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後,我才學會什麽叫做 真正的尊重 。良好育兒的基本準則就是尊重式育兒。
尊重式育兒 是我在我的新書裏的概念,本文受到版權保護,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抄襲洗文。
「尊重式育兒」是我對我的新書【嬰幼兒規律作息實操手冊】中育兒理念的一個概括,當你可以對你的寶寶真正做到像尊重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一樣尊重,你才能真正去理解你的寶寶,才能做到及時適當的回應和引導。
對於尊重式育兒,我整理了七大基本原則,在你閱讀本書並準備實操時,請反復回來品味這七大原則,它們會幫助你更好的活學活用,並且把你的愛發酵成有價值的點滴行為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這七大原則分別為:
1. 信任與依賴,健康安全感的建立2. 重視溝通方式與情緒真實表達
3. 不侵犯·不過度幹預·保留界限感
4. 育兒先育己的以身作則
5. 高質素陪伴與獨立玩耍同等重要
6.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7. 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與換位思考
原則一:信任與依賴,健康安全感的建立
我們有很多媽媽經常把「安全感」三個字掛嘴上,但實際上,安全感是怎麽來的其實一點都不清楚。
「安全感」看不見,摸不著,聽起來很玄,但又無比重要,在我們做任何事之前,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將失真孩子安全感」,你都會猶豫不決。那麽安全感到底是什麽?它是怎麽來的呢?
其實孩子的安全感來源路徑如下:
新生兒出生後就會嘗試去認識照顧他的人,透過每天照料者對他的照顧、以及與他的溝通,他能感知到照料者的情緒,並且會去根據照料者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這樣每天的點滴照顧中,嬰兒開始學習信任。而信任的程度將決定他與照料者之間的依戀關系。也就是說這位照料者的行為是否讓嬰兒產生依賴。照料者不同的回應方式決定了依戀關系的類別。(關於依戀關系的類別可以看我曾經寫的下面這篇文章中「安全感」的具體描述)
值得信賴的照料者會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而不那麽值得信賴的照料者,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建立起非安全型依戀關系
(註意:非安全依戀關系並不是只有冷漠暴力會產生,過度的幹預與束縛也會產生非安全型依戀。)
當孩子與照料者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他也會學習將這樣的相處模式延伸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安全感」了。
那麽,什麽樣的照顧者是值得依賴的呢?其實對於嬰兒來說,就是看照料者能否在最恰當的時間給出適當的幫助,來準確及時的滿足嬰兒的需求。當嬰兒被反復地準確及時的滿足時,他就意識到他表達自己的需求可以被理解並且被滿足,他對照料者的信任就能逐步建立起來,在這樣的環境下,嬰兒的安全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就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而這樣的人需要具備以下素質:
1. 及時準確捕捉到孩子發出的需求訊號,不忽視無視誤判孩子的需求2. 做事有一致性,有規律,讓孩子對你即將做的事情有預期,而不是突發奇想的隨意而為
3. 認同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支持鼓勵他表達出來
4. 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權利,不去過度幹預或束縛孩子
原則二:重視溝通方式與情緒真實表達
你可能會說:「小嬰兒哪來的什麽溝通方式,他連話都不會說哎~」
其實,寶寶從出生就在與你溝通,只不過他的溝通方式不是說話,卻比說話要豐富的多。比如他會透過哭、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所有他能利用的方式,試圖與你「對話」。當你不把你的孩子當作腦袋空空的小可愛,而當作一個獨立的會表達會回應的人時,你才能做到高質素回應式照料。
當你想要和你的寶寶溝通時,你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喋喋不休的講一大堆道理和故事,而是要想你的寶寶喜歡什麽樣的溝通方式。你會發現嬰兒不會理解長篇大論,他們更喜歡話簡短、有有趣的聲調、你說的話都有相應的行動。
沒錯,肢體動作與表情結合著簡單的短句陰陽頓挫的蹦出來是他們最喜歡的。當你在做每件事的時候,你都可以簡單描述後,再做出動作,給孩子留些時間去把你說的話與做的事關聯起來,同時孩子也會給你一些肢體表情的回應,你能很好的捕捉到再進行進一步交流。
在本章第一節裏關於兩種換尿布的不同溝通方式的描述裏詳細的描述了一個善於與寶寶溝通的媽媽是怎麽做的。你可以舉一反三的用這種回應式照料去照顧你的寶寶。
除了溝通方式,還要坦誠的說出你真實的想法。相信每個新手媽媽都有崩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時刻,你不需要偽裝自己假扮自己是個時刻完美的媽媽,當一個媽媽之前你先是一個人,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以身作則的行為其實也是在教你的孩子認識自身感受。但是記住,你只是誠實的向孩子表達你的真實感受,不是任性的無節制的發泄情緒,更不是將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學習用更好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且給自己放個小假補充能量。當你可以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個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
原則三:不侵犯·不過度幹預·保留界限感
當你把你的寶寶當作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來看時,請記住一個完整的人是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的。
「尊重」這個詞背後有幾層含義: 有禮貌的對待、不被侵犯、保持界限感。當你看著你的寶寶時,請想象一個界限,在界限範圍內,你需要征求嬰兒的同意或回應而不是隨意而為,你可以默默的觀察守護,但只在嬰兒提出需要你幫助的要求時,給予他適度準確的幫助,而非大包大攬的過度幹預。當你在與他對話時,試著蹲下和他保持一個水平線,而非高高在上。請你不要忽略掉嬰兒的存在,或者取笑因為他幼小無助帶來的可愛笨拙行為,這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當你準備抱起你的寶寶、或者拉著他的腳換尿布之前,記得先告訴他你即將要這麽做,並等待他的回應,征求他的同意。
也許你會覺得可笑,嬰兒那麽小根本什麽都不懂也不會說話,我是他的媽媽,抱他拉他還需要征得他的同意?和他說話還要蹲下來?想做什麽還要考慮是否過度幹預?
不,這一點都不可笑,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試想一下如果你被推來拉去或者沒有任何預告的被一把抱住、試想一下如果有人高高的淩駕在上對你說話、試想一下當你在嘗試一種新的玩法、努力嘗試自主入睡、嘗試自己吃飯,卻被人簡單粗暴的幹預,並且別人不相信你有自主的能力,剝奪你自己的每次嘗試,你會有什麽樣的感受?你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嗎?不,你只會覺得被束縛、被控制。
原則四:育兒先育己的以身作則
當你期許你的孩子有一些優秀的品質時,請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具備這樣的品質。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學會合作、尊重、樂觀、自主、獨立,請你先變成這樣的父母。榜樣的力量永遠比絮絮叨叨的說教和嚴苛的獎賞懲罰制度影響更大。
原則五:高質素陪伴與獨立玩耍同等重要
如果將孩子清醒的時間段分為兩部份,優質的高質素互動時間與不受打擾的獨處時間同等重要。陪伴時間再多,如果總是心不在焉,這樣的陪伴是無效的。
優質的高質素互動時間 是大人和孩子都參與其中的互動,比如餵奶、換尿布、穿衣服、洗澡等日常照料以及親子互動遊戲,需要大人主動關註孩子並要求孩子也給出相應回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獨立玩耍時間 是指大人完全陪伴在孩子身邊卻不去指揮孩子的行為,只是坐在孩子身邊,不指導和約束孩子行為,在孩子需要時提供適量的支持與回應。有的父母會覺得坐在孩子身邊只是看著孩子玩耍,卻不「教點什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於是總想把這樣的遊戲時間變成教育時間。實際這樣做是會幹擾到孩子探索世界的專註力,學會「適可而止」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沒有人受得了沒玩沒了的高強度互動,孩子和大人都需要各自不受打擾的獨處時光。如果孩子的獨處時光得不到滿足,那他會透過心不在焉、走神、打盹等方式獲得自己的獨處時間,而這些行為正是在培養孩子註意力分散的習慣。
原則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你不需要在任何挫折出現時都立即替孩子解決,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你可以將它們視作學習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身為照料者,你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萬事包攬的大管家,而是尊重孩子自身認知成長規律,給孩子更多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與自由,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
布魯納和瑪格達·格伯提出過「腳手架」原則,即成人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需要留意設計安排他們可以學習的情景,這些情景裏可以有一些符合孩子年齡能力的小問題小困難,成人只需在旁陪伴確保安全,把問題留給孩子,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對於會爬的嬰兒,可以設定一個排除掉危險因素的房間,設定一些簡單的路障玩具,然後讓嬰兒獨自盡情探索,成人只需在旁默默陪伴即可。
這就是交給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幫孩子把所有問題清除解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你提供的支持,應該是「引導」,而不是「訓練」,也不是「包攬」。
原則七: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與換位思考
當你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情景,比如:照料孩子日常、與孩子互動玩耍、讓孩子獨立玩耍、孩子睡覺時、搭建孩子生活娛樂環境時等等。而在這些不同場景裏,你需要找準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
● 照料孩子日常時,你的角色定位是照料者,那麽你需要保持敏感但冷靜的狀態,及時準確的滿足寶寶的需求。
● 在與孩子互動玩耍時,你的角色定位是遊戲夥伴,那麽你需要把自己也想象成和你的孩子一樣大的寶寶,去根據他的認知水平,以他最熟悉喜歡的方式與他互動。
● 當孩子獨立玩耍時,你的角色定位是陪伴者,你只需要靜靜在一旁,觀察但不去打擾他即可。在他主動提出需要幫助的要求時給出適當的幫助,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 當孩子睡覺時,你的角色定位是不去給孩子制造睡眠障礙的懂得克制的室友。你可以多排查睡眠問題,但是孩子如果只是小聲哼唧擰來擰去,請克制住你想沖上去的欲望,多等等觀察觀察,此時的不幹預反而是不去打擾到孩子睡覺。
● 當你在搭建設計孩子的娛樂環境和活動時,你的角色定位是保駕護航且充滿趣味的設計者,你要考慮到一切危險因素、並腦洞大開的去想如何讓遊戲變得更多挑戰和趣味。
而這些不同的角色定位,最關鍵的要求就是,你可以做到換位思考,並且拿捏你行為的方式與程度。你需要時刻保持換位思考的敏感,多去做這樣的設想:「如果我是躺在那裏的寶寶,我看到的世界是什麽樣的?我如果受到這樣的對待,我的理解會是怎樣的?我喜歡的遊戲玩具是什麽樣的?我學會一個新的技能後心情是怎樣的?」等等。如果你不清楚該如何換位思考,可以看本章最後的一節,就按這樣的思路,去想一下你的寶寶這一天到底都在想些什麽?
你會發現這樣的思考有趣又有益,可以幫你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哪種行為方式更合適,自己的幹預應該到哪截至。
以上內容源自於我的新書【嬰幼兒規律作息實操手冊】,將於最近與大家見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些幫助,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1. 點贊, 你的贊同會讓更多人看到這篇內容。2. 關註, 讓我們成為長期關系,共同成長。
3. 關註公眾號【詩遙一媽育兒】 ,第一時間閱讀眾多新手爸媽掏心掏肺的獨家育兒經驗分享加入一媽天使媽媽家庭,進一步學習尊重式育兒與規律作息的更多內容!
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