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1978年12月,這支部隊從電影拍攝場緊急撤離,奔赴越南戰場

2024-10-13軍情

參加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29個陸軍師中,有21個乙種師臨戰擴編為甲種師,占了絕大部份。這些簡編部隊平時的軍事訓練時間遠遠不如甲種師,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生產施工、自力更生方面。

1978年12月初,在接到上級的緊急戰備指示時,他們有的在搞營房建設、有的在進行國防工程施工、有的在從事農業生產,只有一個部隊的情況最為特殊,他們在當演員拍電影,對,你沒有看錯,當演員拍電影!

1978年下半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投拍以羅炳輝將軍為原型的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建國三十周年獻禮影片之一)。既然是戰爭片,那麽用軍人演軍人當然是最佳的選擇。經總政治部批準,廣州軍區命令陸軍第42軍第126師第376團擔任群眾演員,配合攝制組工作,先後輾轉於江西大余、廣東南雄、韶關地區,整個拍攝工作歷時4個月。

376團的官兵在片中隨著劇情的發展,相繼出演了北洋軍、護國軍、國民黨軍、紅軍和新四軍。一會是並肩拼殺的戰友,一會是勢不兩立的敵人,開始時彼此間覺得很滑稽,經常笑場,攝制組頗費了些功夫才讓這些兵哥哥找到了當演員的感覺。

由於季節關系,攝制組首先拍的是護國戰爭中討袁攻城奪地的那些戰鬥場面,接著是攻打南雄,或者其他地方邊邊角角的一些零散鏡頭。主要是北伐、長征的重頭戲,拍攝地點均選擇在韶關一帶。1978年12月10日,攝制組正在始興縣拍攝,376團突然接到師的命令,立即交回拍電影用的武器裝備、服裝、道具,以4天時間返回營房準備執行緊急任務。

聽到這個訊息,攝制組頓時就傻眼了,還沒有等他們回過味來,376團已經按照緊急命令,把拍攝所用的全部東西都堆放在休息的禾場上。這可怎麽辦?還有180多個鏡頭沒拍呢!有人說,趕緊給廠裏拍電報,要求部隊再給幾天時間把這兒的鏡頭搶拍完。有人說,軍令如山倒,怎麽可能更改呀。

還好制片人反應快,他馬上趕到郵局,直接給總政治部發電報說明情況,要求再寬限幾天。傍晚傳來訊息:經總政治部同意,廣州軍區批準部隊延遲2天收攏。聽到這個好訊息,攝制組馬上行動起來,爭分奪秒地幹。大家都急紅了眼,立即分成幾組搶拍這不走運的180多個鏡頭。這幾天裏,整個攝制組的人誰都不知道自己吃過幾次飯,睡過幾次覺,除了拍電影還幹了些什麽。

經過一番夜以繼日的突擊,剩余的主要鏡頭大部份都拍完了。但在導演王炎眼中,這部份趕工的鏡頭遠不能言好,抗日戰爭的戰鬥場面拍得還不夠完整。事故也發生了一些,特別是一匹軍馬過江時走錯了路線被淹死了。為此,部隊的一位參謀還受了處分。拍攝任務一完成,376團隨即分批乘火車和汽車於16日下午回到營房,進行執行緊急任務的各項準備工作,待命赴廣西中越邊境作戰。

376團可以說是1979年表現最好的步兵團之一。10名團職幹部平均年齡38歲,團長施連星,1956年入伍,1976年任團長,42歲。政委莊誌鵬,1964年入伍,1979年1月任政委,34歲。其他8名團職幹部,有7名是1961年以後入伍,有5名是臨戰前不久由營職幹部提拔起來的。

戰前擴編補入新兵1500多人,部隊上上下下都沒有打過仗,團黨委帶著廣大指戰員從布局出擊,奇襲東溪、穿插高平、攻占673高地、奪取弄亞、攻打班腦、清剿朋哥,歷經大小戰鬥66次,轉戰250多公裏,共計摧毀越軍火力點218個,殲敵1050名,其中斃敵1037名,俘敵13名,繳獲各種火炮29門,以及大批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

部隊在整個作戰期間基本上沒有休整,連續作戰,打遍全場,成為打仗較多,打得較好,戰果較大的一個單位,也是戰後總結經驗的重點物件。全團有148個單位和1055名幹部戰士立功,其中1營榮立集體一等功,3營榮立集體二等功,2營榮立集體三等功,2連、9連榮立集體一等功並被授予英雄連隊稱號,還有4個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7個連隊和政治處榮立集體三等功。

有3名幹部戰士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他們分別是:5連戰士李定申烈士(軍委授予)、9連排長成國均烈士、2連排長郭榮樂(廣州軍區授予)。時任團長施連星、政委莊誌鵬、參謀長賴裕隆、政治處主任周明鎖。

376團之所以打得好,關鍵在於他們做到了邊打邊總結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打一仗進一步這一點。在攻打高平外圍673高地的戰鬥中,越軍憑借險要地形和比較完善的工事阻止部隊前進。3營擔任主攻,從下午1點一直打到天黑,盡管控制了673高地前面的十幾個高地,但是傷亡較大,主峰還沒有拿下來。這時施團長、莊政委、賴參謀長等領導就在陣地上總結經驗,研究打法。

他們回顧自衛還擊作戰一個多星期以來,越軍白天躲在樹林中和山洞裏打槍打炮,因而很難發現目標;到了夜間又害怕暴露目標,龜縮起來不敢輕易打槍打炮的情況,分析了下午戰鬥打得很艱苦,傷亡較大的原因,也主要是敵人在暗處,我們在明處,打法上光顧著正面強攻,忽視了翼側迂回。經過研究,決定讓6連加入戰鬥,采取包圍迂回的戰術和夜間偷襲的打法,天亮以前無論如何要拿下673高地主峰,果然獲得了成功。

此次戰鬥共斃敵180余人,繳獲榴彈炮2門、高射機槍2挺,重機槍5挺,輕機槍1挺,衝鋒槍、步槍12支,40擲彈筒四具、火箭筒5具,望遠鏡2具,步談機2部,各種彈藥和物資一批。此外,還為炮兵指示目標,摧毀越軍一個混合炮營陣地。

戰鬥結束後,他們召開黨委會,進一步總結了夜間襲擊和側翼迂回的成功經驗,改變了一些指戰員認為在敵國作戰,敵情不明,地形不熟,還是白天打為好的想法,得出了「我軍近戰夜戰的傳統在對越自衛還擊的戰場上照樣靈」的結論。

在以後的弄壓、弄烏、班瑙、弄遜戰鬥中,他們都采用了夜間襲擊和翼側迂回的打法,也都先後獲得了成功。他們打一仗總結一次,逐步提高了指揮的本領。在戰鬥中,先後總結了在山嶽叢林地帶如何搞好無線通訊和有線跟進架設,采取小群多路攻打山埡口和山洞,根據地形、敵情和戰鬥規模搞好步炮協同,以及做好戰時政治工作、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具體經驗,使得仗越打越精,戰果越打越大。

從片場到戰場,376團的廣大指戰員既為電影史奉獻了一部優秀的革命戰爭佳作,又在懲罰越寇的戰鬥中為祖國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其實拍戰爭片也算是一種演習吧,就當是戰前訓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