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心理咨詢師:對尋親成功的家庭,流量不要強迫他們「血濃於水」

2024-12-07親子

文 | @劍聖喵大師(日本築波大學心理學博士、資深心理咨詢師)

本文由作者參加九派新聞「九派圓桌」直播【回家的孩子,如何回家】討論時的發言整理而成,釋出前經作者審閱。

外界不要用道德綁架,逼孩子一定要和親生家庭血濃於水

親密關系的缺失,無論是主動尋找親人的,還是被動被解救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養育、陪伴的時間缺失掉了。

這些家孩子回歸家庭的首要障礙是,他們回到家庭之後,親生父母也好,孩子自己也好還有外界,都會有一種期望:很快融入家庭,把失去的時間全部彌補掉,家庭之間也會采用一些急切的親密行為來縮短心理距離,盡早地達到相親相愛、血濃於水的結果。

我認為,這些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會摧毀親密關系的建立,因為親密關系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不可跳過。如果太急躁,會讓孩子感到不尊重,會讓人感到剝奪了別人的自由選擇權。

分年齡段來看,有的孩子找著時是成年人,有的是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來說,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處於依附階段,需要情感連線來獲得安全感。這個時候找到了親生父母,情感連線就可以建立,可以很快地融入新的關系。

但這個階段是不確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8-12歲是建立情感連線的最佳時期。如果未成年人的心理已經定型,他對自己的關系和對他人的認知有了一套模式,再讓他適應新環境,就比較難了。

至於成年人,他有固定的價值觀和人際交往模式,很難離開自己固定的生活去適應另外的生活,融入行程的快慢,就要看親生父母家庭和他的生活方式是否匹配,親生父母的家庭能夠對他的人生提供什麽幫助,二者的共同作用,決定他對新家庭的融入程度到底是和諧的,還是困難的。

當然有一種情況,有一些經濟條件依然很好的家庭,但還是無法把關系處好。處得好的家庭,有一個什麽樣的共性呢?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

無論有錢的還是沒錢的,他們懂得第一時間先考慮我們該為孩子做些什麽,但又不侵占自由權,不為他設定什麽目標,反倒想的是怎麽彌補自己的過去缺失的感情。基於這個孩子目前的自由和意願去考慮。

處得不好的家庭有一個共性,侵犯別人自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在很多親密關系中,男女朋友關系一旦確立了,情侶間的關系反而變糟了,因為戀人中的一方就要開始去控制另一方。我都是你男朋友了,你為什麽不可以辭職和我在一起呢?你都是我女朋友了,為什麽今天晚上居然可以不回我訊息?

這與尋親孩子歸來的家庭是一樣的,既然我們血濃於水,我就自動擁有了對孩子的幹涉權,可以管教孩子,剝奪孩子為他設定人生的權利,我就開始侵犯別人的自由。

如果一方傾向控制,但另一方有寬容的能力,能夠理解對方,不把對方往壞的方面想,不激化矛盾,主動選擇把苦承受了,那這樣的親密關系哪怕有一方表現不好,還是能維系下去。

在我看來,尋親得子的家庭是一種非典型的親密關系。我們到底應該怎麽樣看待這層關系?可不可以克制住心中某種「一旦這個東西不在身邊出現,它就一定會失敗」的預設?我承認「這樣的關系」可能會失敗,但「非典型親密關系」失敗的可能性不比「典型親密關系」要高,目前心理學研究證實,跨種族收養的親密關系,和普通家庭的滿意度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所以,作為外界的我們,不要用道德綁架,逼孩子一定要和親生家庭血濃於水。說實話,這不符合他們的客觀現實。

將親密關系曝光在流量之下,人的自由意誌會被扭曲

我們知道,找到親生父母的孩子,難免會夾在他們和養父母之間,左右為難。這就涉及到一個概念:關系模式沖突。一方面孩子覺得自己要是和養父母之間脫離,過去相處的這些時間,過去擁有的這些感情、這些行為模式是不是就遺失了?丟掉了養育之恩。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直在養父母身邊,忽略了親生父母,那又遺失了另外一種傳統觀念——血濃於水,當這兩個倫理觀沖突,就會形成道德兩難困境。任何人要做到平衡都會非常消耗腦力,會導致一種拉鋸戰。

當然到最後,孩子會選擇某一方為主,某一方為輔,導致一種穩定的局面,這樣不完全是沒有意義的。

在心理學中,不能認為親密關系中出現矛盾,就一定是有問題的,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麽去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不總是把對方出現問題的一方認為是對方的錯,立馬就發動攻擊,而是大家站在一起怎麽思考,怎麽把問題解決,那這樣的相處方式就是合適的。

我們看到有不少尋親回歸家庭的孩子在做直播帶貨。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想透過流量求得經濟上的補償,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確實是願意幫助別人的,大家略盡微薄之力。這是社會善良的運作機制。

需要註意的是,流量背後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大家會支援你,那麽部份網友不可避免就會對這個故事有某種劇本的假設。

他們就會認為,既然都已經找到親人了,那你是不是應該幸福地過一生?或者,你就應該全然地接受父母。這個不僅存在於尋親家庭,網絡上那些被嗑 CP 的明星也有這個問題。

大家會說,這個情況下你為什麽不發火?其實當事人未必想發火,在流量面前,人的自由意誌會不經意間被扭曲,會變成某種看客劇本下操縱的人物。這對親密關系是不利的。

親密關系暴露在公眾視野下,就會產生一個聚光燈效應。如果和親生父母產生了矛盾,一旦是我錯了,我把事情發到網上,有很多人也覺得我錯了,然後我向親生父母道歉,就會產生一個錯覺,在親生父母看來,這到底是我主動想去道歉,還是我被流量逼著去道歉的?你把生活中點點滴滴都暴露,別人很難確定你到底是發自真心的,還是你迫於某種壓力過來的。

另外,當你和家人產生矛盾,可能在當事人看來這不是一個問題,但在看客們看來這就是一個矛盾,既然對方支持了你,那你是不是也要回應別人的期待呢?這個時候就陷入了道德兩難。如果遵從自我,那就是對支持者的背叛,如果遵從了支持者去攻擊別人,這又喪失了自我,形成心理陰影。

重回親生父母家庭,要從現在開始慢慢累積共同回憶

世人總覺得維護親密關系,可能要比尋找親密關系簡單,我想未必是這樣,維護親密關系可能比尋找親密關系還要難。很多人會覺得,現在這段關系有點痛苦,沒關系,放棄,再找一段就行了。從郁豹豹的這段經歷來看,無論是尋找到親密關系,還是維護親密關系,都需要傾註巨大心血,這本身就不能說是某段關系不合適,就可以簡單地放棄。我們需要不斷地修改自我,不斷努力。

建立一段親密關系,雙方要有一個共同回憶的過程,這段回憶不是說一起去經歷了什麽高興的事情,而是首先一起經歷了某件事情以後,在記憶當中這個人會在我身邊,不會離開。重回親生父母家庭,就要從現在開始慢慢累積共同回憶,這在潛意識當中對解決矛盾是很有幫助的。

至少在親密關系中,如果親生父母讓孩子覺得,他們一直在克制住自己的控制傾向,他們為了我一直在反省自己,說明心中真的是有我,那麽這段關系會處得更好。讓人感受到愛還真的不是甜言蜜語,而是讓別人覺得,他為了我犧牲掉自己的某種東西,也要成全我。心理工作者不妨對親生父母做心理幹預,不要一上來就把別人強行留在身邊,而是用一些方法展現自己的愛,從客觀規律上來說,親密關系有更大機率達成。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