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散步時,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小聲地說:「媽媽,今晚能不能給我講個故事?」
媽媽一邊低頭刷手機,一邊隨口答道:「別鬧了,我沒時間講。」
小女孩委屈地低下頭,默默地不做聲。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但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小小請求,可能被我們忽略甚至無意中拒絕了。
孩子若提出這3種請求,父母請別拒絕,造成的傷害不是一般大。
一:請求陪伴:「你能陪陪我嗎?」
孩子想要父母的陪伴,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請求。
很多家長會覺得,陪伴不過是件小事,等有時間再陪也可以。但孩子的成長是無法等待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此刻的陪伴,而不是「以後」。
朋友小梅和我聊起她兒子的一件事。
一次,她在加班趕工作,孩子過來問:「媽媽,我能和你一起看書嗎?」小梅隨口說:「媽媽很忙,別打擾。」
孩子默默回房間後,把書塞進了書架,後來很久都沒再主動和媽媽說過類似的話。
陪伴並不一定需要很多時間,有時候只是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一句話,或者和他一起完成一件小事,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乎和支持。
父母的高質素陪伴,能顯著提升孩子的情感穩定性和自信心。
而缺乏陪伴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甚至對親密關系失去信任。
所以,當孩子說「陪陪我」時,請放下手中的事情,哪怕只是短短十分鐘,也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請求表達情緒:「媽媽,我想告訴你……」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實際上是一種信任的表現。
然而,很多父母卻會因為忙碌或不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敷衍甚至直接否定:「有什麽好說的,不就是件小事嗎?」
一位朋友的兒子,在學校因為同學嘲笑他的字寫得醜而感到沮喪,回家後想跟媽媽傾訴。
媽媽忙著做飯,頭也不回地說:「這點小事有什麽好難過的,寫字不好看就多練練!」
孩子聽完後沈默了,後來連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學校遇到了什麽。
其實,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需要透過父母的耐心引導來培養。
如果我們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他們可能會選擇封閉自己,不再主動和父母溝通。
研究表明,情緒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未來更容易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以,當孩子試圖向你表達情緒時,請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回應:「來,跟我說說發生了什麽,媽媽在聽呢。」
這樣的接納,會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也會讓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扉。
三:請求嘗試新事物:「爸爸,我能不能試試這個?」
孩子天性充滿好奇,他們對世界有著無限的探索欲望。
但很多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常常拒絕孩子的嘗試:「這東西你弄不好,別亂動!」「太危險了,還是別試了。」
卻不知,這樣的否定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
我記得小時候,特別想學騎單車,但爸爸總擔心我摔倒,堅持不讓我騎。
後來在媽媽的支持下,我終於試了一次,雖然摔了幾跤,但那種克服恐懼、掌控平衡的成就感,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孩子請求嘗試新事物時,不妨給他們一個機會,哪怕可能會失敗,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支持孩子去探索,既能培養他們的勇氣和獨立性,也能讓他們從中找到成就感。
正如蒙台梭利教育理論所強調的:「孩子的潛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釋放。」
與其阻止,不如在旁陪伴和引導,讓孩子在嘗試中學會面對挑戰。
孩子的很多請求,看似微不足道,但背後藏著他們對愛的渴望和成長的訴求。
所以,下次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想……」時,請認真傾聽,不要輕易拒絕。
因為這些瞬間,不僅影響著他們的現在,也塑造著他們的未來。
孩子有跟你提過以上請求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