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座超170米近零能耗建築啟用:科技創新還是炫技?
你見過會自己「發電」的超高層建築嗎?最近在廣州就搞了個大新聞:一棟高達170米的樓,不僅能節能,還能讓陽光幫它「掙錢」。聽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但說到底,這事兒的核心問題還是:它能真正推廣嗎,還是個噱頭?12月6日,中建四局在廣州的科技創新大會上,正式宣布了一座名為「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的大樓投入使用。這棟樓一年能發65萬度電,還能減碳350噸,可聽著再厲害,百姓關心的還是——這些技術,什麽時候能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事情得從它的背景說起。2024年,全球都在喊「碳中和」「綠色發展」,各行各業都得想辦法降能耗、減排放。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能源需求量大,建築耗能更是個「大胃王」。尤其是超高層建築,建得是漂亮,可耗電量也嚇人。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單是空調、照明、電梯這些,就能占到能耗的一大半。為了應對這種挑戰,各大建築公司都在琢磨怎麽讓建築變得更「聰明」,既省電又環保。於是,中建四局站了出來,用一棟「近零能耗」的超高層建築,來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
這棟樓位於廣州國際金融城東區,名字叫「中建四局科創大廈」。說白了,它就是個科技展示平台,但它的亮點可不少——從屋頂到幕墻、從電梯到照明,幾乎每個角落都用了節能減排的新技術。它不僅一年能節電400萬度,還能減少碳排放2090噸,相當於55萬棵樹的吸碳量。這樣的數據確實挺驚人,但背後又有什麽樣的故事呢?
事情的其實很簡單:壓力大,任務重。近年來,中國提出了「雙碳」目標,要求到2030年實作碳達峰,2060年實作碳中和。建築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自然成了重點關註物件。尤其是像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經濟發達,高樓大廈多,能耗問題更是個大難題。
中建四局肩負了任務:能不能在超高層建築領域搞出點新東西?於是,他們決定在廣州建一棟「近零能耗」的超高層建築,試圖用技術創新來解決節能減排的問題。這棟大廈的設計,從一開始就瞄準了最高的標準:不僅要節能,還要能「自給自足」。換句話說,不僅要少用電,還要自己發電。於是,各種高科技的節能技術都被堆了上去。
不過,這種「全武裝」的節能建築,設計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因為要實作「近零能耗」,光靠傳統的節能技術根本不夠,還需要大量的創新。中建四局在設計階段就遇到了許多難題,比如太陽能器材的位置怎麽擺,建築通風怎麽設計才能最大化利用自然風等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讓這棟樓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技術實驗室」。
從設計到建成,這棟樓的故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時間回到幾年前,當中建四局提出要在廣州搞這麽一棟「近零能耗」大樓的時候,質疑聲就沒少過。有人說,這種超高層建築本身就耗能巨大,怎麽可能做到「近零能耗」?也有人擔心,這些技術是不是只能用在這種「樣板工程」裏,普通建築根本用不了。
為了打消這些疑慮,中建四局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在技術研發和測試上。比如,他們首次在超高層建築中使用了「太陽能煙囪」和「冷巷」設計。這些聽起來很高深的技術,其實原理並不復雜:太陽能煙囪的核心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幫助室內通風和降溫;而冷巷則是透過特殊的建築布局,讓自然風穿過建築,達到降溫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盡量少用空調,多靠自然風。
除此之外,大廈的屋頂和幕墻上還裝了大量的光伏發電器材。這些器材一年能發65萬度電,相當於300多戶普通家庭的年用電量。與此同時,大廈裏的空調系統、照明系統、電梯系統也都做了智能化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不過,這些技術的套用也帶來了額外的成本。有人質疑,這棟樓的建造成本是不是太高了,普通建築根本用不起?還有人擔心,這些新技術的維護成本會不會太貴,導致長期使用的性價比不高?這些爭議,一直伴隨著專案的推進。
2024年12月6日,中建四局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棟耗時數年的「近零能耗」超高層建築終於揭開了面紗。現場的氣氛非常熱烈,來自建築行業的專家、媒體記者、政府官員都對這棟大樓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大廈有幾個關鍵亮點值得一提:
節電能力驚人
:大廈一年能節電400萬度,相當於減少了2090噸碳排放。這是什麽概念?簡單來說,這相當於55萬棵樹一年的吸碳量。
自發電系統
:屋頂和幕墻裝滿了光伏發電器材,一年能發65萬度電。這些電足夠支持大廈一部份日常營運,還能減少對外部電網的依賴。
智能化管理
:大廈內部搭建了一個物聯網管理系統,所有的能耗數據都可以即時監控。這個系統還能利用AI演算法,自動最佳化能源使用效率。
不過,亮點歸亮點,問題也不少。比如,這些技術的實際使用效果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能經受住長期營運的考驗?更重要的是,這些高科技的節能技術,什麽時候才能大規模推廣到普通建築中?
這棟大樓的正式啟用,標誌著中國在超高層建築節能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它的建成,不僅展示了中建四局的技術實力,也為未來的綠色建築提供了一個參考樣版。不過,這棟樓更大的意義,可能是為整個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超高層建築也可以是節能的,而不是耗能的代名詞。
當然,如何讓這些技術走出實驗室,真正服務於普通人,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像這種「堆滿黑科技」的大樓,造價和維護成本都不低,要推廣到普通建築中,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網友熱議】
這棟大樓的啟用,在網絡上也引起了熱議。一些網友的評論很有代表性:
網名「老廣一枝花」說:「一年發65萬度電?聽著挺厲害,但這造價得有多高,回本得多久啊?」
網名「綠能小達人」感慨:「這技術要是能用在普通住宅就好了,天天喊節能減排,咱家電費可沒降過啊!」
網名「建築老炮」則較真道:「太陽能煙囪和冷巷聽著新鮮,但真能替代空調嗎?廣州夏天40度的時候,靠自然風能行?」
網名「低碳小市民」幽默地說:「大樓這麽節能,不知道以後租金會不會也‘節約’點?」
網友們的評論,既反映了對這棟大樓的好奇,也暴露了大家對它實際效果的疑慮。
那麽問題來了,這麽一棟「近零能耗」的超高層建築,究竟是科技的突破,還是一場噱頭式的炫技?普通人到底什麽時候才能住上這樣的節能建築?如果這些技術只能停留在「樣板工程」裏,那它的意義又在哪裏?靠一棟樓,能否真正撬動整個建築行業的變革?這可能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