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進攻乏力防守不佳,西藏上空被印度空軍壓制40年的中國空軍

2024-09-18軍情

正文

前言:盡管中國軍隊從未將印度軍隊視為可匹敵的對手,但在整個冷戰時期,印度空軍始終保持著對中國空軍的裝備優勢,這種情況持續了近三十年。在中國空軍發展遭遇挑戰時,印度卻能順利引進來自美蘇歐最新的武器系統。

進入20世紀80年代,印度空軍接連裝備了「幻影」-2000、米格-29和米格-25等第三代戰鬥機,其裝備水平完全超出了中國空軍的能力範圍。印度的米格-25P偵察機多次非法闖入中國領空,在新疆、青海、四川和雲南地區進行偵察,這種行為持續了近十年,而在此期間,中國空軍對此沒有有效的攔截措施。

直到1998年,中國空軍才開始逐漸改變在西藏高原面臨的不利空中局面。

一:1960年代的中印空軍

1954年,印度接管了一支狀況極差的空軍。到1962年前,印度空軍發展到了36個戰鬥機中隊,共有570架「吸血鬼」、「獵人」和「風暴」式戰鬥機,但實際可用的僅有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空軍正大規模引進米格-17噴射式戰鬥機,這些飛機的效能遠超印度空軍所裝備的「吸血鬼」和「獵人」系列戰鬥機。此外,中國空軍也有大量經驗豐富、參與過韓戰的飛行員。

因為印度空軍在裝備、人員素質和實戰經驗方面明顯落後,出動的戰鬥機數量非常有限。他們十分憂慮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可能對印度實施空襲,因此在邊境地區主要依賴運輸機來運送軍事物資。

盡管中國空軍在西藏僅有一個不適合噴射式戰鬥機起降的當雄機場,只能部署活塞螺旋槳運輸機和拉-11型戰鬥機,並且防空雷達短缺,主要依賴陸軍防空哨提供的空情資訊,因此在1962年的沖突中雙方都沒有動用航空力量。

盡管這場沖突最終以印度的慘敗收場,但卻激發了其進行軍備競賽的決心。戰後,印度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將先前購置的歐洲戰鬥機改為轟炸機使用,並從蘇聯引進了先進的米格-21和蘇-7戰鬥轟炸機,迅速提升了空軍裝備水平。到1965年,中國與印度幾乎同時開設了米格-21的生產線。

盡管中國在殲-6和殲-7的制造上仍處於探索階段,直到70年代也未實作大規模生產,而印度在1972年已裝備了200架米格-21,並於1974年著手組裝更多功能型號。到1977年,印度空軍開始制造更為先進的300架米格-21BIS,從而全面確立了對中國空軍的優勢,尤其是在西藏地區完全掌控了空中優勢。

直到1966年,中國在西北地區的空中防禦幾乎處於無保護狀態。那一年,裝備了殲-6戰機的空6師被部署到蘭州軍區空軍,新基地設在臨洮,部份覆蓋藏南地區。1969年,配備米格-19C戰機的沈陽軍區空37師也調至新疆的馬蘭和烏魯木齊機場。

1971年,貢嘎機場的水泥跑道建成後,中國空軍首次在西藏部署了米格-19C戰鬥機。然而,米格-19C無法適應西藏多變的氣候,加上晝間型殲-6戰鬥機也存在不少問題,其效能和可靠性均難以滿足要求。只有少數米格-17戰鬥機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直到1981年,中國空軍才開始小批次生產殲-7戰鬥機,但其質素未達預期,其中配備初級雷達的殲-7II由於雷達效能不佳,僅制造了17架。

在整個70年代,中國空軍始終未能改善與印度空軍相比所處的不利局面。

二:上世紀80年代的中印空軍

在這一階段,中國空軍的唯一應對之策是透過雷達引導的戰鬥機在雲層上方驅逐入侵的印度戰鬥機,同時在雲層下利用高射炮進行攔截。對於當時導航系統不足的印度空軍來說,這種策略相對有效,但西藏地區復雜多變的氣候和陡峭地形大大制約了這種戰術的執行。

中國空軍在復雜氣象條件下的晝間戰鬥機完全無法起飛,而配備了老舊射擊瞄準雷達的殲-5甲和殲-6甲全天候戰鬥機則只能高於山區飛行,無法探測到在山谷中活動的目標。此外,隨著印度空軍引進蘇-7戰鬥轟炸機,這些飛機不僅效能稍強於殲-6,還對中國西藏及邊境地區的重要公路構成了嚴重威脅。

70年代末,印度空軍引進的美洲虎式攻擊機擁有更先進的導航系統和更高的自動化水平,其作戰半徑可達1300公裏,並能夠攜帶精確制導彈藥,這對青海和四川部份區域構成了威脅。

殲-6戰鬥機的最高速度僅為1.4馬赫,無法有效攔截最大速度達到1.5馬赫的攻擊機。從1980年到1982年,印度空軍逐步裝備了米格-23BN戰鬥轟炸機和米格-23MF型戰鬥機。這些飛機不僅具備出色的空襲穿透能力,它們的作戰半徑也能覆蓋整個西藏地區。此外,遠端機載射控雷達在空中作戰中占據了明顯優勢。

自1982年起,印度還引進了法國制造的幻影-2000H型戰鬥機,該機能夠在崎嶇不平的藏南地區低空自動飛行。這種戰鬥機配備的飛行控制系統使其具備超低空飛行而不會碰地,對於下視能力不足的中國戰鬥機而言,這一特性顯得尤為致命。

幻影-2000H型戰鬥機所配備的RDI機載射控雷達具有高達129公裏的探測範圍,其效能與2002年服役的殲-10戰鬥機使用的射控雷達相當。此外,該戰鬥機能夠發射「瑪特拉」超530D導彈,此款導彈不受山地雜波影響。

這讓印度空軍在空戰中具備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幻影-2000不僅可以充當防空戰鬥機,還能迅速轉變為戰鬥轟炸機,無需額外部署地面攻擊力量。中國在西藏高原的防空布局主要是為了保護人口稠密的城鎮,依托連線這些城鎮的公路網絡進行部隊調動和物資運輸。

然而,西藏各個城鎮之間的間距十分遼闊,少則500公裏,多則超過1000公裏,大部份地區人煙稀少且荒涼,這些地方幾乎沒有防空措施。印度的戰鬥機能夠輕松地繞過兩個防空區,深入西藏展開突襲,尤其是針對交通網絡中的橋梁和隘口。

只需有效地切斷戰場300至500公裏範圍內的通道,印度空軍便能掌握主動權。這使得中國空軍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唯一可用的武器僅限於殲-8型戰鬥機,而1979年定型的殲-8I型雖然投入使用,但未配備機載射控雷達,其主要任務是保衛華北地區。

1986年,印度空軍引進米格-29戰鬥機後,無論是在超視距空戰還是近距離交火中,殲-8I型戰鬥機都難以對抗。長期以來對米格-29的高速截擊轟炸機戰術幾乎不起作用,尤其是在高原地區作戰時更是如此。

在海拔介於3000至5000米的高原地區,空中作戰幾乎與低空飛行或穿越峽谷無異,任何戰術移動都可能導致墜毀。此時,印度空軍的優勢達到了巔峰,不僅在裝備方面占有上風,其飛行員的訓練和作戰理論也明顯優於中國空軍。

雖然中國空軍的資深飛行員具備戰爭經驗,但他們正逐漸接近退休年齡,年輕一代卻幾乎沒有獲得過空對空導彈和復雜氣象條件下的訓練。相較之下,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印度空軍已廣泛開展超視距作戰和全天候訓練,而中國空軍在這些方面的培訓則極為欠缺。

三:90年代的中印空軍力量

中印空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自1990年中國購入24架蘇-27戰鬥機起。這些飛機的引進雖填補了中國空軍在第三代戰鬥機方面的短缺,但並未能根本扭轉不利局面。當時,中國空軍仍然裝備著大量無法進行全天候和超視距作戰的殲-6及殲-7戰鬥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空軍一方面與俄羅斯討論繼續引進蘇-27戰鬥機的生產線,另一方面也在對殲-8B系列戰鬥機進行改進。到了90年代末,中國空軍已部署近60架蘇-27CK戰鬥機,使得印度空軍的優勢逐漸減弱。蘇-27CK戰鬥機的引入大幅提升了中國空軍在遼闊荒原地區的作戰半徑,從300公裏增至1500公裏,顯著增強了其空中防禦能力,完全抵消了印度米格-23BN和米格-27戰鬥轟炸機所帶來的優勢。

另外,隨著西藏和新疆多座機場的建設完工,戰鬥機在西藏的部署問題也隨之得到了解決。

盡管蘇-27戰鬥機的引入為中國空軍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優勢,但在第三代戰鬥機數量方面,中國空軍仍顯劣勢。那時,印度空軍不僅擁有超過50架「幻影」2000戰鬥機,還裝備了90架米格-29,而在殲-10戰鬥機開始小批次生產之前,中國空軍中的第三代戰鬥機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

這些先進的戰鬥機主要配置在東南沿海的部隊,而其他地區仍多采用老舊的殲-7和殲-8戰鬥機,甚至還有白天作戰型的殲-6。這些殲-6已然陳舊,故障頻發;至於較新的殲-8B,其實依然屬於第二代飛機,其機載雷達效能還不及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F-4。

然而,在1999年非洲之角的空戰中,印度察覺到埃塞俄比亞空軍的蘇-27戰鬥機在與厄立特里亞空軍米格-29戰鬥機交鋒時展現出明顯優勢。這一情況令印度對中國即將擁有400架蘇-27CK戰鬥機的預期倍感憂慮,並啟動了軍事裝備更新計劃。

冷戰結束後,美國並未向印度出售戰鬥機,而歐洲的「狂風」式戰鬥機雖然效能較為一般,但其維護費用卻非常高昂,這使得印度的選擇異常有限,最終只好向俄羅斯尋求合作。

1996年,印度透過合作開發的方式,引進了俄羅斯空軍尚未配備的蘇-30MKM戰鬥機。首批采購合約中包括了40架蘇-30MKH,總金額達15億美元。

1998年,印度再次增購了10架戰鬥機,並於2000年簽訂了一項協定,在印度生產140架蘇-30MKH多功能戰鬥機,合約總值超過3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在1996年底引進了76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盡管這兩種型號的序列相同,但它們實際上是截然不同的飛機。

蘇-30MKI是蘇-30系列中最為先進的型號,裝備了鴨翼、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全新的N011M無源相控陣雷達,填補了蘇-27戰鬥機在多目標攔截能力上的短板。依靠其尖端的數據鏈系統,蘇-30MKI能夠同時為多架蘇-27戰鬥機提供攻擊目標的資訊。而中國的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則側重於攜帶大量武器執行縱深打擊任務,而不需要過多的空中支援力量。

隨著蘇-30MKK、殲-10和殲-11B多用途戰鬥機陸續加入中國空軍,中國獲得了顯著的後發優勢。從2012年起,中國開始試飛殲-20隱身戰鬥機,並持續對搭載相控陣雷達的殲-10B/C進行改進與發展。第三代戰鬥機已成為空軍主力,而各種新型戰鬥機的數量已占總數的80%。與此同時,印度空軍的LCA戰鬥機仍在緩慢研發之中。

「幻影」-2000的升級經歷了長時間的談判,最終合約總金額達到15.7億美元。將其提升至幻影-2000-5的水平,比購買同樣數量最新型號「幻影」 2000-9還要昂貴。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自蘇聯的米格-29戰鬥機,由於頻繁發生事故,目前僅剩69架,這些飛機已被送往俄羅斯進行升級和延壽處理。

此外,印度還從法國引進了36架「陣風」戰鬥機。預計到2025年,印度空軍的全部裝備將達到大約300架先進戰鬥機。雖然這支空中力量在南亞次大陸上依舊具有主導地位,但與發展更迅速、規模更龐大、技術水平更高的中國空軍相比,印度的實力顯得相對不足。

四:總結

與此同時,中國空軍的力量不斷增強,裝備水平與印度航空兵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特別是隱身戰鬥機的大規模入伍,使得印度空軍完全失去了空中優勢。隨著時間推移,印度的「幻影」-2000和米格-29UP將在2025年達到近40年的服役期限,這些戰機將陸續退役,從而導致印度空軍的戰鬥力快速下降。

印度空軍面臨的選擇是增加蘇-30MKI戰鬥機的采購量或擴大LCA戰鬥機的生產。中印兩國空軍之間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戰鬥機數量上,還反映在裝備升級和技術發展方面。印度尚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自主系統,因此在雷達電子、航空材料以及發動機等領域無法實作自給自足,只能透過購買來維持短期優勢。在高強度戰爭中,這種依賴將迅速暴露出其脆弱之處。

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中國空軍的國產化水平極高,使其在裝備升級和產量增加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戰鬥機的平均升級周期為每兩年半一次,而進入2000年後,幾乎每年都會進行多次改進。與此同時,印度的戰鬥機幾年才有一次升級。這一發展趨勢使得中國空軍在2009年之後全面領先於印度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