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民進黨當局在給烏克蘭編織陷阱

2023-11-27新聞
汪曙申
11月25日至28日,烏克蘭布恰市市長阿納托利·費多魯克率團存取台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將這趟活動稱為「烏克蘭首位地方首長訪台」,吹噓其「有助於深化台灣與烏克蘭互利互惠的夥伴關系」。台灣方面還聲稱,日前費多魯克也代表「烏克蘭城市聯盟」與台「駐波蘭代表處」簽署合作備忘錄,拓展交流合作。顯然,費多魯克之行成為民進黨當局炮製所謂對外關系「政績」、迷惑島內社會的又一策略工具。
民進黨當局執政7年多,推行對美國「一邊倒」與兩岸對抗的政治路線,在國際上則費盡心思拓展以「一中一台」為定位的活動空間。然而事實證明,民進黨當局沖撞式的國際參與策略完全失敗,9個國家在這期間與台灣斷絕「官方往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依據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涉台事務,規則清晰、執行明確。當前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框架的穩固態勢,使得民進黨當局不得不尋求新的縫隙拓展「國際空間」。費多魯克等人此行正是這種形勢下的一種表現。
2022 年俄烏沖突爆發後,民進黨當局迅速將這場沖突描述為所謂「民主與專制的對抗」,沖到反俄第一線。為接近和拉攏烏克蘭,民進黨當局加大力度與基輔市構建聯系,支持一些烏克蘭黨派議員成立「涉台小組」,邀請個別烏克蘭議員訪台參加「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乃至大力遊說烏政界討論「赴台灣設立代表處」議題。民進黨當局還利用經貿、科技、投資等方面的相對優勢,吸引烏克蘭對台灣的關註與合作。這次民進黨當局安排費多魯克參訪新竹科學園區、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台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即在於展示台灣的優勢。
目前,民進黨當局正在對烏克蘭推動一場「由國會到政府」「由地方到上層」「由經濟到政治」「由輿論到政策」的政治公關與影響力行動。這場影響力行動是在烏克蘭深陷地緣政治和安全危機、台灣深陷「國際空間」危機雙重背景下開展的,在民進黨當局拓展「國際空間」領域具有一些特殊的形態特點。
一年多來,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輿論場中,一些人別有用心地把台灣類比成「遠東的烏克蘭」,以圖增添對台灣的「同情」和支持。民進黨當局在島內民意壓力之下,雖不敢將台灣的前景與烏克蘭的沖突結局相類比,但也試圖將二者放入價值觀的「同盟情境」當中。國際社會皆知,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的性質有著根本不同,前者完全是中國國家內政問題。作為國際關系準則的一個中國原則,從法理上排除了其他國家對台灣問題的幹涉依據。因此,任何其他國家包括烏克蘭在內,有政界人士與台灣發展「官方關系」,在法理和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民進黨當局將烏克蘭作為拓展「國際空間」的物件,與烏克蘭的處境分不開。俄烏沖突延續至今,未見止戰跡象,其激烈性、長期性、反復性不能排除。烏所面對的戰略壓力,已然成為民進黨當局借機搞政策漁利的一種杠桿。其拓展與烏關系的考慮、動作,最主要的還是與民進黨對外關系所需和政黨利益掛鉤。如果烏克蘭沈浸於民進黨當局所烘托出的「同盟情境」,迷失對台灣問題的正確判斷,就有可能陷入政策漂移,導致更大的戰略困局。
基於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大陸在國際上有處理涉台問題有穩定有效的政策架構,也有應對民進黨當局各式見縫插針行徑的辦法。中國政府堅決反對有關國家、組織和人士沖撞一個中國原則,也堅決反對各種打擦邊球行為。可以肯定的是,在國際局勢復雜變化中,無論民進黨當局構建何種政策論述、話語敘事與情境,均改變不了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與認知。(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