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失敗的心理咨詢,對咨詢師和來訪者而言分別意味著什麽?

2016-05-10知識
  • 引子
  • 開展討論之前,看兩個事例吧。

    【列子·周穆王】裏的一則故事:

    宋陽 裏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1)。闔室毒之(2)。謁史而蔔之,弗占(3);謁巫而禱之,弗 禁;謁醫而攻之,弗已。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子以後產之半請其方(4)。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吾試化其心, 變其慮,庶幾其廖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傳世不以告人。試屏左右(5),獨與居室七日。」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6)。宋人執而問其 以。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吾恐將來之存忘、得夫、哀樂、好惡之亂吾心 如此也,須臾之忘,可復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顧謂顏回紀(7)之。(註釋與參考譯文見列子·周穆王_百度百科)

    儒生的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裏提及的案例:

    有一個當事人在結束了跟我之間的治療關系後說過:「我見到河合先生後最不幸的就是沒辦法自殺了。」這是一個相當微妙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只能靠自殺來得到治愈」的人,因為跟我見面後,寧可選擇了「不治愈」的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活下去。這句話一直存放在我的內心深處,時不時地成為我反省自己的心理治療方法的契機。
    (P115,東方出版中心)

    河合的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

  • 臨床上的復雜性
  • 或許我們可以列出一些人們通常認為的成功,看看心理咨詢的工作都在面臨著一些怎樣的狀況:

    1、癥狀的消除

    2、痛苦的消失

    3、問題的解決

    4、既定目標的實作

    5、社會(外部世界)的認可

    6、「獨立」

    要是願意的話,這個列表還可以繼續下去。實際上,列表上的內容並不總是一致的,比方說【列子】中的華子,健忘癥狀與痛苦就存在沖突;在河合隼雄舉的例子裏面,個人的願望就和外部認可的結果相違背。何況有的時候,來訪者不見得希望被「治愈」(註1)。

  • 成敗與咨詢終局
  • 就像這問題下的諸多答案提到的,盡管也存在咨訪合謀、維持著沒有進展的咨詢關系這種形式的失敗(註2),但大多讓咨詢師或者來訪者感到強烈失敗感的,通常都圍繞著咨詢的終局。這裏參照Gabbard【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中的表格作為終局介紹:

    (P126,人民衛生出版社)

    倘若帶著強烈的失敗感結束咨詢,我想不管是咨詢師還是來訪者心裏都不可能好受吧。這時精神分析式的視角或許特別有價值:去思考失敗與失敗帶來的痛苦的意義,以及將困境和挫折看作是靠近問題核心的訊號。故面對終局,系統地回顧此前工作尤為重要。哪怕是帶著強烈的失望和失落感,也應當去思考和討論: 1、初始的咨詢目標和目標的實作情況與變化;2、獲得的成功與帶來成功的因素;3、面臨的失敗、困難與造成失敗的因素;4、未完成的目標與議題,以及解決的方法或方向。

    這樣,或許就能看到失敗背後的收獲,以及成功背後的隱憂——從長遠而非片刻的考量來說,這將是來訪者走向自我療愈和獨立自主最為重要的一步。

  • 成敗,表裏與顛倒
  • 就像了解硬幣的兩面方能了解其全貌,只有辯證地認識到成敗之間的聯系,才能夠真正地把握心理咨詢的本質。我想這對咨訪雙方而言都是如此。一方面,要認識到單個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全盤的失敗;另一方面,成敗之間的轉化並不如人們想象中的那麽遙遠。哪怕是咨訪雙方配對上的問題而面臨結束,對於雙方而言,亦是重要的經驗—— 或許,在一段咨詢以失敗告終之後,能迎來一個成功的轉介 ——來訪者找到合適自己的咨詢師或者接受幫助的方式,而咨詢師對自己的局限和能力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最後以Carl Rogers的案例作為結尾吧:

    我那時正在接受一位智力很高的家長的咨詢,她的兒子行為怪誕,難以管理。問題似乎在於她早年對孩子的排斥,但是經過多次訪談,我卻不能幫她領悟到這一點。我使盡全身解數,引導她說話,然後小心地把她提供的證據歸納起來,企圖幫她看到一種模式,但是我們毫無進展。最終我只好放棄努力。我告訴她,我們都已經盡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失敗,以後我們最好不要再聯系。她同意了。這樣我們結束了訪談,彼此握手,她就向診所的門口走去。然後,她轉過身來問道:「你這兒是否為成年人做咨詢?」我做了肯定的回答,她說,「那麽好吧,我需要一些幫助。」於是她坐回到原來那張椅子上,開始訴說她對自己婚姻的絕望,她與丈夫之間的困難關系,她的失敗感和困惑感;所有這些感受,與她先前談過的枯燥無味的「病例」全然兩樣。真正的治療這時才得以開始,而且最終的結果非常成功。
    (P10-11,【個人形成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註1:國內某知名治療師面曾問過一抱怨其工作方式於己不合的強迫癥來訪者:如果我以你不喜歡的方式把你給治好了怎麽辦?

    註2:比較典型的是咨詢工作中的次級獲益現象:以咨詢或者咨詢關系本身作為回避現實問題、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比方說和咨詢師建立近似友誼的關系以滿足自己對社交的渴望,而去回避自身的社交問題,又或者將於咨詢師見面作為對抗問題的藉口,繼續呆在問題當中不作更多的努力。這時候咨詢師很容易被放在特別理想化的位置,倘若與其內心的情結相近,又缺乏督導作為第三方的提醒,那麽咨訪雙方陷入回避問題的共謀關系裏是很可能會發生的。

    (初稿於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