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披露稱,在遼寧號航母出海訓練期間,曾經遭遇外軍飛機靠近,殲-15戰鬥機攜帶實彈奉命驅逐外軍飛機。再加上最近公布的遼寧號航母「放飛新式艦載機」,可以推測:彈射版殲-15T戰鬥機已經在遼寧號航母上進行了起降測試,很有可能在003「福建」號航母進行第四次海試時首次使用彈射器進行起降測試。
殲-15艦載戰鬥機綽號「飛鯊」,是目前中國海軍唯一服役的艦載戰鬥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升級改進後的殲-15T型也是全球最強的四代半艦載戰鬥機。殲-15外觀上和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鬥機非常相似,二者都采用了三翼面設計,並且大幅縮短了戰鬥機的尾椎。不過,殲-15實際上是中國在獨立吃透了蘇-27SK戰鬥機之後,綜合殲-11B的研制經驗,並適當參考了蘇-33的測試機——T-10K03之後自行研發而來的一種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
很多人,特別是外媒都認為中國是得到了烏克蘭的T-10K03號原型機後,才得以設計研發殲-15,這其實是西方對中國深入骨髓的偏見,因為T-10K03號原型機本質上是為了研究蘇-33的艦載機機翼折疊技術而制造的,該機根本就不具備飛行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做工相對高級的1:1模型,如果一定要說中國從T-10K03上學到了什麽,那只有一樣,就是機翼折疊結構的鉸鏈設計,除了這一點,殲-15其余的部份完全是中國獨立研發,和俄羅斯沒有一毛錢關系。
由於在本世紀初中國在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兩個方面出現了巨大的進步,所以殲-15戰鬥機在研制之中就大量使用了復合材料技術,同時為了趕進度也直接移植了當時殲-11B戰鬥機的雷達射控系統,而這兩種改進大幅減輕了殲-15的結構重量,根據公開的訊息來看,殲-15戰鬥機的空重只有大約17噸,而原版蘇-33是大約18.5噸,由於殲-15重量更輕,所以在相同起飛重量情況下,意味著殲-15可以搭載更多的燃油和彈藥,具備更遠的航程,也可以打擊更多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在相同推重比下,殲-15的空戰重量更輕,更敏捷。
殲-15戰鬥機和蘇-33相比除了材料上的進步,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航電射控系統,中國的電子科技從2005年開始全面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而依托強大的電子工業基礎,中國隨後開發的一系列軍用雷達系統的效能也全面位居世界前列,當時為了改進度,殲-15直接安裝了殲-11B戰鬥機上成熟的平板縫隙雷達和射控系統,具備多種空對空、空對地、空對艦作戰模式,可以使用國產的PL-12中距空空導彈、PL-8格鬥導彈,也可以使用鷹擊-83和鷹擊-91反艦導彈,在對地攻擊時可以攜帶衛星和激光引導的制導炸彈,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綜合作戰效能在當時就已經超過了俄羅斯蘇-33戰鬥機,基本和美軍F/A-18E/F戰鬥機打平手。
如今隨著003「福建」號航母的海試工作緊鑼密鼓的進行,殲-15重大改進型——可以用於彈射起飛的殲-15T型戰鬥機也已經基本研發到位,有訊息稱該機此前已經在位於青島的海軍訓練基地進行過彈射測試,如今又在遼寧號航母上進行測試,意味著該機已經基本形成戰鬥力,很快就會在003「福建」號航母上進行配套測試。
根據外界推測,殲-15T型戰鬥機全面移植了殲-16的雷達射控系統,和老版本的殲-15相比整整提升了一個台階,已經從四代機上升到四代半的水平。該機配套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具備在超視距距離上發現和釘選五代隱身戰鬥機的能力,並且還可以使用國產PL-15遠端重型空空導彈,未來大概率還能攜帶並使用超遠端PL-17空空導彈,因此具備遠端狙殺敵方預警飛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的能力。而升級後的航電系統,又可以支持殲-15使用全新的國產各類精確制導彈藥,因此該機也具備了防區外打擊的能力,這將讓殲-15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海軍艦載航空兵主力戰鬥機的地位。
本次003「福建」號航母出航時,也曾經攜帶艦載戰鬥機,從網上流傳的照片來看大概是一架空警-600預警機和一架殲-15T戰鬥機,並沒有攜帶傳聞已久的殲-35戰鬥機,所以此前所說的遼寧號航母「放飛新式艦載機」大概率就是殲-15T,而並非殲-35,因為目前看來殲-35的研制進度明顯落後於「福建」號航母的海試速度,而加速確保殲-15T戰鬥機能夠和附件號航母同步形成戰鬥力,無疑才是保障福建號戰鬥力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