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日本工業不如英美,太平洋戰爭初期為何能橫掃東南亞打敗英美盟軍

2024-10-13軍情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後,日軍進攻東南亞,橫掃多地,英美盟軍潰敗損失慘重,如 8 萬英軍被殲,5 萬美軍等成戰俘,且日軍有殘酷「巴丹死亡行軍」。

咦,工業遜於英美之日本緣何初期橫掃東南亞並擊敗英美盟軍呢?

瞧這張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的老照片,盡顯彼時日軍的模樣與風貌。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英美對日軍進攻思想未高度重視,致其對日本開戰準備嚴重不足。

提及英美對太平洋戰爭的準備,不得不說 1940 年時兩國所面臨的二戰復雜局勢。

1940 年乃大英帝國至暗時刻,德軍橫掃歐陸,英舉國迎戰,夏季德打響不列顛空戰,英空軍奮戰終守本土。

不列顛之戰英勝告終,本土雖守,殖民地遭德嚴重威脅,1940 年德軍助意戰昔蘭尼加,殲滅部份北非英,英軍精銳赴北非激戰德。

看上圖,富蘭古連·德拉諾·羅斯福,1882 年 1 月 30 日生,1945 年 4 月 12 日逝。

英國戰略重心在歐,美國 1940 年戰略重心在國內,雖羅斯福有意參戰,受孤立主義束縛,僅援英等抗法西斯。

1940 年英因戰略重心在歐戰場難顧亞洲,美受孤立主義影響僅間接支援,且因英重心在歐美無意主動卷入,致日本乘隙在太平洋擴張。

圖中展現東南亞中南半島山區的日本兵身影,那場景令人感慨。

英國及美部份軍政人員曾以為日會北上攻蘇,然日戰敗後轉攻東南亞,因日侵略中國規模大,美實施禁運,迫其取資源而占東南亞。

美英未料曾遭蘇軍重擊的日軍,竟把重點進攻目標定在其亞洲勢力範圍東南亞,珍珠港事變前美英未做好參戰及迎戰日軍準備。

因對日軍進攻東南亞準備不足,致英軍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遭日軍大敗,如緬甸戰場初期戰鬥靠中國遠征軍,其第 200 師戰力遠超英軍。

圖中所示為二戰時期日本的零式戰鬥機,那是一款極具代表性的螺旋槳式戰機。

日本憑借先進零式戰機,初期獲制空權重創英皇家海軍與美軍,為其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進攻東南亞獲勝奠基。

日軍於太平洋戰爭初期橫掃東南亞,零式戰鬥機乃不可或缺關鍵武器。

1937 年,日本海軍有 96 式艦載攻擊機,零式戰鬥機研制也在加緊推進。

日本軍工在掘越二郎主持下打造零式戰鬥機,其 1940 年重創中國戰機,1941 年隨日軍飛機襲珍珠港,自此全面卷入太平洋戰爭。

圖中展現的便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珍珠港事變後,日軍進攻香港與東南亞,投入大量零式戰機助其在該地獲輝煌戰功。

1942 年 4 月海戰,日航母派零式戰機等炸沈英威爾斯親王號等艦。

進攻菲律賓群島時,美有百余架戰機,日借零式戰機掩護轟襲美機場,奪菲上空制空權;進攻緬甸時,日軍用此戰術奪緬制空權。

圖中日軍占領緬甸伊洛瓦底江處的油井,盡顯其侵略行徑。

二戰時,制空權至關重要,英軍因失之在太平洋抵抗瓦解,美軍菲軍雖頑強亦因彈盡糧絕放棄抵抗。

日軍於整個東南亞被占後,派兵進攻新幾內亞與澳洲,其在亞洲攻勢達頂點,直至中途島海戰日軍轉守太平洋戰場。

圖中展現印度尼西亞龍目島曾有日本兵的身影,那段歷史引人深思。

第三,東南亞殖民地對英美宗主國厭煩,視日本為「解放者」,這給日軍進攻東南亞創造便利條件。

日軍占東南亞全境炮製「大東亞共榮圈」,曾爭取獨立的東南亞民族主義勢力後投日軍,戰後還成首任領導人。

圖中乃「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假宣傳畫,其妄圖美化侵略行徑,實質充滿罪惡與欺騙。

蘇佳諾曾於二戰時助日軍統治印尼,戰後印尼獨立,他成印尼首任總統。

緬甸吳努曾任日軍占領時外交部長,後轉抗日陣營;菲律賓勞威爾等戰後情況各異,羅哈斯也參與日占政府。

東南亞民族主義勢力反感英美荷,故將日軍當「解放者」,致日軍輕易占東南亞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