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研究證實: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男孩,主要是媽媽做對了這3點

2024-12-06親子

過年期間我沒回家,幾位關系不錯的同事約好了一起串門拜年。當我們到達李姐家時,她13歲的兒子正坐在那兒打遊戲,見我們進來,禮貌地擡頭喊了聲「叔叔阿姨好」,然後便繼續低頭專心玩遊戲,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我們幾個人在一起聊天,李姐時不時讓兒子去拿些飲料和水果。直到她第三次讓兒子去拿幹果時,孩子有些不耐煩地說:「你自己不行嗎?看不見我正忙著呢?」

瞬間,大家都安靜了下來。李姐尷尬地笑了笑,轉頭對兒子說道

孩子氣憤地抱著遊戲機回到房間,隨即用力關上了門。李姐面露尷尬,嘆氣道:「這個孩子這兩年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以前還能平心靜氣地和人說話,現在跟家裏的關系簡直就像敵人一樣。這幾天過年,她和兒子幾乎每天都在吵架。」

兒子為何忽然不再跟媽媽親近了?

突然想起,4、5年前李姐和她兒子的關系可遠沒這麽差。記得當時李姐還在群裏得意地說:兒子最喜歡我了,連班上的小女生暗戀他,寫的情書都會拿給我看。

李姐的丈夫長期在外工作,家裏只剩下她和兒子。母子倆一直把對方視為最親近的人,但在這短短幾年裏,關系卻逐漸緊張,開始出現了沖突。

李姐認為,這一切都歸因於「兒子長大後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她說,孩子長大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心事。

我觀察了她和兒子相處的方式,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李姐在公司裏以敢拼敢幹著稱,她時常自嘲,家裏丈夫不在時,她就像個男人。

在這種氛圍下,李姐對兒子的態度顯得有些強勢,無論是讓兒子去拿東西,還是孩子反抗時的訓斥,都明顯是她日常的做法。

她忘記了那個14歲的孩子早已長大,現在的他更渴望掌控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那件事只是玩遊戲,也不願意頻繁地被打擾。

後台常有人抱怨:我兒子以前特別聽話,也跟我很親近,真是不明白他為什麽一長大就變得不懂事了。

現在總覺得和兒子之間隔了一道無形的屏障,他什麽事都不和我說,甚至有時候覺得我們像是完全陌生的人。

媽媽們感到困惑,曾經那個整天纏著媽媽喋喋不休的孩子,怎麽突然間一夜之間就變得讓人不喜歡了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媽媽們沒有掌握男孩正確的養育方法。尤其是在從出生到6歲、6歲到12歲以及12歲到成年這三個關鍵階段,媽媽們往往忽視了男孩內心世界的變化。

母親做到這三點,男孩長大後依然與媽媽親近

男孩一般比女孩更具獨立性,因此教育方式往往有所不同。透過對家庭關系的研究,專家們跟蹤調查了母子關系和諧的家庭,發現那些兒子成年後依然與母親親近的家庭,通常具備以下三大特點:

首先,6歲之前,母子關系的根基在於愛與陪伴

【養育男孩】一書中提到:從出生到六歲,這一階段的男孩與母親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6歲之前,特別是在3歲以下的幼兒階段,是與父母建立依賴關系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母親的哺乳、擁抱、愛撫和親吻,都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至關重要的來源。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6歲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階段媽媽未能及時滿足孩子的正向情感需求,將為孩子的一生埋下不安的種子。

6歲之前,媽媽的及時反饋在早期親子關系的建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男孩心靈成長的關鍵滋養,無法缺少。

如果在這一階段,媽媽因各種原因未能陪伴和關註孩子的成長,那麽無論未來怎樣努力,孩子心中都會留下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

此外,腦科學的研究還表明,6歲之前母親的正向反饋能夠促進孩子大腦邊緣系統的發育,而邊緣系統正是孩子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的核心。

這些大腦發育較好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更加冷靜理智,也更擅長處理親密關系。

前面提到的李姐,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由於事業正處於上升階段,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回老家。

等到專案結束,兒子已經三歲,再把孩子接回北京時,她明顯感到孩子和自己之間的親密感已經疏遠了。雖然她後來一直在努力彌補這

因此,建議媽媽在兒子6歲之前,遇到兒子尋求回應時,要及時給予關註。當兒子感到不安時,媽媽應該張開雙臂,溫柔地告訴他:「媽媽愛你。」

其次,在6到12歲之間,媽媽應當給予兒子更多的支持與肯定

男孩一旦踏入學堂,便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與女孩相比,他們的精力更加充沛,總是時不時地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仿佛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動力源,怎麽管也管不住。

在這個階段,男孩們充滿活力、頑皮好動,精力似乎永無止境,常常讓母親氣得火冒三丈。

於是,許多媽媽會在此時采取嚴厲的措施,打罵、控制、怒吼成了家庭中的日常,母子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變得緊張僵化。

心理學認為,6到12歲是男孩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男孩們開始聽從內心的呼喚,逐漸邁向成熟,嘗試著塑造自己成為真正的男人。

在6歲之前,媽媽是男孩的整個世界,他們會對媽媽產生極強的依賴感。然而,到了6歲以後,進入小學的他開始接觸到更加廣闊的知識和更豐富的世界。

他逐漸意識到,媽媽並非無所不能,老師的知識比媽媽更為豐富,而與同學們一起玩耍也比和媽媽在一起更具趣味。

此時,男孩的獨立性逐漸發展,他們愈加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再將父母視為唯一的依靠,因此與家庭之間的沖突也隨之增多。

如果媽媽此時面對分歧,整天進行指責和批評,孩子必然會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心裏想「我怎麽什麽都做不好?」唯有媽媽給予兒子支持和肯定,才能激發他不斷迎接挑戰的勇氣。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的殷然,對蟲子有著幾乎癡迷的熱情。一般的媽媽可能會認為孩子沈迷於這些「無用」的事物,但殷然的媽媽從未對兒子表示厭煩或否定,相反,她一直陪伴著兒子,和他一起探索和研究這些蟲子。

媽媽的支持與理解,讓殷然堅定了追求興趣的決心,對各種蟲子的習性了如指掌,成為了同學們眼中的「小專家」。

最終,在孩子從12歲步入成年後,媽媽應適時地退居幕後,以遠距的方式給予引導

12歲以後,孩子們步入青春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男孩子們愈發渴望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平等地位」和「人格尊嚴」。

青春期的男孩,開始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明確的主見,情緒波動大,難以掌控。作家麥家曾形容自己青春期的兒子:就像在與一頭老虎為伴,處處需小心謹慎。

發展心理學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迅速成長,而心理上卻尚未完全成熟,這種矛盾使他們一方面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追求獨立;另一方面,由於心理發展不完全,他們又特別渴望獲得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因此,在這個階段,媽媽應該適時地退居幕後,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引導孩子。她不能用批評、壓制或對立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過於嚴苛的管束只會讓男孩感到越來越煩躁,甚至希望盡快逃離當前的環境。

歸根結底,當男孩進入青春期後,他們渴望被視作一個真正的男人,得到應有的尊重。以權威者的姿態去對待他們,註定無法贏得他們已經成熟的心。

因此,心理醫生中村恒子曾提到:當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應逐漸減少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幹預,逐步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人說,青春期的男孩像極了孫悟空,念緊箍咒的頻率不能過高,否則容易激起他們的反叛心理。

在這個階段,孩子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獨立空間。因此,建議各位媽媽在大方向上給予引導,對於具體事務,能放手時盡量放手。

你看,男孩的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媽媽在不同的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態度來應對。

你家孩子現在還願意和你敞開心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