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飛機滑行出動。 馬繁榮攝 圖②:機務人員檢查飛機。 孟向陽攝 圖③:機務人員協助飛行員做好起飛準備工作。 孟向陽攝
又是一個飛行日。
初秋清晨,天高雲淡,旭日冉冉升起。場內機棚,一架架戰鷹整齊排列,昂首而立。
機翼下,身著深藍色工作服的機務兵戴子策和戰友們正緊張地忙碌著,為戰機出動做最後檢查,眼眸中透出愈發專註的目光。他們來自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
夏北浩是空軍航空機務戰線的一面旗幟,以他名字命名的「夏北浩檢查法」激勵和帶動了一代代機務人員的成長。1964年9月29日,空軍授予夏北浩「機械師尖兵」榮譽稱號。2007年8月,空軍授予夏北浩生前所在中隊「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榮譽稱號。
60年來,夏北浩精神感染著無數機務官兵無私奉獻、矢誌空天,為人民空軍建設發展不懈奮鬥。
「要像夏北浩一樣,用顆平凡心,幹件不凡事」
「夏北浩!」「到!」在「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正門前,新兵們整齊列隊。當中隊長點到夏北浩名字時,戰士們鏗鏘有力地答「到」,讓夏北浩年逾八旬的妻子許執限老人淚濕眼眶。
「對戰鬥勝利負責,對戰友生命負責,對國家財產負責」的紅色條幅在風中獵獵飄動。新兵宣誓儀式後,許執限走進中隊大廳,緩步將鮮花擺放在夏北浩雕像前。在場人員深深彎腰鞠躬,數十名機務官兵舉起右手莊嚴敬禮。
從這天開始,年輕的韓祥露正式成為「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的一名士兵。「望著夏北浩雕塑,我和戰友們一下子就看到了標準、找到了歸屬,立誌要像夏北浩一樣,用顆平凡心,幹件不凡事。」韓祥露表示。
今年9月下旬,空軍授予夏北浩「機械師尖兵」榮譽稱號60周年之際,「空軍紅色地標巡禮」活動來到「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圍繞「傳承夏北浩精神 爭當新時代傳人」主題,該旅官兵與夏北浩親屬、一起工作過的戰友等攜手重溫老一輩機務官兵的光榮歷史,感悟革命情懷,傳承先輩精神。
「夏北浩生前常常叮囑戰友們,國家把飛機交給我們,一定不能辜負這份信任。」回憶起和夏北浩一起戰鬥的日子,老戰友胡永生開啟了話匣子。
早年戰鬥機的進氣道不像現在這樣寬敞,鉆進去檢查比較費力。冬天氣溫低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但只要維護飛機需要,身為副團長的夏北浩就會毫不猶豫地脫下大衣鉆進進氣道。
夏北浩一絲不茍地認真執行條例,在檢查飛機時把故障視為保證飛行安全的「敵人」,從不麻痹輕「敵」,力求做到該看的看到、該摸的摸到、該聽的聽到、該嗅的嗅到。對於飛機上哪些地方容易漏、哪些部位容易裂、哪些零件容易松,他都一清二楚。
「實踐證明,‘夏北浩檢查法’大大提高了飛機維護質素,有力保障了飛行安全。」夏北浩榮譽室內,中隊政治指導員王慰聲情並茂地講述著夏北浩的光榮事跡。
「不是每一個英雄都要驚天動地。夏北浩其實就是高度負責,把小事做到絕對認真。」王慰深有感觸地說,戰鷹翺翔九天,飛行員制勝長空。但每一次安全飛行的背後,都凝聚著機務兵默默付出的汗水和智慧。
力量代代傳承,精神熠熠生輝。中隊官兵始終堅守著「當好大國空軍天梯,托舉戰鷹高飛遠航」的信念,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2021年中隊黨支部被黨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寧肯自己辛苦千萬遍,絕不讓飛行員擔半點風險」
在「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門口,「北浩傳人 永立潮頭」8個大字非常醒目。
「一來到中隊,我就感覺這個中隊和別的單位不一樣,官兵們的榮譽感更強、工作標準更高。」該中隊機械員孫搏是2023年3月入伍的戰士。他讀大學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是部隊退役的老機務,上課時經常會提到夏北浩,「來到中隊之後,‘夏北浩檢查法’就從抽象的理論變成了鮮活的實踐」。
航空機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精細化程度極高的工作,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大錯。這就要求機務工作者必須擁有精湛的技術和嚴謹的作風。
孫搏說起了一位他特別佩服的同事——中隊機械員耿幸。那年,耿幸還是個從事一線工作不到半年的新戰士,套用「夏北浩檢查法」,在11天內連續發現兩起較大隱患,榮立三等功2次。
「做得少不少,天上見分曉。」孫搏說,耿幸在維護飛機時,總是盡可能多做一些、做好一些,細之又細、慎之再慎。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中隊常見。「好傳統、好氛圍,鍛造出了好樣子。」機務大隊教導員婁輝石有感而發,不是每個來到中隊的人都熟悉夏北浩,但過段時間,大家就有點像夏北浩了——責任心更強,工作標準更高。
中隊有一名年輕同誌,名叫任澤強。有一次安排他去把一架停放許久的飛機擦一擦。他擦飛機時,發現機翼下有一滴新漏的燃油。停放這麽久的飛機,怎麽可能有新油跡呢?他帶著疑惑將油跡擦幹,對著油跡位置仔細檢查。1分鐘、10分鐘、1個小時……別人都已經收班了,他還在檢查,最終找到癥結所在。任澤強因此榮立二等功。
「作為機務官兵,一手托著戰友生命,一手托著國家財產,要始終睜大發現問題的眼睛,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曾發現和排除故障隱患40余起的機械師高東壘說,就像夏北浩說的,「寧肯自己辛苦千萬遍,絕不讓飛行員擔半點風險」。
勝利表現在空中,勝利保證在地面。機務兵是飛行員最可靠也是最親密的戰友。
「那年冬天,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看到機務戰友徒手維護飛機,手已經被凍得通紅。我忍不住問,為什麽不戴手套?機務兄弟回答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準確地維護和保障飛機。」飛行員湯佳樂講起與機務戰友並肩作戰的故事,情不自禁哽咽了。
「‘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之所以能成為部隊換裝新機的第一梯隊、執行大項任務的尖刀團隊,正是因為大家始終像夏北浩一樣牢記使命責任,立起最高標準,幹好手頭工作,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飛機。」該旅副旅長說。
「只有不斷探索新的保障辦法,才能實作新的進步」
2021年,戴子策受命參加空軍「機務尖兵」崗位練兵比武競賽。
為了取得好成績,戴子策每天早起兩小時、晚睡兩小時,苦學理論知識,遇到難點,不厭其煩地向科研院所的專家請教。實踐操作方面,他更是沈下心來,從打保險絲開始,一遍遍地熟悉流程,丁是丁、卯是卯,一絲一毫都不敢差。最後,戴子策奪得了那次比武的第一名。
載譽而歸的他,卻沒有松一口氣。回到中隊後,他一連幾天加班到深夜。若幹天後,他拿出了一份總結反思報告。報告裏不僅寫著他的經驗教訓,更多的是他結合比武競賽對中隊當前保障方法的思考,以及提高保障能力的意見建議。
「只有不斷探索新的保障辦法,才能實作新的進步。」參與各類任務數十次的戴子策告訴記者,中隊始終提醒大家盯著新情況、樹立新理念、研究新辦法。
學習力就是戰鬥力。近年來,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裝備加快更新,機務保障領域面臨更多新機遇新挑戰,只有不斷加強學習研究,才能跟得上新的節奏。
部隊換裝新機,中隊是第一梯隊。來到兄弟單位,他們勤思勤習。有次業務交流,中隊官兵發問:「新機效能更先進,維護也更智能,為啥準備時間更長?」
分析一番原因後,中隊長秦澤感到:「客觀因素肯定有,但流程和方法應該有最佳化的空間。」聯想到老一輩探索創造「夏北浩檢查法」的經歷,秦澤提議:「咱們能不能試著改進?」
這些話說到了大家心坎裏。一時間,這個想辦法,那個出主意,從清晨到深夜,討論的聲音此起彼伏。最終,他們將準備時間縮短近1/3。
「一完成飛行架次,機務人員都會第一時間圍上來,仔細詢問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情況。」飛行員王天威介紹,每當把飛機復雜系統當中的一些微小問題對機務人員進行反饋,他們都會高度重視,深入尋找癥結。
刨根問底,善於創新。奮飛新時代,他們集智攻關出的19項做法被空軍推廣,合力研究出21項成果,7項獲空軍級獎項。
近年來,「夏北浩模範機務中隊」官兵不只是在幕後保障好每一次飛行起落,還和飛行員一起研究裝備效能,提升打贏能力。
那年,部隊參加一場對抗空戰競賽考核,為了更好地服務保障打贏,中隊成立了戰法研究小組,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一次訓練,中隊官兵偶然發現某型雷達具有某種特性,雷達小組經過反復研算和飛行論證,探索出一套全新戰法。
「亙古英雄魂常在,策勉後人壯歌行。夏北浩的優良作風、過硬技術、科學方法將永遠激勵一代代機務人接續奮鬥,托舉戰鷹高飛遠航。」王慰堅定地說。
(王學峰參與采寫)
記者 金正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