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這十年】
作者:王躍生、楊曉曦(分別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委黨校講師,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從世界經濟發展邏輯與規律來看,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下逆經濟全球化泛起背景下世界經濟面臨的迫切任務。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承擔重要責任的大國,一貫支持經濟全球化,主張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今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再次鄭重宣示,中國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向第六屆進博會致信中,習近平主席又強調,要「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服務,助力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
應該說,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得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高度認同和積極響應。現在的問題是,二戰以來美國主導建立的世界經濟體系已經過時,不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而建設新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理念與方向仍然共識不足,欠缺合作平台,缺乏公共產品。以目前情況看,中國十年前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提供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平台,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理念、規則、機制、治理模式等公共產品,日益凝聚起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全球共識。
圖為11月7日在泰國春武裏府拍攝的工廠屋頂光伏發電專案現場。該專案是泰國目前最大的工廠屋頂光伏發電專案,由中國企業浦林成山與泰國WHA偉華基礎設施及電力大眾有限公司合作建設。 新華社發
共建「一帶一路」有助於凝聚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共識
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全球價值鏈、供應鏈深入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經濟融合是大勢所趨。」盡管少數國家試圖搞孤立主義、脫鉤斷鏈、「小院高墻」,但經濟全球化和產業合作全球化的趨勢早已深深植入各國經濟之中,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近幾年,個別國家搞脫鉤斷鏈收效甚微,不但不能阻止密切的國際合作,連本國企業也不為所動,美歐企業繼續按照市場邏輯和企業利益擴充套件其貿易投資活動就是證明。日前舉辦的第六屆進博會上,美國派出史上最大的團隊參展,向中國市場推銷產品,與中國企業加強合作,也是證明。
事實上,以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跨境流動來衡量的經濟全球化勢頭不減,「硬件」並非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要障礙。目前的主要障礙來自「軟件」,來自意識、觀念、規則方面,也就是說,缺乏經濟全球化與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共識。西方國家堅持他們那一套理念、制度與規則,而廣大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不認同這些自私自利、非黑即白、缺乏包容、零和博弈等日益過時的理念與規則。然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新理念、新規則究竟如何,又不十分清晰,缺乏範式與樣本。此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主張和倡導的理念、秩序與規則,經過十年的不斷發展、完善,日益體現出其成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範式與樣本」的希望。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所主張的理念和據其形成的合作規則等,日益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全球共識,共建「一帶一路」倡導的「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則成為相關原則與規則的制度保障與民意基礎。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中國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個自由貿易協定,體現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力和吸重力。
共建「一帶一路」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抓手和平台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僅需要形成全球共識,還需要抓手和平台。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中心—外圍結構」和國際產業梯次轉移是「美式經濟全球化」的抓手,也確曾帶動了一些國家的初步工業化、城市化,但其矛盾在於僵化的單向思維和對自身全球價值鏈頂端地位的維護,試圖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永遠固定在價值鏈中低端、為主要已開發國家提供初級產品和低端制造的角色上。說到底,還是其自利性的單極思維。這一結構執行的結果是,絕大多數參與迴圈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發達經濟體也由於產業空心化而不斷發生經濟與金融危機。
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近年來努力踐行的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完全超越了傳統經濟全球化的單向邏輯,提供了各參與國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平台。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也包含廣泛的國際產業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但這種轉移與合作並非單向自利的,而是雙向互利的。譬如中國與東南亞、中亞、東歐等地區的產能合作,既有中國作為較先進一方的產業轉移與合作,也有其他國家作為領先者對中國的投資與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技術轉移並非單向的、固定的,產業鏈地位也並非一成不變,共建各方互利互補、共同發展。
這裏特別要提到「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意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必然是以創新引領的世界經濟。然而,傳統經濟全球化之下的創新為少數國家所壟斷,外圍國家只能被動接受中心國家的產業技術轉移,永遠充當配角。中國提出的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把發展「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提到新的高度。在強調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數碼絲綢之路的同時,自 2017年5月啟動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以來,中國已經分三批啟動了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在共建國家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基本形成「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在這些實驗室和平台,有關國家共同出資、共同研發、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機制對全世界開放,為共同建設創新引領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範例。
共建「一帶一路」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開放型世界經濟需要各國、各經濟體采取開放政策,需要有全球統一的開放理念、開放規則,需要建立起開放型世界經濟所需要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20世紀建立的經濟全球化結構奉行美西方國家主張的自由市場、自由競爭、優勝劣敗、勝者通吃等理念,確立了市場開放、規則一律、制度同一的開放規則,建立了美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包括美元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後布雷頓森林體系,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全球經濟治理機構。這些理念、規則和治理體系在一定時間內起到過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其缺乏平等參與、權力過度集中、缺乏彈性包容等弊端,則成為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必須提供適合當代需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包括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理念、原則、規則、秩序、治理體系與治理機構等等。「一帶一路」建設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公共產品。經過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一帶一路」逐步建立起一套不同於既有體系與規則的新體系、新規則、新機構,包括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銀行等合作機構與平台。在這些新體系、新規則、新機構中,倡導和奉行平等互利、開放合作、和諧包容、求同存異等理念與原則,致力於有關國家的共治、共享、共同繁榮,任何國家不在機構中追求一家獨大或一票否決,將商業貸款等與發展援助有機結合。與此同時,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還設立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建立了中非、中阿、中海、瀾湄合作等多個合作論壇與合作平台,中國還透過進博會、國際產業鏈博覽會等向全球開放市場。共建「一帶一路」所提供的這些新的公共產品,促進了共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維護了共建國家的經濟獨立和經濟主權,推動了世界經濟穩步擴大和深化開放,保障了共建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能平等地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中。共建「一帶一路」所提供的這些公共產品,已經並將繼續成為改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新嘗試,成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基礎。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7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