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跑算是比較高階的一種跑步訓練方式,它的強度很大,對身體要求也很高,完成一次間歇訓練往往會痛苦不堪。另外間歇訓練也幾乎是所有訓練中最五花八門的一種,每位教練對間歇都有不同的定義。
簡單說說間歇跑的定義、具體訓練方法和需要註意的事項——
什麽是間歇跑
跑步訓練常見的E/M/T/A/I/R等訓練,指的是 主要以心率為基準,來評估運動的強度 。
一般一次跑步訓練,最為基礎的兩個構成,也就是訓練時長和訓練強度。比如通常我們說的有氧慢跑30分鐘,意思就是以有氧心率的較低強度,進行30分鐘的勻速慢跑。
放在訓練課表裏,往往會寫成「E 30min」,即用E強度進行訓練。
而間歇跑一般出現在
I強度(Interval)
中。
對應的, 它的心率已經逼近最大心率的97%-100%、或者儲備心率的95%-100% (關於儲備心率的計算,可以檢視馬拉松比賽策略(上):初階跑者應該如何規劃比賽中的分段配速? ), 以及幾乎是以最大攝氧量(Vo2max)頂峰在奔跑 ——可見間歇跑的訓練強度是極高的,接近以你最大的能力在全力奔跑!
這樣的高強度下,顯然單次訓練時長不會太長。「間歇」的方式,就讓身體能在此強度的總訓練時間達到目的,並且身體也能在間歇形式中更好的得到訓練。
比如「間歇跑/I強度訓練2分鐘x6,間休90秒」,就是以間歇的強度跑2分鐘,休息(或慢跑/快走)90秒,而後進行下一組,一共六組的訓練。
間歇跑對身體的考驗相當大,所以不管是業余跑者還是精英職業選手,
間歇訓練都會很痛苦,需要咬牙才能堅持下來。
至於間歇的具體訓練時長,不同訓練目標也會有極大的差別。通常間歇以時間計量, 從靜止階段直到達到I強度,攝氧量往往需要近2分鐘才能達到最大值。
不過因為間歇最常在標準400米跑道上進行,因而也會以更容易測算的距離來衡量。單次間歇訓練的長度從200-1600米不等,組次往往在3-10組間。
對更長距離的跑者(如馬拉松),間歇訓練可以更為保守的3-5公裏比賽配速進行,這樣既能提升最大攝氧量,又不至於讓身體背負過高壓力。
間歇跑的訓練目的/可以起到的效果
間歇跑時的心率逼近最大心率值,也逼近最大攝氧量(Vo2max),此時身體的攝氧系統竭盡可能的工作,進行間歇訓練因而能夠刺激最大攝氧量,提升 攝氧容量 (oxygen uptake capacity)。
對身體來說,達到間歇速度/攝氧量最大值時,血液流速也極高,血壓會升高,體內的糖與脂肪會以最高速度代謝成ATP供給肌肉來高速運動,而乳酸則會大量的在肌肉和血液中積累——跑間歇的跑者,面目猙獰大口喘氣、每組跑完痛苦不堪,這都是常態。
了解了身體的這些原理,也就明白間歇跑的作用:
如何透過間歇跑提高十公裏的速度
五到十公裏的比賽,往往最大攝氧量會達到95%,聽上去應該大量用間歇跑來提升最大攝氧量速度——這是大錯特錯的觀點。
即便是精英五/十公裏選手,每周進行至多兩次間歇訓練即可。且間歇訓練的跑量應低於周跑量的8%,或者以10公裏為上限。
關於十公裏的訓練:十公裏跑步成績如何提升? (及五公裏的訓練:如何系統有效的訓練5km長跑? ),下面具體說說
在6周的訓練周期裏,可以如何安排間歇跑
——
2-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4組、3圈(1200米)間歇跑,組間3分鐘慢跑或快走(不要停在原地),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2-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5組x1000米間歇跑,組間慢跑400米,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2-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6組x800米間歇跑,組間慢跑400米,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2-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4組、3圈(1200米)間歇跑,組間3分鐘慢跑或快走(不要停在原地),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5組x1000米間歇跑,組間慢跑400米,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3公裏有氧慢跑後,進行6組、3分鐘間歇跑,組間慢跑2分鐘慢跑或快走(不要停在原地),完成後進行2-3公裏慢跑冷身;
每周的間歇應安排在固定時間(比如每周的某一天),
每次間歇訓練至少間隔3天
——同理,如果每周訓練有長距離或者其它偏強度的訓練,同類訓練間也需要間隔至少2-3天的時間。
這些訓練之余,有氧慢跑則是補充跑量、夯實基礎、以及提升基礎跑步能力的必選項。
間歇跑訓練的其它事項
高強度的間歇是職業選手常見訓練專案,但業余跑者是否應該進行間歇,這點向來存在爭議。我們建議,業余跑者應更謹慎的對待間歇,可以將它作為體驗和嘗試,未必一定是必選訓練項;
進行間歇訓練並不是只跑間歇,前後一般會有一定時間的有氧慢跑,或者搭配乳酸閾值強度的多組次跑等。這也讓間歇訓練通常是以和其它強度訓練組合方式進行。
畢竟這樣一個極高強度的訓練,前後的熱身冷身及準備都必不可少;
間歇的高強度意味著它有一定的危險性,對身體考驗也很大。建議訓練在封閉的標準跑道進行,最好與能力相近的同伴一起完成,這樣既保證了訓練的質,也能完成量;
非短距離比賽選手,每周安排一次間歇訓練即可。間歇訓練後身體也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
關於間歇組間的休息時間一直沒有定論。有觀點認為要盡小化休息時間,來保證攝氧量和代謝數值在整個訓練中都處於較高水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休息時候心率應降回至有氧心率,而後再開始下一組心率。
——比較可參考的,可以 將恢復時間安排為單次間歇跑的50~90% 。至於具體是50%還是90%,視自己身體的疲憊度來決定。
跑步訓練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