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六國知道秦要一個個滅了他們,為什麽不能合心合力一舉把秦滅了?

2014-11-28新聞

之前其實寫過類似的問題 [1] ,這回重新讀材料,想做一些無聊的考證,同樣也是為了拋磚引玉,和各位一起探討一個問題:六國究竟是什麽時候知道秦國想要統一天下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兩個前提:

第一,「秦國想要統一」,是一個十分主觀的問題,和「在客觀上,秦國何時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是截然不同的,而為了回答這個主觀問題,我們同樣需要依據具有主觀性質的材料:話語。

換句話說,「六國什麽時候知道秦國想要統一天下」,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六國之人何時提及了「秦國兼並天下的危險」,這種話語是比客觀形勢更為直接的依據。

第二,六國之人與我們不同,甚至與後世的割據政權也不同,因為他們從未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即使是西周時代的「大一統」,也只是一種以周天子為中心構建起來的多國政治秩序,而不是秦始皇式的物理統一。

這就意味著,對於六國之人,甚至同時代大部份秦國人而言,他們仍然處於一種「思想的囚籠」之中,就「秦國的統一」這一命題而言,對於時人來說最大的困難恰恰在於:大部份人或許根本想不到秦國竟然想要統一。

也正是因此,在秦真正完成統一後,王綰、淳於越才會提出繼續采取分封策略,東郡黔首才會在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楚地三老豪傑才會對陳涉說:「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因為對於戰國之人而言,統一仍然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常態」。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今天有人說美國想要爭奪世界霸權,我想大家都不會感到驚奇,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美國想要統一全球,我覺得大部份人都會覺得他有點大病。

在看過了「合久必分,合久必分」的中國歷史周期律之後,我們自然知道統一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但是對於戰國之人而言,統一這件事並沒有那麽順理成章,甚至是難以想象的,也正是因此,我們才有必要去追問:六國,究竟是何時知道秦國想要統一的?

畢竟,我們正站在思想的牢籠之外,看著牢籠裏的人。

(道理講完了,以下就是無聊的考證分割線了)

首先看一篇最著名的材料:【蘇秦列傳】。

【蘇秦列傳】裏開篇便提及了:「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可以說是典型的統一之心昭然若揭了。

此外,【蘇秦列傳】中對於六國的遊說又存在大量「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的表達。

然而,歷來對於【蘇秦列傳】的真實性便存在非議,甚至司馬遷本人也認為「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尤其是上世紀【戰國縱橫家書】出土以後,更是進一步說明了蘇秦實為五國攻齊時代的人,其最重要的身份是燕國間諜,【蘇秦列傳】並非蘇秦之事。

一個最直接的矛盾是,蘇秦所描述的「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並非其所稱的惠文王初年的疆域 [2] ,其文本內部也存在明顯矛盾。

當然,楊寬先生便認為,盡管【蘇秦列傳】並非如其所說作於惠文王初年,但是並非偽作,而應當改訂在昭襄王時期,被司馬遷錯誤的描述為蘇代事跡。

但是我認為這一觀點也很難成立,因為史記中關於蘇代入秦的描述是「甘茂之亡秦奔齊,逢蘇代。代為齊使於秦。」

換句話說,昭襄王時蘇代是以「齊使」的身份面見秦王,這和作為民間策士力勸秦王實作統一的背景完全不同,【蘇秦列傳】中的內容無法安在蘇代身上。

在我看來,【蘇秦列傳】應形成於戰國末年以後,前面所提的「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和李斯列傳中所稱的「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完全一致。

此外,在【蘇秦列傳】身上,我們還可以從中挖掘兩個明顯不屬於戰國中期,而屬於戰國末期的表達方式:六國、郡縣。

首先說六國,受到【過秦論】【六國論】等名篇的影響,我們很容易把戰國中期以後的歷史視為「虎狼之秦VS山東六國」的歷史。

但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直到公元前255年,魯國被滅後,山東才真正只剩下六個國家。

「虎狼之秦VS山東六國」的敘事實際在長平之戰後的新形勢下,逐漸深入人心的歷史記憶,並一直延續到秦末之際。我們對於戰國的經典敘事實際上是在戰國末年才真正形成的新記憶。

換句話說,倘若在文本中頻繁出現「六國」,那我們便基本可以認定,該篇文字出於長平之戰以後的戰國末年。

另一個經典表達是「郡縣」。很多人都知道,郡在早期是一種「邊疆軍事區」而不是「縣的上級行政區」,郡是逐漸從軍事區演變為上級行政區的。

而遊逸飛老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郡演變為行政區的過程十分晚近,可能是在秦王政親政以後才真正實作,而「郡縣」連用的表達,實際上正是郡-縣二級行政體制完成的標誌。

在昭襄王中晚期的簡牘中,我們看到對於郡、縣的表述依然是「縣、十二郡」,而不是「郡縣」連用。反過來說,如果出現「郡縣」連用的表達,我們同樣推斷該篇文字應該出於戰國晚期。

如果考諸史記,我認為此種觀點是可以成立的,史記中「郡縣」連用的說法主要見於李斯以後,如「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又如韓非子存韓篇提及:「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

主要的兩個例外,一個是蘇秦列傳 [3] ,一個是樂毅列傳 [4] ,而這兩篇恰恰是真實性嚴重存疑的篇目。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基本可以斷定【蘇秦列傳】為戰國末年以後的作品,不能代表戰國中期的情況。

第二篇需要辨析的篇目是【楚世家】,在楚懷王三十年時,昭襄王曾誆騙懷王入境,此時昭雎阻攔懷王稱:

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

然而此處存在的問題是,【楚世家】的記載與【屈原列傳】的記載存在不同: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兩段記載前後背景完全一致,但是勸阻者有所變化,並且少了十分重要的「有並諸侯之心」一句,此處可能存在後世的發揮、修改的情形。

第三篇要註意的篇目是【韓策三】第四章,或謂韓王曰:

秦之欲並天下而王之也,不與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將猶亡之也。

這一篇是我目前看到最早的提及秦國存在吞並天下可能的文字,楊寬先生依據「秦王欲出事於梁,而欲攻絳、安邑」將其斷在昭襄王二十年。

我個人對本篇有所懷疑,畢竟在昭襄王二十年時,秦國甚至還沒打下郢都,在此時判斷秦國將要吞並天下,似乎有些太早,但是我對於本篇並沒有像蘇秦列傳那樣充足的論據,只能由於本篇缺失作者、篇目內容短小保留一定意見,求教於各位方家。

據此,【韓策三】第四章是我個人目前所見最早揭示出秦國可能統一天下的話語表達,時為昭襄王二十年。

第四篇文獻是長平之戰前魏無忌警告魏王的記錄:

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
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

目前來看,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獻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但是魏無忌的觀點反而值得註意。

信陵君一方面認識到了秦有「盡亡天下」之心,一方面卻又保留了「入朝而為臣」的可能。

占據後見之明的視角上,我們早已知道,在秦王政和李斯構想的永恒帝國裏,根本沒有給六國留下「入朝為臣」的空間,這也進一步體現出,即使是那些的「先知」,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沒有完全預料到。

對於上述材料的分析,我們要註意兩個問題:

第一,戰國策的單篇文本同樣可能是層累形成的,不同章節可能形成於不同時間,比如我們判斷魏無忌言論在長平之戰前的依據是「夫越山逾河,絕韓上黨而攻彊趙,是復閼與之事,秦必不為也。」

但是如果本篇是層累而來,那麽就存在一種可能:前面對於秦國形勢的分析寫於長平之戰前,而對於未來不利形勢的警告可能來自於長平之戰後。層累現象的存在無疑會加大給戰國策斷代的難度。

第二,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這些文字都來自六國之人,在勸諫國君時,往往會對後果有所誇大,是否能夠完整反映時人的觀念,其實是需要打折扣的。

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在當時的秦國,甚至都沒有這些先見者看的更遠。我目前並未看到,在惠文王、昭襄王時期,有以「兼並天下」向秦王獻策的記錄,甚至範雎入秦時給昭襄王畫的餅是: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

此時是昭襄王四十一年,如果早在昭襄王二十年時,秦國便有統一天下的考慮,那麽範雎此時給照相畫一個「霸事可成」的餅,似乎有些太過不識時務了。

昭襄王接受了範雎所畫的餅,一定程度上也反過來說明,對於此時的秦國而言,統一遠遠不是一個足以展望的現實目標。

與之類似,在長平之戰後,【韓非子·初見秦】的作者 [5] 畫的餅是:

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

從昭襄王晚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與其說秦有意兼並天下,不如說他更多是在嘗試成為新的「周天子」,而這也與範雎、初見秦的觀點一致:

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
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韓王衰绖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秦的統一真正成為一種迫在眉睫的共識,仍要等到秦王政親政以後,李斯、尉繚曾分別如此勸諫: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原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與之類似,韓非在存韓時也勸諫秦王政:

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
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這一年,是秦王政十四年,三年以後,南韓滅亡,秦統一六國的號角正式吹響。

參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6243418/answer/2789833975
  2. ^ 蘇秦列傳中稱惠文王「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可知應為惠文王初年。
  3. ^ 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
  4. ^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
  5. ^ 初見秦的作者存在爭議,但基本可以認為不是韓非本人,我個人傾向於蔡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