幾天路過常州科教城,看到中創新航的鈉離子電池生產線正在偵錯。研發主管是我高中同學,他說這批電池充放電迴圈次數突破6000次,"等裝上電動公交,怕是要把司機師傅熬退休了"。這話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但笑著笑著眼眶就熱了——這些紮根家鄉的科技創新,不正像大運河的水,悄無聲息地滋養著整座城市嗎?
![](https://img.jasve.com/2025-2/f960ec7bfe5c57fcbb07dd646d694b77.webp)
從時速400公裏的鋼鐵巨龍,到守護古建築的毫米級感應,常州的"智造軍團"讓我想起小時候爺爺說的篾匠手藝——不顯山不露水,卻能把青竹劈成發絲般的細篾。這種把硬科技做出繡花功夫的勁頭,或許就是這座江南古城送給時代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