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市場動態觸發「本地化3.0」,壓力下德企在華增資建廠的深層考慮

2024-12-08社會
12月4日,中國德國商會釋出了2024/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剖析了在華德企所面臨的復雜挑戰及機遇。
半數德企認為中國市場需求疲軟是其面臨的最大商業挑戰,其次是價格壓力。同時,超過半數的德國企業預計,中國競爭對手將在五年內成為其行業的創新領導者。盡管如此,調查顯示,仍有92%的德國企業計劃繼續在華開展業務。
「在一些關鍵行業,中國市場依然是全球重要組成部份,為了保持競爭力,德國企業將繼續致力於提高效率、推出更多本地化產品並最佳化流程。」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董事會主席柯曼(Clas Neumann)在當天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德國傳統產業的許多部門都在為未來投資,例如在中國建立新的汽車工廠,以及大量投資化工行業。
報告顯示,在中國商業機會的排名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與去年相比機會有所增長,並在各項商業機會中位居榜首。
德國企業「用腳投票」
柯曼4日表示,今年對於大多數德國企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因此他們下調了其業務前景的預期。報告中寫道,僅15%的受訪企業認為今年其行業仍在發展,僅32%的受訪企業預測2025年其行業將積極發展。與之相較,55%的受訪企業認為今年其行業狀況在惡化,還有29%的企業預計明年將繼續下滑。
與此同時,德國企業的創新優勢在減弱。55%的德國企業預計,中國競爭對手將在五年內成為其行業的創新領導者,其中,8%的受訪企業表示這一情況已經發生。去年,僅有5%的受訪企業視中國企業為其行業的創新領導者,而46%的受訪企業預計在五年內將出現這種情況,認同者最多的行業包括汽車行業(65%)、化工行業(61%)、機械行業(50%)。
柯曼對澎湃新聞表示,中國企業在許多行業的快速學習、適應能力及持續創新,使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一趨勢是自然的,也是全球化競爭深化的結果。
盡管面臨行業前景下行和競爭加劇等多重壓力,德國企業今年對華投資仍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中國商務部釋出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1654家,同比增長11.4%。其中,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增長26.4%。
僅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FDI)就達到73億歐元,超過了2023年全年的65億歐元。歐盟對華投資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德國及其汽車制造商的推動,2024年上半年德國FDI占歐盟對華總投資的57%。
法國【費加羅報】今年八月就曾撰文稱,德國制造商、特別是德國汽車制造商,希望擴充套件在中國當地的生產以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以來,多家德國大型企業陸續宣布擴大在華投資並深化對華合作,用實際行動對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
這其中就包括:3月,梅賽德斯-奔馳與寶馬合作成立的合資企業落戶北京,計劃在2026年底前共同在中國至少建設1000座配備先進技術的超級充電站,並安裝約7000根超級充電樁;大眾汽車4月宣布,將投資25億歐元,擴大其在安徽省合肥市的生產基地和創新中心;拜爾5月宣布,將在江蘇省啟東市建立健康消費品供應中心,並計劃於2028年投產,專案一期投資為6億元人民幣。
新華社還援引國際觀察人士認為,規避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維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以及聯合中國車企共同創新,成為德企不斷增資中國的主要原因。
報告釋出現場
「對長期市場復蘇抱有信心」
臨近年關,多家外媒也註意到德國企業對華投資持續增加。
12月3日,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援引德國媒體報道稱,「德國企業對華投資存在戰略失誤」——因為一旦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上台,德中經濟關系將出現不確定性,該報道還批評德企「不關心德國政府的新中國戰略。他們強烈反對脫鉤的要求。」
事實上,反對脫鉤不假,而德國企業對所謂「新中國戰略」或與該報道的解讀不同。新加坡【聯合早報】則刊文稱,汽車制造商是德企對華增資的最主要力量,中國市場轉向新能源汽車的速度和中國競爭對手降低成本的力度倒逼德企加大投入,避免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被邊緣化。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亞當·圖澤認為,德國車企深知絕不能丟掉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代表全球汽車產業的方向。
【亞洲時報】11月27日的報道進一步分析了德國關閉本國工廠,在中國建廠的原因。報道稱,德國國內的能源政策和經濟環境正迫使其最大的工業企業離開本土,轉向條件更有利的中國。不斷上漲的能源成本、對可再生能源的巨額補貼和嚴格的監管,使得德國的環境越來越不利於工業增長。因此,許多德國最老牌的公司都在縮減國內規模,裁減數千個工作崗位,同時在中國進行大量投資。
中國德國商會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4日表示,報告中,在員工數量超過1000人的大公司中,70%表示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員工少於250人小公司則只有44%表示會繼續投資。在計劃增加投資的企業中,有87%認為保持競爭力是其主要動機,較去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
「中國市場憑借其創新能力和規模,依然具有吸重力。在中國市場營運通常被視為企業維持全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柯曼表示。
報告顯示,為提升競爭力,一半受訪者(50%)選擇了和中國的合作夥伴或客戶合作,45%選擇在研發領域投入更多,40%的企業選擇更加獨立於總部行事,這一比例比去年增長11.6個百分點。此外,一些企業選擇了更多地投入到產能(29%)和數碼化(26%)上。
澎湃新聞發現,之前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強調企業透過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協作來實作供應鏈和業務營運的多樣化以保持競爭力。最新報告則提出了「本地化3.0」的概念,聚焦於更深層次的本地化戰略,此外,企業還傾向於透過本地化來瞄準全球市場,實際上采用一種「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世界」的方法。
對此柯曼向澎湃新聞解釋稱,德國企業意識到,僅透過合作已不足以維持競爭力。新的本地化戰略強調業務、研發和產品更深入的本地化,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高度競爭環境。這種策略也幫助企業在其他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
而就外界關於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柯曼表示,德國企業仍有應對之策:企業應考慮多種情景規劃,並加強數碼化能力。數碼化使企業能夠快速調整供應鏈,找到生產和供應的替代方案,從而在危機中保持靈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對於未來經濟展望,33%的受訪企業認為2025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惡化,20%的受訪企業認為這一下滑會持續到5年後。對此,柯曼表示,德國企業對未來長期增長仍抱有一定樂觀態度。這主要源於企業長期經驗的積累。「許多德國企業歷史悠久,經歷過多次經濟周期,因此對當前挑戰視為暫時性,並對長期市場復蘇抱有信心。」
【商業信心調查】由中國德國商會於2007年首次推出,此次調查於今年9月3日到10月8日之間進行,共有546家商會會員企業對調查做出了回應。其中37%來自機械和工業器材領域,16%來自汽車行業,還有商務服務、電子產品和消費者產品等領域的公司。
澎湃新聞記者 張無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