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孩,都仿佛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主動被動、有意無意地開始了對「成為母親」的準備。從第一次月經初潮到懷孕的這個女孩期(girlhood)裏,我們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性都在醞釀母性期(motherhood)的到來。
我們不斷從外界獲取到「世上只有媽媽好」,「母親對孩子有一生的影響」、「女人只有做過母親,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母愛是最無私的」等等資訊。我們甚至從女孩期以前,就在過家家等遊戲中反復扮演著母親的角色。
但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卻是被建構了的「母性」概念是如何影響了女性的心理發展。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
詩人、女權主義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
「制度化的母性」
(Institutionalized Motherhood)的概念。它指的是
父權社會對母性賦予了一種期待
。
母性,被建構為一種前話語的存在。也就是說,它被建構成了一種「無需討論」的預設狀態,一種絕對正義。
這種建構的結果是,社會主流認為,
作為一個女性,「有一天會成為母親」是一件不存在「選擇」的事,是女性身份天然具備、生而有之的重要方面。
具備女性的生理構造、受孕、在自己的身體裏養育胚胎、生產、撫育孩子,被天然繫結在一起,形成一組不容置疑的固定搭配。這種固定搭配影響著我們對「血緣」的感受。舉例來說,我們都了解遺傳因素是由染色體承載的,但我們中很多人,仍然覺得代孕(在別人體內發育、生產)的孩子,「感覺上和(完全的)自己的孩子不一樣」。
父權社會對於「母性」的第二層建構,在於把「母親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終把孩子的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前的」,建構為前話語。
盡管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出現了父親作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們還是會覺得「母親照顧孩子更多」是我們在看到一個陌生家庭時首先會做出的猜測。同樣的,當我們聽到那些母親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利益的故事,我們會感動但是不會意外;而聽到那些母親剝奪了孩子的利益的故事,我們會感嘆「怎麽會有這樣的母親」?
社會對於母性的這兩重建構,都影響著女性是否成為母親的選擇,和如何去實踐「母親」這一身份的內容和標準。
她在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一書中總結道,
「制度化的母性,讓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覺,而不是智慧來做母親;要用無私(selflessness),而不是自我實作(self-realization)的態度來做母親……只要產下的兒女是‘合法的’,那麽母性就是‘神聖的’。」
成為母親的過程:
「主體之我」與「客體之我」的撕扯
成為母親的過程,必然包含著像一個或幾個他者讓渡自己的過程。這個轉變是猛烈而迅速的。
首先是身體,從懷孕開始,我們的身體不再只屬於自己。我們一方面為自己補給養分,同時也為備胎補給營養。我的「自我利益」從這一刻開始走下神壇。
社會對女性苛刻的形體標準,會從懷孕這個生命事件開始發生迅猛的改變。「要吃胖一點」,「不要洗頭」,「不要化妝」等等。即便是曾經對自己的外形最嚴苛的女性,也會因為體內的胚胎有所退讓。 我們的身體真的變成了土壤,功能性是它首要的考慮。
但作為母親的女性,她們的主體性,並不會由於另一個主體的出現就完全泯滅。當她不是一個母親時,她對自己的種種期待,也不會完全消失。女性依然會感到焦慮:
我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的身體變得陌生了,我的人生目標被我孩子的人生目標替換了……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一方面造成了母性與女性身份的繫結,它影響了女性對於母性的選擇權:母性是女性性征的一部份,它和女性的身份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一個女性成長到一定階段、到達法定可生育的年齡時,她需要選擇生子,來證明自己的完整性,如果一個女性始終不生子的話,她會被認為是不完整的。
在社會的觀念中,是否生育對於一個女性來說,不是一種選擇。而這種不完整,讓女性感到失敗、無價值、焦慮。很多大齡女性對於婚姻的焦慮,其實是因為,在目前的主流社會中,婚姻仍然是生育合法性的前提。人們說「結婚太晚了」的時候,其實下意識是認為「對生育來說太晚了」。錯過生育年齡,是比起晚婚,女性更深層的恐懼。
另一方面,這種制度化的母性,會影響到一個女性養育孩子的過程。社會賦予了母親一個充滿愛的形象,認為母愛就是忘我、無私的,當一個女人在承擔母親的角色時,就應該每時每刻都在愉快地撫養孩子,用愛和包容去對待孩子,無時無刻不優先考慮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完美的形象——這並不符合人類的本性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而已經被建構了的女性,卻因為無法達到這個標準而感到失敗、內疚、焦慮。
Adrienne(1977)用自己的經歷來講述這種母性的制度化:她的孩子會在長大後告訴她,
「感覺你好像始終都認為,‘你應該愛我們’。但是,事實上並不存在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人可以時時刻刻、不間斷地愛著另一個人。」
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師Barbara Almond(2011)出版了一部頗具爭議的著作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提出
「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負面情感」 (Maternal Ambivalence)
的事實,在當代社會仍然不被接受,還是一個不能夠被談論的罪惡,是房間裏隱藏的怪獸。
她提出,母親和孩子會不自覺地進入到社會期待中。因此,在作為一個母親的漫長過程中,很多人都會不斷地在正面和負面的情感中掙紮。她們會體會到嫉妒、憤怒、失落、孤獨,但與此同時,在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反射性地認為這些情緒是不應該出現,或者不應該被表達的。她們會不自覺地開始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盡量不對孩子表達。
「一個母親似乎永遠都在緊張的狀態中,因為她們下了如此大的決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確’。」
她們不能提高音量對孩子說話,不能表現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應該是永遠都充滿幸福感和愉悅感的。當她們有時忍不住這樣做了之後,就會開始困惑,產生自我懷疑、內疚、自責甚至抑郁。
對母性的制度化會使「做母親」成為一種負擔。它給女性一種「限制感」(sense of limits)。設定了種種在母親這個角色上應有的內容和標準時,一個女性無法自然地去愛自己的孩子,也無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她們被限制在母親的身份中,無法去探索多種可能。
Adrienne(1977)認為,在母女關系中,「一個母親的過度犧牲不僅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兒,因為女兒會在母親身上目睹,作為一個女人應該是什麽樣的。」
一個女性成為母親的心理過程
事實上,作為一個母親的身份實踐,遠比社會期待要更復雜。就像文章一開始的調查結果一樣,成為一個母親,可能對於女性來說都是最艱難和新奇的一課。
在生理上,在一個孩子出生前後,女性的大腦灰質會變得更加集中,控制同理心和社會互動的區域都會加速活躍。在懷孕期間和產後,她們的荷爾蒙會加速散發,增加她們與孩子之間的吸重力。但與此同時,她們的大腦中與焦慮、抑郁、強迫、恐懼相關的區域也會被啟用。高度活躍的杏仁核區域,會使母親對嬰兒的需求變得極度敏感。大約六分之一的女性會經歷產後抑郁,更多的人會出現強迫性行為,比如反復洗手、反復檢視嬰兒呼吸;腦海中會出現強迫性思維,比如不斷地擔憂嬰兒的健康狀況(Lafrance, A. , 2015)。
生育的體驗,甚至會帶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一些經歷過生產期間的危機事件,比如羊水突然破裂、早產、孩子曾被送入特護病房的母親,會在之後很多年的時間裏,不斷在夜裏驚醒,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記憶的閃回,甚至可能看到其他嬰兒的照片也會突然崩潰(Strauss, I. ,E. ,2015)。
Barclay (1997)分析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會經歷的心理狀態的改變特征,將其歸納為5類:
1. 準備不足與認清現實
大多數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是準備不足的,她們對於如何做母親的過程還很模糊。Jody Peltason形容說,在做母親前,知道會很難,但以為只是「情景喜劇式的困難」,盡管不一定都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在過程中總會有無數的「小高潮」時刻,讓你覺得生活還是充滿歡笑和美好。但只有在做了母親後才發現,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麽歡樂,就是不斷地與麻煩和挑戰做鬥爭。
幾乎所有成為母親的女性,都會感受到 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現實的落差 ,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難以應對,和自己以往的經驗完全不同。這種心理狀態,會在她們離開醫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幾個月裏頻繁出現。
2. 被榨幹
身體和精神上的疲倦,會同時困擾著成為母親的女性。大量重復的勞動、缺乏完整的睡眠,會使她們感到精疲力盡、身體已被掏空。其中,
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務性勞動來說,嬰兒不間斷的情感需求,甚至會給她們更大的壓力。
3. 孤獨
在絕大多數時候,成為母親是一件需要獨自承擔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女性會感受到缺乏社會支持,尤其是來自伴侶的支持,並且
即便在得到伴侶幫助的情況下(比如在出差期間,由丈夫照看孩子),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提起這段經歷時,會表現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
在大多數時候,她們有一種「沒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覺。
4. 喪失
喪失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時間和精力的喪失,朋友和社交圈的喪失,也包括過往的生活方式的喪失;以及,因為有了孩子而無暇顧及與丈夫的親密關系。同時,她們還會遭遇自我感的喪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將關註的重點轉向孩子。很多人會突然發現,「這已經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們也會經常懷念那些生產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並且,在遭遇挫折時,她們容易懷疑自己作為一個盡職的母親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會受到影響。
5. 正面的解決感
盡管有種種負面的感受和挑戰,但事情終究會得到解決。一個女性會感受到,自己會逐漸發展出作為母親的技能,她們還會和身邊的其他母親比較和交流各自的經歷和照料技能,並不斷確認這一點。這種的感受更多地是正面的:她們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擁有能夠做好母親的自信。但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母親應該如何加強自我關懷
母親不是萬能的,母親和兒女的關系也不是我們日常所描述的那樣單一,作為一個母親,也會有種種正面和負面的情感,和孩子的復雜關系。在是否做母親這件事上,女性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而當選擇成為母親後,也不應該讓社會期待成為束縛和負擔。
如果你是一個母親,請註意: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他們需要被愛、被關懷;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母親也都應該進行自我關懷。你可以註意以下幾點(Tartakovsky, 2014):
1. 接受不完美,接受負面情緒。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母愛和教育。有時候,你需要允許自己犯錯,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做母親這件事並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當我們進入一個母親的角色,就像進入其他的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或者成為一家公司的領導者一樣,只能在不斷的學習和嘗試中漸漸適應,變得更加成熟、盡責、遊刃有余。
2. 不要讓和孩子的關系過多地影響你和丈夫的關系。
要記住:一個良好的婚姻和親密關系互動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而且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此有所記憶。因此,不要讓孩子的出生過多地影響你和丈夫的關系,更不要盲目地將孩子的需求放在夫妻的需求之上。
3. 如果家務事占據了你絕大多數的時間,那麽每天給自己一些自我關懷的時間。
比如每天抽15分鐘出來,這段時間裏絕對不要洗衣服、做飯或者工作。而是讀一本書,洗個澡,或者閉目養神一會兒。
4. 學會求助,尋找支持系統。
不要總覺得「必須自己一個人扛」。你也可以尋找支持小組,和有相似經歷的人在一起交流,不要害怕談論在與子女交流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因為那並不意味著你不愛自己的孩子。
5. 仍然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
不要只想著自己孩子的未來;你依然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角色,
那麽不要把母親的關心和愛理解為「理應如此」,認識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也有優點和缺點,允許關系的復雜性存在;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母親將太多的情感傾註在自己身上,可以嘗試和母親溝通這件事, 鼓勵母親追求自主性和獨立性;
觀察自己,理解自己是否有一些行為和想法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突破和父母固化的交往模式,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避免情緒化,用成年人之間的方式去溝通。
以上。
原文發表於女性為何很難只屬於自己|當我成為母親之後:抵禦一個不斷「客體化」的過程
了解更多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註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