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吧——
工作很忙卻只是在不斷重復,找不到意義;休息時做以前喜歡的娛樂,卻體會不到以前的那種快樂;莫名暴躁、心煩,「迷茫」「無聊」「沒意思」成為了口頭禪......
其實,常常覺得活著沒意思,找不到生活價值的狀態,產生的根源是人的異化。
被異化了的人不再能夠感知到自身的存在, 時常感覺自己是被設定好的程式,停不下來,卻也不知道自己繼續做下去還有什麽意義。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聊這個話題,但看到這個問題有必要再強調一次,「異化」是如何剝奪我們的生活的。
01. 異化是怎麽發生的?
異化,alienation,也可以說dehumanization,指的是人變得不那麽像人的過程,是人的行為脫離人的需要的過程,也是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失去人性的過程。最早對「異化」進行全面闡述的是馬克思,在他看來,異化是人作為客體被動地、接受地體驗世界和自身。
異化讓我們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無法感知內心的真實需要,即便感知到了,也沒有勇氣去面對,我們變成了與自身關系極為遙遠的人。 同時,異化也讓我們難以信任他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利益交換,不再能夠交心。
異化透過這個社會的多種機制影響著我們,具體說來,可分為生產、消費、娛樂、關系四個方面。
1.「不僅是螺絲釘,更是毫無感情的生產零件」
異化首先表現在生產當中。在龐大的生產體系中,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剝奪,我們只是位於生產流程上的一個環節、一種手段,環節前後是什麽與我們無關,我們也並不了解,只是機械地按照既定規則進行自己的工作,最終淪為一個功能性的元件。
有時我很羨慕從前的手工匠,他們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承載著個人思想的作品,而我就像個沒有感情的零件,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不斷地運作。想辭職又不敢停下來,不知道這樣虛空的日子什麽時候是個盡頭。——Leo,男,27,廣東
2.「東西越買越多,卻不知道為什麽買」
消費原本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似乎成為了人的「義務」。
它帶給我們的感覺也不再是滿足,而是焦慮,我們陷入「必須要消費」的壓迫之中,追求不必要的消費欲望,為自己無法實作某種消費而焦慮、痛苦。而這正是一種物淩駕於人之上的表現。
3.「娛樂不能帶來放松,反而讓人耗竭」
娛樂也被異化。浸染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娛樂成為被安排好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人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娛樂:打遊戲、刷影片、看綜藝……我們被娛樂投餵,被線上活動填滿,卻很難在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愉悅。
4.「找不到愛情,朋友也不能走心」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的體驗也在被異化。關系從情感性轉向功能性,我們需要自己對別人有「用」,也需要別人對自己有「用」,甚至在戀愛、婚姻中也是如此。當人被簡化為一個扁平的功能性符號,我們感受到了越來越少的連線,以及越來越強烈的孤獨。
我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他們都有各自適合的「角色」:名義上的男朋友,飯友酒友,py,打遊戲的隊友,逛展拍照的夥伴,聽live的小圈子……我總是可以在要做某件事的時候,約到適合的夥伴,他們就好像一個個分工明確的工具人,各有功能。所以,認識我的人,都覺得我不缺人陪,但他們卻不知道,我每次情緒崩潰難過得要命時,連一個可以說真心話的人都沒有。朋友越多越孤單,生活越熱鬧越感覺寂寥,人與人的連線在這種淺淺的,功利化的關系中越來越薄弱,越來越難以觸碰了。
——草莓,女,24歲,上海
在異化的包裹之下,我們將自己隔離在狹小的空間中,逐漸遠離了真實的生活。
02. 異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麽?
異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這個社會持續而高效地運轉。在異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像零件一樣,各司其職,我們按照既定的軌跡執行,不停地重復自己的工作以換取生活資源。在這個沒有創造性的過程中,我們心照不宣地發揮著自己的功能,避免了矛盾和沖突,變得更加高效。
然而,高效背後的代價是失去人性。 我們陷入不斷運轉、無法停下的工作中,不再感知自己的真實需求,我們甚至不敢面對它,因為我們知道在嘗試改變之前,首先需要面對的是無能為力的自己。而同樣,我們也不再與他人有連線,在各取所需的過程中,失去了信任他人的能力。
最終,異化讓我們撕裂,成為不再與自己相連,也不再與他人相連的人。
03. 我們該如何對抗異化的影響?
這個時代有很多難以言說的痛苦,本質都是由人的異化帶來的。我們被巨大的空虛和焦慮所裹挾,不再感知自己是否快樂,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痛苦。
要解決這種空虛感,找尋到存在的意義,我們必須直面異化這個問題,反抗人的異化,重新找到自己作為人的完整性。
對抗異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進行生產性的工作
調整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尋求適合自己的職位,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地做事,而不是被它操控。
其實大部份工作都有重復煩人的內容,換工作不能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調整自己面對工作的方式態度。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寫規劃做最佳化,嘗試無人涉足的創新專案。雖然還是會累,但心裏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是作為一個人在實作價值,而不再像一個機器去運作。——Rust,女,28,北京
2.讓消費重新變回「需求的滿足」,而不是「必須要消費殊麽」
很多時候,簡化生活才能夠豐盈生活。我們需要聽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讓每一次的消費成為為自己服務的活動,讓消費變成我們的主動選擇,不再因外界聲音嘈雜而忽略了自己的心聲。
30歲我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調整了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方式。年紀大了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麽、不要什麽。多余的錢沒必要花,真正想要的東西就算貴一些也會買。生活變簡單了很多,質素卻提升了不少,購物重新和自己的需求關聯在一起,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掌控度和幸福感。——三老師,30,女,江蘇
3.嘗試一些非電子化、有創造性的娛樂方式
過於依賴電子器材,會讓我們越來越喪失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嘗試一些線下娛樂活動,做做手工,比如玩樂高、拼圖,在動手的過程中,感知自己作為人的主體性,從而獲得滿足感。
4.嘗試建立深入的關系,縮小人際圈
為了獲得存在感,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線,但只有小而深的人際圈才能夠抵禦異化,大而廣的交友模式不僅耗費精力,還會讓關系浮於表面,更加難以收獲深入的靈魂碰撞。
以前我每周末都會強迫自己認識新朋友,但是我很難從中感覺到快樂,甚至會覺得像kpi一樣充滿了壓迫感。直到我強迫自己削減社交,大部份時間和幾個老朋友呆在一起,我逐漸找回了那種和人之間親密、深入、信任的感覺。有了一個穩定的小圈子,心裏也有了安穩的依賴和歸屬。——109,女,29,上海
5.簡化你的世界,切斷不必要的聯系
在資訊過載的當下,我們不缺資訊,卻缺乏安寧。我們的精力被分割成片,仿佛所有的事都與自己有關,反而線上上生活的拉扯中,脫離了自身的真實生活。而當我們只關註當下的生活,只與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必要的事情相連,才能夠有效地肅清生活,獲得快樂。
我曾經一度因為嘈雜的外界資訊頻繁的情緒爆炸,逐漸迷失了自己的節奏和規劃。於是我做了個實驗,嘗試關閉社交:不看朋友圈,解除安裝微博和社交軟件,結束閑聊摸魚的群聊。剛開始不太習慣,但漸漸的,焦慮和煩躁好像也隨著這些東西一起被清理掉。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麽多「熱鬧」,舍棄不必要的碎片,給自己的心留出空間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鈴木,男,23,北京
6.用私人化的、微小的事情,對抗千篇一律的標準
異化與全球化有關,我們比以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卻只是將自己變成了毫無特點的人,發揮著功能,卻喪失了情感。對此,我們需要透過私人化、充滿煙火氣息的事情來對抗宏大世界的異化,活在此時此地,與身邊的人產生連線,體驗到腳踏實處的落地感。
北漂五年,我放棄了在北京的一切回了老家,這個決定很難,但現在回想起來依然很慶幸。我找回了很久很久以前的發小,花時間和父母待在一起,我的愛好變成了逛菜場,從外賣生活回歸到了在家一日三餐,踏實的煙火氣讓我身心都變得「滿滿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和這個世界真實的連線,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一個被社會塑造的角色。——安姐,女,33,湖北
這是我們對抗異化的意義所在:當我們不再能夠感知生活的美好,我們需要去做出行動,讓自己重新回歸生活,立足於自身的內在力量,主動與他人聯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踏實而豐富的人生。
這種方式同樣是正念的,我們將自己看作完整的人,不帶評判地活在當下,生活的幸福和寧靜會自然地生發。來自上海的冬至對此頗有心得,「洗澡時,能看見花灑的水流在燈光中的樣子;下班路上,我會經過一段林蔭道,調整呼吸慢慢走路,非常放松;吃飯時細嚼慢咽,吃得更有滋味。」
此時,便不再會覺得「活著沒意思」,而是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裏,感知自己、感知世界。
願你也能同樣自由而敞開,認真享受生活帶給你的每一次吹拂。
Reference:
Bi, L., & Zhang, Q. (1989). Ma ke si guan yu rende gai nian. Tai bei shi: Nan fang cong shu.
點選檢視往期高贊回答:
男性在戀愛和擇偶方面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心思?
你是怎麽放下喜歡了好久的那個人呢?
如何看待人們在網上說話陰陽怪氣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