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關於學習的事情暫時不要跟父親有太大的沖突,先給父親一個肯定的機會,明確的告訴他,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成績下降了要尋找方法趕上去。
平時的生活中,多在小事情給父親肯定,鼓掌。我們傳統文化觀念中表揚一直都是不值得張揚,強調低調。父輩的觀念更深層次不會鼓勵他人,所以他們從小缺少肯定從而帶來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們互相鼓勵,互相肯定,看到彼此之間的努力,相信彼此,焦慮自然就減少了。
前段時間,我家小孩的成績一落千丈,我也特別焦慮,他學習態度稍微有點不好,我就大發雷霆。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問題,才三年級的娃,小孩子不都有孩子氣,喜歡跟你作,但是因為生活的無奈折騰盡了我的精力,我不想再花精力來管教小小的問題。
有那麽一刻,我就沒有忍住要跟他大吵一架。吵完後,並沒有多痛快,反而是愧疚。事實上,小孩才不管你兇他也好,哄他也好,他知道錯了自然會改。兇他,只會傷自己的身心。
如果我工作生活都順心順意的話,我會非常溫柔的教育孩子,給他無限的包容,甚少發脾氣。他可以使勁的作。
所以,我是借教育為借口遮掩我對生活的疲憊,是無效的溝通。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弟子規】裏面的這句話:「怡吾色,柔吾聲」。這話的意思是:在父母有錯誤的時候,要為父母指出來,但是,在指出的時候,要用令人感覺愉悅的表情,用溫柔的聲音語調來對父母講話。
那麽,為何【弟子規】裏面要求孩子批評父母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呢?這裏面都有什麽樣的道理呢?
為何要訓練我們「怡吾色,柔吾聲」呢?
因為這是一個「有效溝通」的訓練。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別人勸說自己的話全是自己不喜歡,一樣聽不進去。雖然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一樣的意思何不換成好聽的言語相勸呢?
同樣,換成與長輩溝通,一樣可以用他喜歡聽的話來做溝通。
可能一時半會學不會,那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開始給彼此之間一個小肯定,小鼓勵。這個不僅是有效的溝通開始,也是讓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建立對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