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全球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美英蘇等數個國家組成反法西斯同盟,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法西斯陣營的威脅。在反法西斯同盟多年的浴血奮鬥之後,二戰以正義陣營的勝利告終。
然而,當我們細致研究二戰亞洲戰場的歷史時,我們會發現,參與對日作戰的蘇軍和美軍,其打擊日軍的方式截然不同!美軍對抗日軍相對困難,在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付出了陣亡15萬人的沈重代價。
與美軍對抗日軍的困難形成對比的是,蘇軍對抗日軍則顯得相當輕松,在1945年8月的蘇軍遠東戰役中,蘇軍以僅陣亡12000人的小代價便取得了擊斃日軍8萬多人,俘虜日軍60萬人的顯著成就。那麽,為什麽蘇軍和美軍在消滅殘暴的日軍時會有這樣巨大的差異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需要從美國和蘇聯的作戰目標——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中找到。
蘇聯派兵東北俘虜60萬日軍
實力曾超美國的日本海軍
必須承認,美國的主要對手——日本海軍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強敵,其實力曾一度超過美國海軍。
1868年的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建立現代海軍。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擊敗了清朝的北洋水師,確立了其在亞洲地區的海上霸權。到了1905年,日本海軍建立了現代化海戰的實際經驗,並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俄國海軍,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日本海軍的自信。隨著北洋水師和俄國海軍相繼被擊敗,日本海軍將其假想敵定位為大洋彼岸的大國——美國。
日本偷襲珍珠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海軍高瞻遠矚地選擇發展現代海戰武器航空母艦。1921年11月13日,日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正式下水。此後,日本集中全國力量發展航空母艦。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時,日本海軍擁有10艘航空母艦,而同期美國海軍僅有5艘。在艦載機的效能對比上,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在綜合效能上完全超過美國海軍的F2A水牛戰鬥機和F4F野貓戰鬥機。這使得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具有更強的海上制空權,從而掌握了海戰的主動權。
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到1942年中途島海戰期間,日本海軍全面壓制美國海軍。美國海軍在這段時間內被動挨打,損失慘重。直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失去4艘航母後實力大減,美國海軍才開始逐漸扭轉太平洋戰局的不利局面。
_ 中途島戰役
然而,盡管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受到重創,但它仍能組織有效力量在瓜島戰役中支持日本陸軍。美日雙方在瓜島附近爆發了薩沃島海戰、東所羅門海戰、埃斯帕恩斯角戰役和聖塔克魯茲群島海戰等多場重大海戰,雙方海軍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瓜島海戰中,日軍失去了1艘航空母艦,而美軍失去了2艘航空母艦。日軍失去了4艘巡洋艦,美軍則失去了8艘巡洋艦。日軍失去了11艘驅逐艦,美軍失去了14艘驅逐艦。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經歷了中途島戰役的日本海軍仍然是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在對抗日本海軍時確實非常困難。
上圖_ 二戰日本海軍
面對這個難以對付的日本海軍,美國決定全力以赴打敗日本海軍。從1942年起,美國國內的造船和航空工業全面啟動,美軍相繼建造了26艘大型航空母艦、9艘輕型航空母艦、115艘護航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和349艘驅逐艦。在航母的總數上完全超過了日本海軍(日本在二戰期間建造了25艘各型航空母艦)。在艦載機方面,透過對零式戰鬥機的全面研究,美國研發出了先進的F6F地獄貓戰鬥機。美軍逐漸奪取了太平洋戰區的制空權。
隨著美國工業的全面發展,到了1943年之後,美國海軍能夠輕松打擊日本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在馬利安納群島戰役和雷伊泰灣海戰中,美軍共擊沈日本7艘航空母艦,而美軍航空母艦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總的來說,從太平洋戰爭的整體狀況看,美國海軍確實戰勝了日本海軍。但至少在瓜島戰役結束前,美國海軍的勝利並不輕松。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
殘酷的登陸戰鬥
美軍對抗日軍的艱難不僅體現在美日海軍的頂級對抗中,還體現在登陸作戰上。說起來,日軍的抗登陸戰術實際上是相當高級的。借助堅實的防禦工事、出色的個人戰術以及武士道精神的狂熱,日軍在防禦登陸戰中能對美軍造成重大傷亡。
在佩裏琉島登陸戰中,僅僅5000名日本陸軍就給美軍帶來了13000人的巨大傷亡。在塞班島戰役中,日軍依靠反坡面炮兵陣地、永久性火力點和其它堅固工事,拼命阻擋美軍的進攻,造成了美軍16000人的傷亡。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第109師團利用地下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使美軍的傷亡人數比日軍多出6000人(日軍陣亡22000人,美軍損失28000人)。
上圖_ 硫磺島戰役
在具體的登陸戰鬥中,日軍的戰鬥精神給美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軍通常能在強大的海空和艦炮火力的支持下占領灘頭陣地。但一旦美軍穩定陣腳,日軍就會依靠極為堅固的防禦陣地進行死戰。而日軍的死戰讓美軍一度感到無計可施。美軍只能依賴火焰噴射器、噴火坦克等武器來清除堅守到底的日軍。
因為在太平洋登陸戰中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美國總統哈裏·S·杜魯門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公眾心理上難以接受美軍攻占日本本土所造成的巨大傷亡。
上圖_ 哈裏·S·杜魯門(1884年-1972年),其姓氏早年在中國被譯為「褚盟」
「不是同一時代」的日蘇陸軍
與日本海軍的強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的實力相對較弱。除了讓盟軍感到恐懼的武士道精神和罪行滔天的軍國主義外,日本陸軍在實際作戰中表現並不出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陸軍與蘇聯陸軍「不是同一個時代」。
為何這麽說?日本陸軍的戰術仍停留在一戰水平。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首先,日軍缺乏衝鋒槍。
二戰期間,衝鋒槍作為主要的自動武器逐漸成為輕武器的主流,美國、蘇聯、英國、德國都發展了自己的衝鋒槍。而日軍因資源匱乏,無法大規模生產衝鋒槍,這導致日軍在實戰中非常重視步槍射擊訓練和個人白刃戰。日本陸軍的步兵戰術與其他軍事強國有明顯差距。
其次,日軍不太重視坦克機械化部隊。
由於資源極其匱乏,日軍生產的坦克數量無法與美、英、蘇、德等工業強國相比,其坦克效能也無法與這些國家相比。另外,日軍的戰術思想將坦克定位為配合步兵進攻的移動火力堡壘,日軍在實戰中很難將坦克集中使用。這在客觀上限制了日軍坦克的實戰表現。
上圖_ 日軍95式輕型坦克
蘇聯和日本在重視坦克的程度上的差別可從蘇日兩軍的坦克編制中看出。由於日軍將坦克視為配合步兵作戰的移動火力堡壘,日軍只在步兵師團中組建了坦克聯隊,坦克在日軍中是「配角」。而蘇軍的坦克編制就顯得先進得多。蘇軍不僅建立了裝甲師、坦克軍等編制,還在戰爭後期組建了坦克集團軍。例如,在遠東戰役中,蘇軍投入了精銳的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坦克和自行火炮2300輛。
在實戰中,蘇軍能夠將坦克集中使用,形成戰鬥群向敵人發起沖擊。蘇軍以坦克機械化部隊為基礎形成的大縱深作戰思想與德軍的閃電戰非常相似,而日軍沒有形成任何關於裝甲兵作戰的軍事思想。
上圖_ 蘇聯紅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由於蘇軍在坦克兵、自動火器(如波波沙衝鋒槍)和炮兵火力(如喀秋莎火箭炮)等方面全面超過日軍,蘇軍對日軍的作戰顯得非常輕松。在遠東戰役的實際作戰中,150萬蘇軍在3400架飛機、26000門大炮火箭炮和3400輛坦克自行火炮的支持下,對日軍發起了全面攻擊。
日軍除了在要塞中能給蘇軍造成一定傷亡外,其他戰場上的日軍均是潰不成軍。即使日軍采用「肉彈攻擊」,也無法影響蘇軍的機械化集群。日軍的97式坦克也無法與蘇軍的T34、IS2坦克正面抗衡。
由於雙方陸軍在武器、編制和作戰思想上的巨大差距,蘇軍對日軍的攻擊是典型的降維打擊。最終,蘇軍以僅有的32000人傷亡,取得了擊斃日軍8萬人,俘虜日軍60萬人的輝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