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Object Relation)是精神分析的一個術語,也可以泛指20世紀中期在英國發展開來的幾個精神分析學派。
很明顯,這是由兩個詞組合而成的詞組。客體(Object)在這裏指區別於主體(Subject)的其他(事物、人等)。(註1)關系指的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系。
但是主體和客體是由什麽構成、又是如何發生關系的呢?這裏面就涉及到個體早期的心理發育過程,也就是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
那麽在這個領域前人都有哪些成果?
-
除了原始本能(吃喝、排泄、性等生的本能和破壞、傷害等死的本能)以外,人天生具有社會性,有尋求客體關註和關懷的需要。(註2)
- 受限於生理發育的過程,諸多心理能力的發展集中在了生命中的頭3年,其中又以出生第一年的變化最為明顯。
- 嬰兒區分主體和客體的能力並不完善,同樣需要時間逐步發展的還有對於恒常性(Constancy)的概念。而這兩個能力對於構建和把握客體關系至關重要。
- 故嬰兒對於自己、他人、世界的體驗和概念發展是一個從模糊、混亂、碎片化逐步走向清晰、穩定、完整的過程。
- 幫助嬰兒完成這些發展的除了生理上的發育,還需要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有些來自於自身(逐步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些經驗來自於和外部世界和互動。
- 憑借早期的發育和經驗的累積,嬰兒最終會發展出和這個世界(主要是照顧者)一套較為穩定的關系模式,而這種關系模式會進一步影響到嬰兒的人格發展。John Bowlby根據此發展出依戀理論(Attechment Theory),該理論隨後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之一。
- 對於關系的研究改變了精神分析的工作重點和幹預技術,從過去重視個人欲望、沖突的一人心理學轉向了關註關系模式形成和再現的二人心理學。
- 對於「客體」本質的研究產生了非常多的分支理論,比方說 部份客體 (例如嬰兒可能會將媽媽的手和乳房體驗為兩個不同的客體)和 完整客體 (獲得更貼近全貌的體驗), 內部客體 (內在的想象中的形象)和 外部客體 (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的概念。甚至更進一步的,有人提出了介乎於這些分類之間的灰色地帶—— 過渡性客體 (Transitional Object)的概念(常見的如小孩經常不離手的毛絨玩具或者被子毛毯)。這些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在兒童以及一些較為嚴重的成人個案(如人格障礙、重癥精神障礙患者)身上觀察到的現象,並為他們的治療提供了新工作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盡管精神分析內部喜歡將客體關系和經典精神分析(重視欲望和沖突)、自我心理學(重視一個人的自我功能)、自體心理學(關註一個人的自戀發展)等同樣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學派分支,「客體關系」一詞也經常被使用,但客體關系並未如同其他學派那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完整、一致的理論體系。相反,被稱為「客體關系學派」下的不同分支之間的分歧甚至非常大。
下面簡單介紹下幾個重要的分析師及其理論。(註3)
- Klein學派 20世紀前半葉,由於戰爭的關系,精神分析的中心從德國遷移到了英國。在S.Freud死後,英國的精神分析界陷入內部的戰爭中。兩位才華橫溢的女分析師:S.Freud的小女兒A.Freud和M.Klein從兒童精神分析領域入手,發展出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即後來的自我心理學和Klein學派。之所以成為Klein學派而非客體關系學派,是因為Klein的理論盡管對客體關系的影響深遠,但其核心依然是一人心理學——當Klein運用客體(Object)一詞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描述個體內部形成的幻想(Phantasy,有別於傳統精神分析的Fantasy),以及個體是怎樣從破碎不連續的經驗中逐步整合出一致而完整經驗的(也就是從部份客體到完整客體的轉化)。
- Fairbairn的客體關系理論 由於Fairbairn在完成受訓後回到了故鄉愛丁堡,所以他並沒有受到當時以倫敦為中心的兩派論戰所影響,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理論。Fairbairn的研究重點在於客體形象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病理過程(個體為何以及如何將壞客體內化)。
- 作為中間學派的Winnicott 也就是題主提到的那位分析師。Winnicott並沒有建立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他觀察的現象以及提出的很多概念卻對整個精神分析界影響深遠。例如對真實(而非幻想層面)父母養育和照顧的關註,過渡空間和過渡性客體、「假自體」(false self)、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等概念的提出。在他看來,不僅僅是個體的內部客體,個體身處的環境和外部客體關系同樣重要。
由於理論和精神分析史的繁雜性,故僅做簡單介紹。想要深入了解客體關系不妨翻閱像【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一類的學派理論整理書籍。
-------------------------------------------------
註1:值得註意的是,主體通常指人,但客體並不一定需要是。
註2:不僅僅是人,很多的動物都展現出對關系的需要,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恒河猴的依戀實驗。
註3:關於這幾位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知乎專欄。
(初稿於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