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援引他人言論,比如「我經常聽說」「古人常說」「在離這裏100裏的天津,有人說」「馬三立曾經說」之類,一般可以用於開頭,引入話題。
- 要舉例子,要麽是崇古,要麽是尋找高潔的動物,比如「就算是古代的堯、舜,也會在醒來之後吃一頓粟米」,或者 「叢林裏的野鹿早上醒來,也會尋找新鮮的樹葉。」這是用來加強說服力。
- 善用雙重否定。「早上不吃早飯的人,沒有胃不疼痛難忍的」。這個算是修辭上的註意事項。
- 偶爾使用反問,「難道天津的煎餅還不能夠讓人反省自己的德行嗎?」和上條一樣,仍然是修辭範疇。
- (小技巧)腦子裏先想成語,然後把成語敘述出來,就有古意。比如「天津的煎餅之鮮美,讓人口水都幾乎要流出來(垂涎欲滴)。」
- (小技巧2)最好的方法是先在腦子裏用古文大差不差地說一遍,然後自己腦內轉譯成課本轉譯腔。
- 古文也是有不同時代風格的,而且官史、傳說和民間故事明顯調調不一樣,不過這個我也不熟悉,需要大能掌握了……
- 偶爾加上 「後人談論起這件事」 「我的朋友羅公聽說了這件事,說……」之類的第三方視角,或者自己總結一句話,不失是個好結尾。
例:「我經常聽人說,君子在日常用餐的時候,是不會使用和季節時令不符合的食材的,這難道不是對自身德行的一種追求嗎?在距離這裏300裏的天津,百姓們早上都會帶著自己挑選過的雞蛋到附近的煎餅攤,這難道和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不是相同的道理嗎?現在的人因為忙碌,失去了吃早餐的機會,這就好像山林裏的蟒蛇沒有蛻皮,又怎麽能有所成長呢?唉,現代人眼光的狹窄,從這個例子中就能看出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