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運河潮」中湧動區域經濟發展動能

2024-09-02社會
張可雲
內河航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是國內大宗貨物長途運輸的關鍵途徑,也是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通道。當前,內河航運在中國交通運輸結構中的占比仍然偏低。2024年6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最佳化主幹線大通道,有序推進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淮河幹流等幹線航道擴能升級,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水運主通道」,這凸顯了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水運新篇章的深刻內涵。
目前,國內正掀起一場修建運河的熱潮。從廣西的平陸運河到湖南的湘桂運河,從江西的浙贛粵運河到湖北的荊漢運河,從安徽的江淮運河到河南的47個內河水運專案,從南到北連線起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六大省份總投資額接近8500億元,堪比7座港珠澳大橋的投資規模。那麽,在陸路和航空運輸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中國為何還要如此大規模地投資運河建設?
這是因為,較大規模建設運河不僅是持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具體安排,更是關乎區域經濟版圖重塑和國家戰略布局最佳化的必要之舉。
首先,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縮短運輸距離是內河航運最直接的影響,比如平陸運河開通後,西南地區貨物由此出海可縮短內河航程560公裏以上,運輸效率大幅提升。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內河航運具有運力大、單位運輸成本低、能耗小、汙染少等明顯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之一,中國物流成本目前依然偏高。2023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14.4%,與西方已開發國家8%左右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完善內河航運網絡有利於打通內河航運的「堵點」「卡點」,暢通實體經濟的「筋絡」,促進跨區域資源要素的最佳化配置。
其次,內陸地區透過運河網實作「通江達海」,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六大省份的內河航運開通後,北部灣、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除山西外的中部地區,甚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都將透過內河航運網絡實作聯通,方便內陸省份透過運河直接把貨物運到全國各地,或者直接送到入海口,實作「沿海化」,從而能夠承接沿海經濟的發展輻射,激發更大經濟活力。這不僅密切了國內市場的產業分工聯系,還拓展了與國際市場的經貿合作,對於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此,內河航運網絡成為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再次,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引領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對於引領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六大省份運河建設專案中的任何一個都可堪稱「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投資最少但規模仍然高達727億元,投資最多的浙贛粵運河規模高達3200億元。「世紀工程」級別的專案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短期能夠帶動大量就業及港口建設等相關產業發展,是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舉措,中長期則能透過發揮內河航運功能引領和帶動航運服務、物流配送等產業發展,有助於最佳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另外,中國目前已經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但水運體系尚未成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中相對的「短板」。未來,水運建設投資有望釋放更大潛力,持續為區域經濟發展註入新的動能。
第四,最佳化內陸地區產業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隨著內河航運網的完善,內陸地區「沿海化」漸成趨勢,依賴水運的產業和企業也會更多地向內陸地區轉移,從而最佳化內陸地區產業布局。另一方面,隨著內河航運建設不斷深入,內陸地區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等的重要產業承接地,地區間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內陸地區高效融入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並與成渝地區經濟圈形成有效聯動,從而縮小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最後,改善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從自身特征來看,內河航運一方面可以憑借低能耗、低汙染優勢,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能為多式聯運提供新動能,最佳化物流運力和運輸流程,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交通運輸碳排放。以貨物運輸為例,2019—2023年,中國公路貨運量占比由74.32%降至73.68%,水運貨運量占比由16.16%升至17.11%,但公路貨運量占比仍然較高,「公轉水」之路任重道遠。因此,加快內河航運建設,最佳化水運設施網絡,可為區域經濟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當然,「運河潮」的出現也引發一些擔憂,比如地區之間在相關布局上是否會出現沖突?大力修建運河會破壞生態環境嗎?顯然,這些擔憂不是多余的。在規劃與建設運河時,確應註意地區之間相互協調,依據人員和貨物的流量與流向合理布局,同時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長期以來,如何平衡東部與中西部、沿海與內陸的發展一直是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回答的一道考題。當前這場「運河潮」,無疑將對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套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