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精神類藥物會使人變胖?

2011-11-24知識

啊,這題,我盡量回答地通俗易懂~要搞清楚藥物的副作用, 首先要搞明白藥物是怎麽起作用的。

針對 精神病性癥狀(Psychosis) 的病理機制有幾個假說,其中一個假說就是多巴胺通路假說。

而目前的抗精神病藥物幾乎都是針對多巴胺(Dopamine)下功夫的。

這就要提到多巴胺的四條通路(指多巴胺在體內傳播的路徑):

一、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

這條通路主要有兩個作用。 ①產生欣快感(獎賞機制)。②對於當前情境作出快速評估,決策。

欣快感很好理解,多巴胺是一種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水平高的時候,人會很開心,很興奮,有很多吸毒、物質濫用的就是因為這個而上癮,因為這條通路會不斷讓人獲得精神上的|獎賞|。(所以會有那種物質濫用誘發的精神病性癥狀(Drug-induced psychosis))

但是,影響欣快感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快速決策系統。當多巴胺分泌過多時,我們的決策系統會變得異常活躍,簡單來說就是會變得過度敏感、過度反應。 這就是常見的精神病性癥狀-妄想、幻覺產生的基礎。

比如,本來簡單的和他人的目光接觸,演變為「他為什麽要盯著我看?他是不是想害我?「」剛才那個路人碰了我一下,他是不是借此在我飯菜裏下毒?」 由此產生的妄想、幻覺,也就是精神病性癥狀中常提到的陽性癥狀(Positive Symptoms)。

補充說明:陽性癥狀 -任何行為或思想上的變化,如幻覺或妄想

目前 抗精神病藥物的主要邏輯,就是阻滯多巴胺受體, 受體接受不到多巴胺了,那麽就相當於多巴胺的活躍度下降,給原本過於活躍的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降降溫]。

二、中腦皮質多巴胺通路:

這一條通路主要和大腦的前額葉相關。 前額葉在大腦結構中承擔著相對高級的功能,包括認知、思考、動力、社交。 和大腦的其他區域不同,前額葉顯得相對「高級」。與之相反,比如,腦幹主要是影響呼吸、影響心跳,這都是一個生物為了活著,發展出的相對基本、低階的功能,而高度發展的前額葉是[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一個很大原因,因此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精神病性癥狀中,這一條與前額葉相關的多巴胺通路,恰恰不那麽活躍, 體現出機能的衰弱。因此造成的表現是,認知功能受損,社交功能退化。也就是常說的,陰性癥狀(Negative Symptoms)。

補充說明:陰性癥狀:指人們似乎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孤立,對日常的社會交往不感興趣,而且經常表現得沒有感情和平淡

藥物的副作用(藥物的作用機制是讓多巴胺受體阻滯,接收不到多巴胺),可能會加重陰性癥狀。 不過這種副作用已經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新一代)中得以改善,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在降溫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的同時(即減輕陽性癥狀),增加中腦皮質多巴胺通路的活性(減輕陰性癥狀)。

三、黑質紋狀體多巴胺通路:

這條通路是錐體外系神經系統的一部份,控制著運動神經,如果有問題可能會產生帕金森病。 這條通路的過度活躍,可能會產生運動機能亢進(比如舞蹈癥、局部抽搐)。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這條通路本身沒有大問題。但是由於抗精神病藥物是專註於多巴胺的, 我們很難控制多巴胺在具體某個通路上的活動如何,所以當給藥時,影響到通路一,就會影響到通路二、三、四。也就產生了,抗精神病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①靜坐不能(Akathisia):表現為煩躁不安,不能靜坐或靜臥,反復走動或原地踏步走,可伴有不自主運動。

②急性肌張力不全:表現為眼、面、口、頸等局部性肌痙攣所致的怪異表現。

……

四:結節漏鬥多巴胺通路:

從下丘腦發出投射到垂體前葉,影響催乳素的分泌。

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一條通路本身沒有大問題。只是藥物的副作用對這條通路有所影響。多巴胺受體D2被阻滯後,會引起催乳素升高,引起泌乳現象(即使未懷孕),月經紊亂等。確實在病房裏,經常會看到,剛進來比較瘦弱的女孩子,吃藥吃了一個多月之後,體重明顯上升,這種現象比較常見。

總結:

本文介紹了一些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的副作用,包括:錐體外系癥狀(靜坐不能、急性肌張力不全等)、引發泌乳,月經紊亂等。其余的副作用通常還包括體重增加(其他答主回答的比較全,這裏不再贅述)、口幹、便秘等。

副作用這麽多,我該怎麽選擇?

總的來說,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幫你匹配合適的藥物,這通常需要一些「試驗」和耐心。 不是副作用越小就越好,雖然副作用小,但這藥可能對你也沒有用 而且不是所有的副作用對每個人來說都同等重要。 比如,一個肝功能代謝本來就不太好的人,可能不適合藥物A(藥物A對肝臟的影響更大,但療效更好),更適合藥物B;而另一個沒有代謝問題的人,可能就適合藥物A多一些(但是肝臟負擔重一些)。副作用只是我們選擇藥物時考慮的其中一個維度。

以上,就是關於抗精神病藥物如何起效,以及副作用的基本原理,祝好。

「英國KCL在讀心理學碩士,平常更新強迫、抑郁、焦慮、精神分裂癥、情緒管理等科普,可點贊、關註,謝謝~~」

之後會繼續更新相關科普。

其它回答:

參考文獻/連結:

Kapur, S., Mizrahi, R., & Li, M. (2005). From dopamine to salience to psychosis—linking biology, pharmacology and phenomenology of psychosis.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79 (1), 59-68.

Seeman, P., Schwarz, J., Chen, J. F., Szechtman, H., Perreault, M., McKnight, G. S., ... & Sumiyoshi, T. (2006). Psychosis pathways converge via D2high dopamine receptors. Synapse , 60 (4), 319-346.

https://www. rethink.org/advice-and- information/living-with-mental-illness/medications/antipsychotics/

http:// weixin.incongress.cn/zh jsknotes.do?method=getNotesByIdLMV2&openid=oOvhCszrzfhwqao3VoafNPPP5hW4&notesId=3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