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孤痹癥:被忽視的健康 「隱形殺手」
探尋病因:哪些因素悄悄引發孤痹癥
正氣不足:身體防禦的 「漏洞」 :正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就像一座堅固的城墻,守護著我們的身體健康。當正氣不足時,城墻便出現了 「漏洞」,外邪就容易乘虛而入。【黃帝內經】有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充分說明了正氣在抵禦疾病中的重要性。
先天稟賦不足 :有些人天生體質較弱,就像出生時這座 「城墻」 就沒有那麽堅固。比如,家族中若有遺傳傾向,如父母體質偏寒,孩子在遺傳基因的影響下,陽氣相對不足,衛外功能較弱,就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增加患孤痹癥的風險。
後天調養失宜 :長期過度勞累、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逐漸損耗正氣。比如,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經常熬夜加班,飲食上偏好生冷、油膩、辛辣食物,不愛運動,這些行為都會損傷脾胃功能,導致氣血生化無源,正氣逐漸虛弱。正如【脾胃論】所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虛弱,正氣不足,孤痹癥就可能乘虛而入。
大病久病之後 :經歷過重大疾病或長期患病的人,身體元氣大傷,氣血虛弱,此時身體的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引發孤痹癥。例如,一些癌癥患者在放化療後,身體極度虛弱,容易出現關節疼痛、麻木等癥狀,這就有可能是孤痹癥的表現。
外感邪氣:趁虛而入的 「敵人」 :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風寒濕熱等外邪就會趁虛而入,閉阻經絡,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引發孤痹癥。
風邪 :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邪侵襲人體,可使關節疼痛遊走不定,一會這個關節痛,過幾天又轉移到另一個關節,讓人捉摸不定。比如,有些人在吹風後,會突然感到肩部、肘部等關節疼痛,且疼痛位置不固定,這很可能就是風邪作祟。
寒邪 :寒主收引、凝滯。寒邪侵犯人體,會使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導致關節疼痛劇烈,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增。像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會感覺關節疼痛加重,尤其是膝關節、手指關節等部位,這就是寒邪在搗亂。
濕邪 :濕邪重濁、黏滯。濕邪侵入人體,會導致關節腫脹、重著、酸痛,肢體困重,活動不利,而且病情纏綿難愈。長期居住在潮濕環境中的人,如南方一些潮濕地區的居民,或者從事水上作業的人,就很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引發孤痹癥。
熱邪 :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再加上外感風、寒、濕邪,邪氣容易從熱化,或直接感受熱邪,就會導致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疼痛劇烈,活動受限。比如,一些人在發熱後,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癥狀,這可能就是熱邪引發的孤痹癥。
癥狀辨識:早期察覺孤痹癥的蛛絲馬跡
肢體關節疼痛 :這是孤痹癥最常見的癥狀,疼痛程度輕重不一,有的患者只是輕微的酸痛,有的則疼痛劇烈,難以忍受。疼痛的部位也不固定,可累及四肢關節、腰部、肩部、頸部等多個部位。根據疼痛的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行痹 :疼痛呈遊走性,沒有固定的疼痛部位,一會兒這個關節痛,一會兒又轉移到另一個關節,常伴有惡風、發熱等癥狀。這是因為風邪善行而數變,風邪侵犯人體經絡,導致氣血執行不暢,所以疼痛遊走不定。比如,有些患者會感覺肩部疼痛幾天後,又出現膝關節疼痛,且疼痛部位不固定,這很可能就是行痹的表現。
痛痹 :疼痛劇烈,痛有定處,遇寒則痛甚,得熱則痛減。寒邪具有凝滯、收引的特性,寒邪侵襲人體,使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以疼痛劇烈,而且遇寒時寒邪更盛,疼痛就會加重,得熱後寒邪稍緩,疼痛也就減輕。在冬天,很多患者的關節疼痛會明顯加重,尤其是在寒冷的早晨,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後才稍有緩解,這就符合痛痹的特點。
著痹 :肢體關節、肌肉酸楚、重著、疼痛,腫脹散漫,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濕邪重濁、黏滯,侵犯人體後會使關節肌肉有沈重感,而且病情纏綿難愈。比如,一些長期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的人,經常會感覺關節腫脹、沈重,活動不靈活,這可能就是著痹。
熱痹 :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可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熱邪侵犯人體,會導致關節局部氣血壅滯,郁而化熱,所以出現紅腫熱痛的癥狀。像有些患者在發熱後,關節突然出現紅腫熱痛,疼痛難忍,這很可能就是熱痹。
屈伸不利 :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關節屈伸不利的癥狀,即關節活動受限,不能正常地彎曲和伸展。這是因為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肌腱等組織受到損傷,關節軟骨磨損,關節間隙變窄,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比如,有些患者早上起床時,手指關節僵硬,握拳困難,需要活動一段時間後才能緩解;還有些患者膝關節屈伸時會有卡頓感,上下樓梯困難,這些都是關節屈伸不利的表現。
麻木不仁 :患者還會出現肢體麻木的癥狀,感覺像有螞蟻在皮膚上爬行,或者肢體感覺減退,對冷熱、疼痛等刺激不敏感。這是因為經絡氣血不暢,導致肢體失去濡養,神經傳導功能受到影響。比如,一些患者在晚上睡覺時,手臂或腿部會突然出現麻木感,有時會被麻醒,活動後麻木感才會減輕。
關節變形 :如果孤痹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加重,關節會出現畸形,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關節變形會導致關節功能嚴重受損,患者的生活質素會大大降低。比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到了晚期,手指關節會出現天鵝頸樣、紐扣花樣畸形,嚴重影響手部的正常功能。
治療之道:中醫如何攻克孤痹癥難題
內治法:中藥方劑的精準調理
風寒濕痹 :
行痹 :治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用防風湯加減。防風湯中防風、麻黃、桂枝等藥物,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就像一陣清風,吹散經絡中的風邪,使氣血執行恢復通暢 。若疼痛較甚,可加獨活、威靈仙、姜黃等藥物,增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若關節屈伸不利,可加桑枝、秦艽、伸筋草等,以舒筋活絡,改善關節功能。
痛痹 :治宜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方用烏頭湯加減。烏頭湯中川烏、麻黃、芍藥等藥物,能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猶如冬日裏的暖陽,驅散寒邪,使經絡溫暖,氣血通暢 。川烏有大毒,需先煎、久煎,以降低毒性,確保用藥安全。若疼痛劇烈,可加制草烏、細辛、全蠍等,增強散寒止痛之力;若關節發涼,可加附子、乾薑、肉桂等,以溫陽散寒。
著痹 :治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用薏苡仁湯加減。薏苡仁湯中薏苡仁、蒼朮、羌活等藥物,能健脾祛濕,祛風散寒,就像一台除濕機,去除體內的濕氣,使經絡清爽,氣血執行無阻 。若關節腫脹明顯,可加茯苓、澤瀉、車前子等,以利水消腫;若肢體麻木,可加海風藤、絡石藤、雞血藤等,以通絡活血,改善麻木癥狀。
風濕熱痹 :治宜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用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加減。白虎加桂枝湯中石膏、知母、粳米等藥物,能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宣痹湯中防己、杏仁、滑石等藥物,能清熱利濕,宣痹通絡。兩方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熱邪和濕邪,使關節紅腫熱痛的癥狀得到緩解 。若關節疼痛劇烈,可加忍冬藤、桑枝、絡石藤等,以清熱通絡止痛;若發熱較高,可加柴胡、黃芩、連翹等,以清熱解毒。
痰瘀痹阻 :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絡,方用雙合湯加減。雙合湯中桃仁、紅花、當歸等藥物,能活血化瘀;茯苓、半夏、陳皮等藥物,能化痰祛濕。兩方合用,能有效消除體內的痰瘀,使經絡通暢,關節疼痛減輕 。若關節腫大變形,可加穿山甲、白芥子、僵蠶等,以化痰散結,通絡止痛;若皮下有結節,可加浙貝母、夏枯草、玄參等,以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肝腎虧虛 :偏於陰虛者,治宜滋陰補腎,通絡止痛,方用左歸丸加減。左歸丸中熟地、山藥、山茱萸等藥物,能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加用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藥物,能補肝腎,強筋骨,通絡止痛 。若關節疼痛明顯,可加獨活、秦艽、威靈仙等,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若頭暈耳鳴,可加枸杞子、菊花、天麻等,以平肝潛陽,滋陰明目。偏於陽虛者,治宜溫補腎陽,通絡止痛,方用右歸丸加減。右歸丸中附子、肉桂、鹿角膠等藥物,能溫補腎陽,填精補血;加用巴戟天、仙靈脾、肉蓯蓉等藥物,能增強溫補腎陽的作用 。若關節冷痛,可加乾薑、細辛、川烏等,以溫陽散寒,通絡止痛;若腰膝酸軟,可加狗脊、杜仲、續斷等,以補肝腎,強腰膝。
外治法:多管齊下的局部調理
針刺 :針刺是中醫治療孤痹癥的常用方法之一,透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和改善關節功能的目的。根據痹癥的部位和證型,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比如,對於上肢痹癥,可選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位;對於下肢痹癥,可選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 。在針刺時,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采用適當的手法,如提插補瀉、撚轉補瀉等,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艾灸 :艾灸借助艾火的熱力和藥物的作用,透過溫熱刺激穴位,起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痹型孤痹癥,艾灸尤為適宜。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條灸、艾炷灸、溫針灸等。比如,用艾條溫和灸疼痛部位的穴位,每次 15 - 20 分鐘,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為度;或用艾炷直接灸穴位,每次 3 - 5 壯,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也可在針刺的基礎上,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進行溫針灸,使熱力透過針體傳入穴位,達到溫通經絡的效果。
拔罐 :拔罐透過負壓吸引,使罐吸附在皮膚上,促進局部氣血執行,起到通經活絡、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在疼痛部位或相關穴位上進行拔罐,如在關節周圍的穴位上拔罐,能改善關節局部的血液迴圈,減輕疼痛和腫脹。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閃罐法、走罐法等。留罐法是將罐吸附在皮膚上,停留 10 - 15 分鐘;閃罐法是將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走罐法是在罐口塗上凡士林、板油等潤滑油後,在皮膚上來回移動火罐,至皮膚潮紅或出現痧斑為止 。
中藥熏蒸 :中藥熏蒸是利用中藥蒸汽的溫熱和藥力作用,透過皮膚滲透,直達病所,起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將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中藥,如乳香、沒藥、木瓜、防風等,碾碎後裝入布袋入入鍋中蒸 30 分鐘,取出待溫度適宜後,敷於疼痛關節處,藥涼後取下 。一般每周進行 2 - 3 次,5 - 10 次為一個療程。
預防先行:守護健康,遠離孤痹癥困擾
規律作息:給身體充電的良方 :良好的作息習慣就像給身體的各個器官按下了 「健康啟動鍵」,能讓它們有條不紊地工作,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增強正氣。每天盡量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一般成年人需要 7 - 8 小時的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 。避免熬夜,因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損耗氣血,導致正氣虛弱,給外邪入侵創造機會。比如,晚上 11 點前上床睡覺,早上 7 點左右起床,長期堅持,身體會逐漸適應這樣的節奏,精神狀態也會越來越好,抵抗力也會增強。
合理飲食:為健康 「加油」 的秘訣 :飲食是我們獲取營養的重要途徑,合理的飲食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增強體質,抵禦外邪。要遵循營養均衡的原則,多吃蔬菜、水果、全谷類、優質蛋白質等食物,如西蘭花、蘋果、燕麥、雞肉、魚肉、豆類等,保證身體攝入各種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同時,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選擇適宜的食物。比如,體寒者可適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如羊肉、桂圓、紅棗等,以溫陽散寒;體熱者則可多吃一些涼性食物,如綠豆、苦瓜、梨等,以清熱降火。此外,還要註意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等,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體內濕氣內生,加重身體負擔,增加患孤痹癥的風險。
註意保暖:給身體的溫暖 「護盾」 :寒邪和濕邪是引發孤痹癥的重要因素,註意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是預防孤痹癥的關鍵。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氣候變遷時,要及時增添衣物,避免受涼。在寒冷的冬天,要穿上保暖的棉衣、羽絨服、厚襪子等,保護好關節部位,可佩戴護膝、護腕、圍巾等。同時,要註意避免長時間處於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如不要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停留過久,不要直接坐在冰冷的地面上,洗完澡後要及時擦幹身體,吹幹頭發,避免濕邪入侵。
適當運動:啟用身體的 「活力源泉」 :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執行,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中醫推薦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運動,這些運動動作緩慢、柔和,註重內外兼修,不僅可以活動關節,增強肌肉力量,還能調節呼吸,放松身心,對預防孤痹癥有很好的效果 。每周可進行 3 - 5 次運動,每次運動 30 分鐘以上。除了這些傳統養生運動,也可以選擇散步、慢跑、遊泳等有氧運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但要註意運動強度要適中,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以免損傷關節。運動前要做好熱身準備,運動後要進行適當的拉伸放松,讓身體逐漸恢復平靜。
調節情誌:為心靈註入 「陽光」 :中醫認為,情誌不暢會影響氣血執行,導致氣機失調,從而增加患病的風險。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對預防孤痹癥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透過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書法、攝影、聽音樂、讀書等,豐富自己的生活,緩解壓力,調節情緒。同時,要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遇到問題時,及時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讓自己的心情始終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
總結與呼籲:重視孤痹癥,擁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