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繼俄烏開啟迄今為止強度最高的「導彈戰」後,戰爭烈度與強度正螺旋上升。半島新聞直言,俄烏沖突進入了危險的新階段。
一方面,拜登政府忙著繼續加大對烏軍援;另一方面,特朗普團隊著急談判解決俄烏沖突。可以說,結束沖突被特朗普視為蓄勢的「新政」,而維持擴大沖突則是拜登傾心的「遺產」。
在「兩個美國」的強大張力中,烏克蘭已淪為一場危險博弈的「工具人」和「犧牲品」。
特朗普提名俄烏沖突問題特使
美立場迎重大轉變?
當地時間11月27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其自創社交平台「真實社交」上釋出了一則貼文,在大西洋兩岸掀起波瀾。
03:46
「我很高興提名基思·凱洛格擔任總統助理兼俄烏問題特使……我們將共同透過實力確保和平……」貼文中,「透過實力確保和平」
這句話的單詞全部大寫。
彭博社稱,80歲的凱洛格一直認為,只有特朗普才能促成俄烏談判。
凱洛格支持特朗普迅速結束俄烏沖突
,包括切斷對基輔的軍事援助。同時,他也警告俄羅斯必須參與談判,否則將提供烏克蘭一切所需。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凱洛格曾經在文章中表示,美國應該對烏克蘭提供有條件的援助,讓烏克蘭與俄羅斯進行和平談判。他還在文章中表示,北約領導人應該暫緩給予烏克蘭北約成員國資格,以換取一項有安全保障的、全面、可核查的和平協定。
美國【國會山報】引述烏克蘭前駐美大使沙姆舒爾的話稱:「凱洛格完全接受了萬斯所描述的特朗普‘和平計劃’的邏輯。」
今年9月,特朗普副手萬斯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一個「結束俄羅斯戰爭的計劃」,被外界解讀為特朗普版的「和平計劃」。
美國當選副總統 萬斯:
大概是這個樣子,凍結俄烏當前分界線,將邊界兩側變成一個非軍事區,在此加強防禦工事。這樣俄羅斯就不會再進入烏克蘭,烏克蘭保留其剩下的領土和獨立主權。俄羅斯從烏克蘭獲得中立保證,即烏不加入北約,也不加入任何盟國機構。
除了萬斯和凱洛格,近期,特朗普團隊另一個重要人物的表態,則進一步表明特朗普急於兌現他在競選時的核心承諾之一,迅速結束俄烏沖突
。
11月24日,特朗普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茨表示,特朗普非常擔心俄烏沖突的升級,並希望透過談判來結束沖突。
萬斯和沃爾茨的表態,加上凱洛格被提名,被路透社認為標誌著美國對俄烏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
因為在外界看來,這些人才是下一屆美國政府對俄烏政策的實際「操盤手」。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學者 加萊奧蒂:
特朗普不是一個處理細節事務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他將依賴他的團隊來對當前形勢做決策,並實際處理所有的障礙和細節。所以我認為凱洛格的提名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然而,對烏克蘭而言,這是一種無法接受的前景。
11月28日,烏克蘭前外長庫列巴表示,「如果美國停止提供武器,可能摧毀烏克蘭。」烏克蘭獨立新聞社悲觀地表示:「澤連斯基能簽署這樣的協定嗎?他不能,因為這將是他的政治終結。」
拜登政府加大對烏援助
「留下困難的政治遺產」?
01:52
11月27日,就在特朗普提名凱洛格的同一天,即將離任的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做了兩件事:一邊公開要求烏克蘭將最低入伍年齡降低至18歲,以招募更多新兵抵抗俄羅斯;另一邊,計劃向烏克蘭提供價值7.25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在外界看來,這是美國對烏克蘭「松綁」遠端武器後,在火上澆油的道路上邁出的又一大步。
英國巴斯大學資深副教授 柏德烈·伯裏:
實際上,烏克蘭真正需要的是人力,他們的火炮和彈藥還不錯,但人力不足。夏天的動員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了一些新的應征入伍者,但它沒有得到維持。
不過,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軍事和政治權力中心高級主任巴特利·鮑曼也坦言,雖然降低征兵年齡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力短缺問題,但對於一個已經因戰爭而飽受折磨的政府和社會來說,這顯然是艱難的決定。
11月27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表示,拜登即將卸任,近期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一系列舉動,是想要給特朗普「留下最困難的政治遺產」
。
不過,在美國【防務新聞】看來,拜登政府加大對烏援助和擴大武器使用特許來得太晚了,已經沒有時間讓烏軍在戰場上占據優勢,也不太可能使其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籌碼。
美西方不斷拱火
不會改變「基本邏輯」
04:49
實際上,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不讓俄羅斯獲勝」和「不過分刺激俄羅斯」一直是美西方不斷拱火的「基本邏輯」
。
也正基於此,美西方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是「循序漸進」展開的。
2022年秋,依靠美國援助的「海馬斯系統」等武器,烏克蘭組織了哈爾科夫反攻戰,奪回伊久姆、紅利曼等數個戰略要地,迫使俄軍以第聶伯河為界轉入了「防禦戰」。
但當2023年烏軍準備「再接再厲」發動大規模反擊時,美國的援助卻突然「掉鏈子」了。
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將拜登政府「援烏法案」推遲長達半年之久,直接導致烏軍出現「武器和炮彈」荒,後果則是烏軍「大反攻」以失敗告終。
美國【國會山報】副主編斯坦納熱表示,烏克蘭總是依靠美國援助來擊退或試圖報復俄羅斯的攻勢,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戰爭一直持續不斷。
而實際上,這恰恰是美國政府想要達到的效果。
有分析指出,對拜登而言,烏克蘭就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隨時可以打出的一張「牌」;而對特朗普來說同樣如此,只不過「打牌」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
自宣布參選以來,特朗普就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如果他再次當選總統,將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
拜登與特朗普說的都是「烏克蘭」,而實際上的著眼點則在美國國內。
信心滿滿宣稱「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特朗普,其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美國國會眾議員維多利亞·斯帕茨稱,特朗普將要接手的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他很可能會試圖以某種方式推動暫時停火,但俄羅斯現在持觀望態度,因為他們不知道特朗普能做什麽。
值得註意的是,就在外界普遍認為拜登對烏「松綁」遠端武器是給特朗普「挖坑」的時候,後者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茨卻反駁這種說法。
特朗普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 米克·沃爾茨:
我還想明確一件事,拜登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我進行了討論,我們已經見過面。我們的對手或許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他們可以挑撥一個(拜登)政府與另一個(特朗普)政府的關系,他們錯了,我們是密不可分的。在這個過渡時期,我們是同一個團隊。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勝選不會改變美國「不讓俄羅斯取勝」的基本戰略。
拜登政府對烏武器解禁之舉,對於誓言要在上台後「迅速結束戰爭」的特朗普來說,未必不是「樂見其成」。因為俄羅斯受到戰場的壓力越大,未來特朗普的「調停」就會更容易。
有分析稱,俄烏沖突從一開始就與華盛頓的政治密切相關,而白宮易主則成為影響戰局的最大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