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看待【令人心動的 offer 】中提到的醫生職業成長期的「熬」,好醫生都是熬出來的麽?

2021-11-22知識

這場疫情,讓很多人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專業、冷靜、操作A到令人窒息...

仿佛這就是醫生,天生就該有的模樣。

(來源: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

很多人一臉感動,給他們貼上各種標簽:發哨人、吹哨人、戰士、英雄...

沒有人質疑,沒有人反駁,更沒有人否定過。

除了深圳一部紀錄片——

【我的白大褂】

醫生不是神,特別是剛穿上白大褂時,他們並不完美。

想當醫生

不是換一身衣服那麽簡單

這是全國首部規培醫生紀錄片,由深圳廣電集團和深圳衛生健康委共同出品。在深圳市人民醫院,裝了64個網絡攝影機,用3個月時間,真實記錄5位年輕的規培醫生,從入培、輪轉學習到出培的全過程。一句話,貫穿全劇——

想成為一名醫生,遠不是換一身衣服這麽簡單。

別的不說,就告訴你一個殘忍的真相:

一個醫學生,讀完5年本科,3年研究生,還不能獨立給人看病。

要成為一枚真正的醫生,還得扒一層皮: 再花1-3年時間,到認定的培訓基地(醫院),做規培醫生(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 說白了,就是一次時間長、跨度大的加強升級版實習。

不停到各個科室輪轉,學習怎麽將醫學理論,真正落到治病救人身上。這個過程,無數場考驗,分分鐘教你做人。

據說,每6個醫學生,只有1個人堅持下來。 而且他們最初的表現,可能還會讓你大跌眼鏡—— 青澀、稚嫩、不知所措。 甚至讓你有種錯覺: 「怎麽這麽嫩的人都能做醫生!」

可他們,就是在被帶教老師、患者、科室不停「吊打」的過程中,

一步步完成了「升級打怪」。

上一秒還在說話,下一秒人就沒了

第一次遇到這事,她"慫"了

第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傻白甜」的妹子。

她叫林平娜,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2019級超聲醫學科規培醫生。

第一次臨床輪轉,就在深圳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一開始,連開醫囑、開單子都不懂,只能在電腦前不停撓頭、四處張望。

就在她還沒完全適應新環境時,死神來給她上了一課:

救護車送來了一位狂躁的中年男子。據送病人來的同事說,他是在家裏吃飯時突然暈倒,之後大小便失禁、雙眼上翻、口吐白沫。

他沒有喝酒,但有高血壓病史。他滿頭大汗、神誌不清,一直喊著:「不要!不要!」躺在搶救床上一直掙紮,不肯配合護士,還大喊: 「你是想害死我嗎?!」

情急之中,還咬了身後一位男護士的手。

林平娜在後面, 「怕」得後退了幾步。

就在這時,病人突然昏迷了過去,心跳漸漸沒了。醫生護士趕緊開始搶救。

十幾個醫護人員輪流給他做胸外按壓,林平娜也參與進來。

20點,男子裝上了心肺復蘇儀,心跳暫時恢復。

一個醫生在做超聲波檢查,卻怎麽也看不到他胸腔有沒有積水。

林平娜突然走上前,弱弱地說了一句: 我可以拿你的機子看一下嗎? 她的帶教老師高占良醫生突然想起,她的本專業就是超聲科,可以協助超聲科醫生。她說,看不到胸腔積水,腹主動脈也不寬,但胃裏有大量液體。

20點25分,病人的病情再次急轉直下。就在醫護人員幫他吸痰的時候,他突然心跳驟停。

很可惜,人最後還是沒救回來。最後,高醫生試著用指紋解鎖病人的手機,打給了他的姐姐。電話那頭沈默了3秒,傳來悲痛的啜泣聲。

「如果想了解是什麽原因死亡的,那就需要屍體解剖。」「不需要了吧,他都這樣了,我覺得沒有必要了……」「對對,我也要尊重你們的意見,所以跟你們說一下……」

醫學,就是這樣一個最不完美的學科。你隨時要面對生命的突然離去,甚至不等你查出病因,不等你想出更好的治療方案。你必須當機立斷,跟死神爭分奪秒。

第一次參與這麽重大的搶救,林平娜最大的感受還是: 恐懼。

「我看到那個病人的瞳孔是散大的,他直視著我。這種恐懼感一直在我心裏,停留了幾秒鐘。」

但她卻從害怕,到踏出第一步。這份勇氣,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他長得很暖男

查房時總被大爺"撩"

故事第二個主角,號稱是—— 胸外科最棒的仔,也是最胖的仔。

他叫郭燕華,是深圳市人民醫院2019級外科(胸心外科方向)規培醫生。

除了參與手術,他日常遇到最多的就是各種被使喚。這當中,就包括病房一位大爺。他患了肺大皰,需要手術。

家裏有一個獨生女,有2個娃要顧,怕她忙不過來,大爺總是一個人解決各種住院問題。 對於這種病人,郭燕華都會特別留意。

每次去查房,他都會呆久一點。跟老人嘮家常,提醒他別嗑瓜子。大爺覺得這小夥不錯,故意說有幾個美女對他印象很好。郭燕華也夠耿直,說自己已經結婚了。

大爺瞪大了雙眼,一臉不可置信。

每天就是在這種寒暄中,大爺已經不知不覺把郭燕華當成自己家人。

有一次要做彩超,醫生建議要有家屬陪同。大爺猶豫了好久,給女兒打了一通電話,問她能否來醫院陪做檢查。

女兒答應了,但大爺最後想了想,還決定是一個人去做檢查,等做手術時再讓女兒過來,盡量不讓她來回跑。 出發之前,他沒有直奔B超室,而是拎著個氧氣袋,一步一步地挪到辦公室、會議室,好像在找誰。

事後,護士才告訴郭燕華,大爺一直在找他。而當時他卻在手術室。

「作為病人,他需要關懷,作為父母,他卻不想給子女添麻煩。所以我會特別留意大爺這種病人。」

郭燕華覺得,只要自己能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和幫助,就是一種慰藉。

小孩一哭,她就覺得像被雷劈

哄娃失敗後,她也忍不住哭了

故事還有個主角,是周芷伊,來自深圳市人民醫院2018級口腔全科。

規培2年的她,剛結束口腔修復科的出科考核。緊接著,就要迎來最難啃的骨頭—— 去兒童口腔科輪轉。 在去科室的路上,護士長問她,喜歡小孩嗎?姑娘回答得實誠: 「不太喜歡,我害怕。」 因為每個「神獸」來看牙醫,都有個必殺技——

哭得驚天動地。

這對沒結婚、沒生小孩的周芷伊來說,簡直是噩夢。 每時每刻都只想捂耳朵,找地方躲那種。 可有一次,她看到一個哭鬧的小孩,竟然因為幾張小豬佩吉的貼紙而停止哭泣,便覺得希望來了。

下了班,馬上叫上朋友,去文具市場買玩具。

第二天,她興致勃勃地拿去哄小孩,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孩子看都不看一眼,照哭。 她默默地把貼紙放在身後。

但當家長把孩子抱出治療室,周芷伊還是追出去,耐心地給他擦眼淚,還給他額頭和衣服上貼了小豬佩吉。

等大人把小孩領走後,周芷伊也突然哭了起來。

「我感覺自己像被雷劈了一樣,要崩潰了!」

「今天做得挺好的,很大進步了。我以前也像你一樣。」 老師拍著肩膀安慰她。

看完這幾個故事,也許你會發現—— 醫生,不過也是個普通人。

他們在生死、人情、危難時,都會有最原始本能的反應。唯一不同的是,他們要在 不斷犯錯又不斷改錯中,爭取最小代價的成功。

這都要在臨床中,看到無數人痛苦、流血、哭嚎、甚至死亡後,逼自己快點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我們,看到的總是他們一次次磕絆後,淬煉出來「若無其事」的模樣。

在這裏,不得不心疼這些總在保護我們、盡可能想各種辦法幫助我們的人。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懂得理解和尊重他們。

因為每顆想要治病救人的心,都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