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問界的第40萬輛新車下線,以「28個月」的成績重新整理了達成此成績的中國品牌最快記錄。
這一波新造車勢力的「新手保護期」已過,市場對其的評判標準已經放在了「銷量」這一硬指標上。銷量規模正在成為新勢力品牌的「生死線」,拿得出手的銷量成績才有資格話事。
那麽從銷量上看,不管是在新造車領域,還是高端電動車品類中,問界已穩居新能源汽車頭部位置。
自從2021年賽力斯與華為雙向奔赴,跨界合作造車,問界M5、M7、M9三款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其中,中大型SUV品類問界M9和問界新M7今年備受關註,問界M9上市以來交付量突破7萬台,問界新M7上市8個月大定突破18萬台。
交付規模,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新能源品牌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造車新勢力下一階段的競爭將會轉為「規模賽」。
快速達成40萬輛成績,問界領跑規模戰
當進入造車勢力成為一種「新傳統」,聲量光環的潮水退去,「裸泳」的品牌快速敗北,銷量排名就是上岸者實力的勛章。
2024年6月,問界銷量為43,146輛,同比增幅達664%,而今年1-6月累計銷量達到了181,197輛。上半年,在新造車勢力中,問界品牌問鼎銷量榜單,並呈現出斷崖式領先;在豪華品牌中,年輕的問界也位居第六名,在一眾百年傳統車企中尤為顯眼。
要知道,BBA三大傳統豪華品牌領導豪華市場多年,每年在華市場的銷量規模在60萬輛左右,問界M9單月成績更是超越了BBA,躍升首位。
至此,聚焦銷量的「規模戰」初現苗頭。即使被智能電動概念席卷得天翻地覆,規模化效應仍是汽車產業不變的真理。
汽車行業是低利潤行業,交付規模的背後是采購規模,銷量越高,廠商的議價能力就越強。銷量規模上去之後,汽車廠商前期的研發成本會被迅速攤薄,技術上車的速度會大大加快,這不但有助於提升廠商的利潤水平,而且有利於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投入下一輪的研發。
如今,各大新品牌都已經推出了成熟的產品,品牌效應、技術升級、企業利潤都與銷量強關聯,健康可持續的銷量規模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
以質保量,問界的高價值底氣
今年在價格戰背景下,問界的銷量、均價實作逆勢雙增長,在品牌成交均價漲至近40萬的基礎上,獲得2024年上半年新勢力品牌銷冠。其中,問界新M7持續蟬聯新勢力車型銷冠,累計交付突破20萬,成為銷量奇跡;問界M9持續重新整理豪華車銷售記錄,截止7月26日交付量已經達到了7萬,重構豪華車市場格局。
這還是在BBA以及二線豪華的不斷降價下達成的,問界的交付規模,已經大幅超越了沃爾沃、雷克薩斯、凱迪拉克、路虎等傳統二線豪華品牌,基本確立了市場主流地位。
面對卷價格的局面,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我們不善於卷超低價格,我們還是善於卷價值、卷智能化、豪華感、舒適感,卷安全、高質素、卓越的、舒享的使用者體驗。」
於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高質素的銷量增長推動問界不斷升級產品力。
【傑蘭路2024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品牌健康度研究】顯示,問界品牌被評為凈推薦值亞軍,問界M9、問界M7包攬SUV凈推薦值冠亞軍的成績。可見,使用者自發掀起了「野生銷售」的浪潮,口碑效應的雪球越滾越大。
在使用者高滿意度的背後,是合作雙方的使用者經營和自身優勢的加持。
華為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開始為車企提供車載通訊模組。五年前,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將技術積累逐漸轉化為產品力,宣布以供應商的身份正式入局汽車市場。
據了解,華為車BU每年投入上百億元的研發費用,成立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車雲和車載光五大解決方案,方案全部圍繞汽車的智能化。
同時,身處車企基本盤的賽力斯為問界提供了可靠的智能制造能力。賽力斯擁有全球最大9800T壓鑄機,最高生產效率30秒下線一台車。
可以說問界品牌的出現,為科技公司推動智能汽車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加速了汽車產業質變的行程。
站在40萬輛的起跑線上,問界還有什麽招式
從問界的銷量構成來看,高端車型的使用者支持力度更強,這是它的優勢,高質素使用者將反哺品牌更快成長。
2023年12月,隨著科技旗艦SUV問界M9的釋出,問界還推出了全新豪華D級造車平台。據悉,問界將基於此平台繼續打造強大的豪華產品矩陣。
從問界M9的訂單數量來看,這一系列產品將持續為豪華車市場帶了不小的震撼。
作為合作的雙方,賽力斯會繼續加大對問界品牌的資源投入,保持AITO問界品牌車型線下露出的數量和質素;華為將充分發揮在使用者體驗與營運方面的經驗與優勢,助力問界的使用者營運能力更上一層樓。
華為與賽力斯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稟賦優勢,透過更針對性的品牌行銷與品牌塑造,把問界打造成為世界級新豪華汽車領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