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價格戰」不是去幹死主機廠的,而是去幹供應商的。
因為主機廠最後肯定會向供應商去轉移壓力,就好像收房產稅肯定會轉嫁到租客身上一個道理。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
所以誰家供應商能扛住誰就能贏。
當然笛子也可以選擇拖死供應商省下一筆迪鏈然後就地種蘑菇給替代掉,反正這事兒他也沒少幹。
豐田去年實作2300億利潤後向供應商提前結款,並實行了反向漲價,理由是現在供應商處境比較艱難。
今年豐田遭遇了利潤大幅下滑,不過其實這個倒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問題,豐田技術降價是順利的,今年的問題是去年鬧大的「資格認證」事件發酵,豐田最終在北美協定認罰導致超大額賠款所以利潤大幅下滑。
換句話說豐田的困境雖然長期存在,但形勢並不想很多人想象的糟。如果比亞迪油箱和空調事件在北美出現能被罰到破產。
眼下的情況是,比亞迪應付周轉周期長達145天,而且付的還是迪鏈。
日本廠商裏,日產74天,豐田53天,本田32天。斯巴魯最長要100天左右。
美系基本是六七十天。
特斯拉90天,在新能源廠裏算是良心中的良心了。
德系最短,德系廠商基本只有40多天,因為德國法律要求拖欠供應商款項會被罰滯納金。
所以價格戰打下去國內供應商肯定會先扛不住(除非政府救濟,但眼下的現實是沒錢),但比亞迪自身的風險很低,因為他支付的是迪鏈,真要爆雷他手上有足夠的現金脫身,大不了不幹了。
問題是供應商沒地方跑,手上拿的是白條。
所以如果比亞迪真的把豐田拉爆的話只會有一種情況:國內供應商原地爆破放煙花,迪子獨善其身,豐田虧損,但代價就是國內好不容易打造起到汽車供應鏈會崩盤,大部出海。
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聽,中國最大的25家汽車零件供應商裏,只有寧德和福耀兩家血汗工廠逆風上揚,其他的現金流全部在急速萎縮。17家現金收入比不到1,7家不到0.8
迪子本身是比豐田要安全的,但迪子供應商現在基本都在鋼絲上蹦。價格戰?就算25年價格戰不再加劇,中國都會有十幾萬供應商員工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