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有哪些你覺得在生孩子時應該知道,卻沒人告訴你的事?

2020-11-10親子

大多數準媽媽往往會有一種期待或焦慮: 我要做最好的媽媽 。而最好的媽媽常常也意味著一點: 滿足嬰兒的需求非常重要。 這種做一個好媽媽、盡可能滿足嬰兒的需求也是人們經常告訴準媽媽或期待的,但是不少人可能卻並不知道:

1.成為完美母親的期望也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2.在不同階段,對嬰兒需求的滿足是不一樣的

我們想要給出的建議,借用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的話來說就是: 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而不是最好的母親。

不要讓「成為完美母親」成為負擔

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這可能不是大多數孕婦會聽到的建議,她們聽到的大多數建議大都是「做一個無私奉獻的母親」或是「做一個最好的母親」。

這體現了我們 現在這個社會對母性賦予的期待,把「母親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終把孩子的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前的」,視為天經地義的,無從反駁的。 當我們聽到那些母親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利益的故事,我們會感動但是不會意外;而聽到某些母親為了自己的利益,對孩子有所忽視,很多人便會感嘆「怎麽會有這樣的母親」。

當然,這麽說並不是為了否定母親們對孩子的愛,而是不要忽視了這種期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社會賦予了母親一個充滿無私、忘我的形象,應該每時每刻都在愉快地撫養孩子,用愛和包容去對待孩子,無時無刻不優先考慮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完美的形象——但 這並不符合人類的本性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

現實情況是,每一個母親都可能會產生喪失、孤獨和被榨幹等負面情緒,這是很正常的,她有時會對孩子產生發自內心的喜愛,也可能會在疲憊至極時對孩子產生厭惡。 但是當「完美的母親」被反復視為理所應當的時候,很多母親反而會因此受到不應該的焦慮,內疚和挫敗。

適度地讓孩子受挫,才是更好的關愛

無微不至地關愛嬰兒,不僅可能成為母親的負擔,在特定階段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會經歷兩個重要階段: 主觀全能 (subjective omnipotence)階段、 客觀現實 (objective reality)階段。

在嬰兒剛出生的幾個月中,母親(或照顧者)通常會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這讓嬰兒有一種錯覺:自己是一切造物的全能中心——這就是主觀全能。他認為是他的願望創造了事物,如果他饑餓,乳房就會出現,是他創造了乳房;如果他冷,世界就會變暖,在他看來,是他創造了世界。在這個階段,母親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對的,充分的照顧達到了「抱持」(holding)的需要,有助於嬰兒建立有力的自我。

隨後,在半歲到一歲之間,隨著嬰兒的成長,他越發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與其滿足之間再也沒有那麽隨心所欲時,他開始意識到客觀現實的存在,他認識到有一些事物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但客觀現實的經驗並沒有完全取代主觀全能的經驗。 在這個時期,主觀全能的經驗和客觀現實的經驗是並存的,嬰兒需要將它們整合起來從而構成自己的人格,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既能相信自己的主動能動性,也能認識到外部現實的客觀性,這才會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所以,在「主觀全能」階段向「客觀現實」階段的轉變中,母親不能再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必須要達到一個逐漸的錯覺解除,也就是說引入「調適的失敗」使孩子面對這些困擾,從而使其在「主觀全能」和「客觀現實」之間建立平衡。 適度的挫敗有利於孩子建立起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邊界。 有些孩子到了二十多歲還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下,他們具有健康獨立的人格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如何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

從以上兩點,相信你對「足夠好(good enough)」狀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了吧,它強調的是「適度」。所以,準媽媽們不必為了「完美母親」的形象而擔心:

1. 學會求助,尋找支持系統

不要總覺得「必須自己一個人扛」 。你也可以尋找支持小組,和有相似經歷的人在一起交流,不要害怕談論在與子女交流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因為那並不意味著你不愛自己的孩子。

2. 接受不完美,接受負面情緒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母愛和教育。 有時候,你需要允許自己犯錯,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做母親這件事並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當我們進入一個母親的角色,就像進入其他的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一樣, 只能在不斷的學習和嘗試中漸漸適應,變得更加成熟、盡責、遊刃有余。

3.從孩子的成長來應對需要

在嬰兒的「主觀全能」階段,母親需要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創造一個 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全能幻覺。同時,在轉向「客觀現實」階段時,給予孩子適當地挫敗才是更好地選擇。不必擔心這樣自己是不是不夠愛,為了孩子本身的健康發展才是更合適的愛,而不是簡單滿足外部環境對一個母親的不切實際的期待。

以上。

References:

1.Adrienne, R. (1977).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WWNorton.

2.勞拉·德底維爾.(2017). 溫尼科特新解. 商務印書館.

3.米曹. (2007).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 商務印書館.

4.Winnicott, D. W. (1960).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pp. 140152).

5.Winnicott, D. W. (1960).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Int. J. Psycho-Anal., 41:585-595.

想好好戀愛,收獲平等且長久的關系,請戳私家課:

https://www. zhihu.com/remix/albums/ 1010247731499106304

想了解更多的心理學小知識,戳破人生幻象,收獲自在人生,請戳:

https:// mp.weixin.qq.com/s/5ZNU inCK4BvHu33NLOHd_w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