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史上,2024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之於行業,今年首次跨過了年度1000萬輛的大關,而對於企業來說,也有不少在這一年邁上了更高的台階。例如前不久,三家國內極具代表的車企,先後官宣達成了新的交付裏程碑,同時也為汽車產業創下了許多新的紀錄。
11月13日,小米汽車宣布第10萬台小米SU7正式下線,僅用230天,創造新車企10萬台最快下線紀錄;
10月14日,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整車在江蘇常州制造基地下線,4天後,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整車實作交付,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一位累計達成百萬輛生產和交付的造車新勢力;
11月18日,比亞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釋出會在深圳舉行。作為全球首家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比亞迪再次代表中國車企站在了世界的頂峰。
小米汽車「後來居上」之謎
乘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之風,中國近年來誕生了許多新的汽車品牌,圈內因此開始流傳一個經典的問題:「中國汽車市場還需要新的品牌嗎?」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內卷」如斯的2024年,小米汽車竟然「殺」出了一條「血路」,不僅月交付量節節攀升,而且還遭遇了「越交付訂單排隊越多」的幸福煩惱。
其實在中國汽車市場裏,除了傳統車企新釋出的子品牌之外,新造車企業的誕生從來沒有間斷過,即便是在造車新勢力頻頻「爆雷」的2020年。但真正取得成功的,少之又少。因此,當2021年小米正式官宣造車時,公眾在滿滿的期待裏摻雜著不少擔憂。要知道,這一年,傳統車企的新品牌基本構建完成,新勢力也進入了成熟的產品節奏,年銷接近10萬台。
此後,小米汽車的每一步都牽動著業內外人士的心,就算到了2024年3月31日,小米汽車SU7在釋出會上終於公布售價時,相信不少人還是默默替小米汽車捏著一把汗。
事實證明,中國汽車市場永遠都能誕生「奇跡」。小米汽車用230天的時間,就實作了從0到10萬的跨越,可以說基本已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並且具備了向更高目標前進的底氣與實力。
小米的「後來居上」讓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論車型,SUV遠比轎車更受消費者的歡迎,遑論更小眾的轎跑市場;論定價,雖然21.59萬元已經比最初計劃的售價有所調低,但確實高於一些米粉所期待的「19.9萬」;論經驗,小米此前從未涉及過汽車領域(投資不算),光靠出色的行銷能力和情懷顯然無法獲得高達10萬量級的持續訂單。
那麽,小米汽車究竟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原因當然很多,歸根結底恐怕只有四個字——「尊重」、「認真」,即尊重造車規律,認真為使用者造車。相信這已經能給不少還在躍躍欲試想進場造車的「後來者」不少啟發。
12月10日,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小米汽車的第二款產品——小米YU7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路測,預計明年六、七月正式上市。
小米汽車的第一個100萬,已經在路上。
沒有賽道,那就自己開辟的理想汽車
對於造車新勢力汽車來說,2024年是一個值得回望與終結的節點。十年前,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奇異點汽車和遊俠汽車成立,自此拉開了中國汽車市場新一輪競爭的大幕。有意思的是,在這一批新勢力裏,第一個沖過100萬輛的卻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理想汽車。
眾所周知,由於最初計劃推出的產品「胎死腹中」,理想汽車直到2019年底,才自建工廠並開發交付了第一款量產車型——理想ONE。與小米汽車一樣,理想當時身處的市場環境同樣競爭激烈,2019年,蔚來、威馬、小鵬、合眾的年交付量均突破了1萬輛,蔚來更是一馬當先,率先跨過了2萬輛的大關。在不少人的眼裏,造車新勢力的格局基本確定,卻殊不知變化才剛剛開始。
2020年和2021年,理想憑借著一款產品成為了造車新勢力不折不扣的「黑馬」,連續兩年交付量排名位居造車新勢力前三,並在2023年躍居至第一,今年大概率也能繼續穩坐造車新勢力冠軍的寶座。
自誕生以來,造車新勢力群體就收到了比別人更多的贊譽和詆毀,他們為汽車行業開啟了一扇新大門,在高端產品、服務模式以及行銷渠道等領域探索了更多可能,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與「跑馬圈地」、「ppt造車」等標簽聯系在一起。蔚來、理想、小鵬、零跑……這些原先都沒有造車經驗的新企業,一路「踩坑」,一路向前。
十年過去,有些品牌已經黯淡出局,而有些則在吹盡狂沙後,成為了閃光的「黃金」。例如理想。曾有人認為,理想的成功來源於李想對增程式技術路線的「獨具慧眼」,但事實卻是,此後其他品牌的增程式汽車幾乎都「打」不過理想汽車。因此,與其說是增程式汽車這片「藍海」成就了理想汽車,倒不如說是理想汽車開辟並「捧紅」了增程式汽車這條技術路線。
當然,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過去的十年殊為不易,未來的路卻更加難走。直到今天,還不斷有新造車企業退至被市場淘汰的邊緣,而現在仍存活在市場上的依然面臨著不少挑戰。跨過100萬輛的理想汽車,或許也只能說,比其他人的勝算更大一些。
從最初的一擁而上,到今天還留在「牌桌」上的造車新勢力已不到十家(不包括傳統車企推出的子品牌),或許到最後能活下去的會更少,但他們在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史上,承擔了與眾不同的使命,包括改變消費者的認知、探索更多服務模式、開創更多產品和技術路線等。造車新勢力的存在和貢獻值得肯定,他們的探索和實踐值得學習。理想汽車的100萬輛,更充分證明了這一群體已經從過去的小眾消費,走進了大眾生活,變成了汽車行業的重要組成部份,未來更加可期。
「敢想,敢幹,敢堅持」的比亞迪
相比於去年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釋出會上的數次哽咽,在今年的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釋出會現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已經能夠「平靜」地講述創業30周年的故事。
如同小米和理想,比亞迪在最初出發的時候,也遭遇了質疑與擔憂。2003年,比亞迪正式進軍汽車行業,但彼時並不被外界看好,在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的股價就跌了20%。然而,恰如王傳福總結的那樣,只要敢想、敢幹、敢堅持,就能迎來成功。比亞迪在這30年時間裏,經歷了自主品牌汽車兩次「十二連降」的至暗時刻,也捱過了新能源汽車蹣跚起步的「破冰」期,甚至在2019年陷入了能不能活下去的「低谷」,最終迎來了春暖花開。
正如王傳福所言:「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神舟飛天圓夢,從古到今,一代代中國人,用勇氣,用‘敢’,挑戰了不可能、征服了不可能!這種‘敢’,是我們比亞迪的敢,也是深圳的敢,更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敢。」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首次突破了年度1000萬輛的大關,這背後恰是有許許多多像比亞迪這樣的中國車企在堅持與付出。多年來,和比亞迪一樣,中國汽車品牌無論是在面對險灘暗礁,還是大風大浪,都始終堅定信念不動搖,自力更生,團結合作,終於在汽車新四化浪潮到來之際,把握時代機遇,實作了「換道超車」,不斷地向新、向上。
率先到達1000萬輛的比亞迪,是中國傳統車企的代表與縮影。或許它們不夠「新潮」,甚至「聲量」也不及一些新造車企業,但他們初心未改,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為使用者造好車的理念,他們既是中國汽車行業取得今天優秀成績的基礎,更是未來朝著強國夢想邁進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到,中國汽車央企和國企正在「大象轉身」,積極變革、銳意進取,從2020年上汽集團釋出智己汽車,到2021年長安汽車釋出「阿維塔」,再到2022年東風汽車釋出「猛士」,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終點;民營車企積極發揮體制機制更靈活的優勢,第一時間跟進消費新趨勢、新浪潮,在產品上推陳出新、勇立潮頭;零部件企業同樣掌握主動,背靠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做大做強,最終成為了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裏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軍。
無論是達成10萬輛的小米汽車,還是100萬輛的理想汽車,抑或是1000萬輛的比亞迪,以及同樣堅定進取、致力於為全球汽車產業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的更多中國車企,正在形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動中國汽車從追趕走向超越,共同助力汽車強國夢想的早日實作,並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註入更加充沛的「中國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