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傳統油車,電車和「焦慮」這個詞可以說是相伴而生。
雖然這些年隨著電池技術、快充技術的進步,裏程焦慮、充電焦慮有所緩解,但還談不上徹底解決。
特別是對於線下「沈默的大多數」來說,這些問題往往是他們遲遲不敢投入電車懷抱的根本所在。
但是小編發現,今年買油車的車主們也開始變得焦慮起來。為什麽成熟的燃油車也會讓人焦慮?咨詢了身邊的一些車主,他們焦慮的問題真的很現實。
01 油車越來越不經濟了
往遠的2000年就不說了,很多人都會懷念2015年時的油價。那時92號油還在「5元時代」,95號油也不到6.5元/L,當年加一箱油還真不叫什麽事兒。
而這兩年,油價一漲再漲,連92號油都要去到8元/L。
本來很多人對油價未來的走勢下調還是非常期待的。 但從今年來看,今年國內油價已經歷了15次調整,漲跌互抵之後,油價最終還是上漲的 。
再考慮到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油價下調的希望是越來越渺茫了。或許能夠穩定在8元左右就已經謝天謝地。
而電車呢,電價加上服務費也就是1-2元/度,即使未來電價會漲,但相比油車而言,還是便宜得簡直令人發指。
更重要的是,大環境不好,現在大家的錢包都不富裕,本來過去對使用成本不太敏感的油車車主,也變得越來越敏感了。
02 油車的保值率恐會跌到谷底
保值率是很多油車黨的信仰。很多人覺得電車再流行,畢竟一年可能都會折價一半,我的油車至少還更保值一些。
但是隨著這兩年慘烈的價格戰,油車新車的價格一降再降,就連豪華品牌都是動不動七折六折的賣。新車價格一旦大幅波動,哪裏還會有保值的舊車?
說白了, 在電車的強勢擠壓下,油車原有的價格體系,早已支離破碎,油車的保值率必然也會隨之跌到谷底。
相比之下,買電車的人對保值率本就沒有很高的預期,既然已經享受到了電車超低的用車成本,也就不在乎保值率那點事了。
而且,更讓油車老車主們焦慮的是:大家也清楚電車是未來的趨勢,新的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購買電車,那將來自己的二手油車還能賣給誰?
連「接盤俠」也沒有了,油車還談什麽保值? 這是很多油車車主最擔心的問題。這反而促使他們考慮提前更換成電車。
03 油車的維修成本越來越高
正常來說,油車隨著行駛公裏數的增加,維護和修理成本也會變高,這是必然。不過,現在的問題不止是這樣了。
首先是隨著車企們一部份逐漸將投入轉向新能源車的制造,一部份被市場所淘汰,油車的零部件未來必定會減產和停產。
油車車主引以為傲的是一輛車可以開上個十幾年,但現在別說十幾年,再過五六年後還有沒有油車零配件都很難說。要麽讓你為了換一個零配件,等上一兩個月,這誰受得了。
其次是電車崛起,以及市場殘酷的競爭,已經讓大批油車的維修企業,甚至是傳統4S店破產倒閉,油車的維護網點正在變少。
這不但意味著售後的規模效益在變小,未來的維修成本會更高;而且網點變少後,意味著將來維修油車的時間成本也更高。
大城市還好說,如果中小城市的車主將來維修油車還得跑到臨近周邊的城市去,想想就覺得折騰。
04 油車智能化的短板太明顯
其實很多堅持選擇油車的車主,對使用成本都不是太敏感。比如有的人一年行駛裏程也就幾千公裏,在他們眼中油車和電車的使用成本差別還真可以忽略不計。
在他們看來, 油車真正輸是輸在了智能化上面。
看著別人坐在電車裏,看電視、喝冷飲、K歌打遊戲,各種操作都只動嘴不動手,還有各種本地化的功能和配置,智能輔助駕駛等等。
反觀傳統油車,由於絕大部份都是合資品牌的全球化車型,根本無法在智能化方面貼合中國本土使用者的體驗。比如某豪華品牌的導航功能,至今為止還在堅持使用自己風格的界面。
即使部份品牌目前已經開始與國產供應商合作本地化,但中外雙方在博弈之中,外方必然不會完全開放,中方供應商也必然會有所妥協。這個問題幾近無解。
說白了,咱們身邊的智能化器材越多,就越會覺得油車的使用不方便。智能化必然是本土車企做得更到位。所以說,油車車主心裏不嫉妒那是假的。
總而言之,隨著電車的銷量越來越高,買油車的車主只會越來越焦慮。不是油車不給力,而是客觀的現實太紮心。(文/ 老炮)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一並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