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初稿:諸葛亮平定南中

2020-06-14知識

蜀漢的南中,涵蓋了今天的四川西南部、雲南、貴州,以及緬甸東北部等地,面積約50萬平方公裏,按【晉書地理誌】在太康元年(280年),原蜀漢轄區的在籍戶口約有31萬戶,而南中就有約14萬戶,占比達到45%。

劉備入主成都前的南中

南中自先秦以來為夷越之地,其風俗「編發左衽,隨畜遷徙」。

戰國後期(前3世紀),楚頃襄王遣莊蹻從洞庭湖順沅水,西進討伐夜郎,至且蘭乃上岸步戰,討平夜郎後繼續西進,行800多裏至滇池,周邊沃土數千裏,正逢秦國奪取楚國的巫郡、黔中,道路斷絕,莊蹻只能留在滇地稱王。

秦吞巴蜀後,修五尺道通南中,始有官吏。及漢朝建立,南中不賓,然巴蜀民間依然與南中通商路,巴蜀因莋馬、僰奴、旄牛之流入,而逐漸殷富。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漢將唐蒙率士兵千余、民夫萬余進軍南中,設犍為郡,之後司馬相如「持節開越巂,按道侯韓說開益州」,而唐蒙又開牂柯,至此犍為、越巂、牂柯益州,南中四郡設立。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歸附,又設永昌郡。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分犍為南部為犍為屬國,原犍為郡逐漸擺脫南中之屬,與蜀郡、廣漢並為三蜀,而犍為屬國替代為南中諸郡之一。

可南中自開辟以來,從漢武帝、昭帝、成帝,及至新莽都叛亂不斷,天鳳元年(14年),三邊蠻夷盡反,王莽前後動員涼州,以及巴蜀軍民30萬人,征戰3年,尚不能平定。光武中興,叛亂稍有平復,可惜建武十八年(42年),南中又爆發大規模叛亂......

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益州、永昌、越巂諸夷皆反,眾10余萬,益州刺史張喬以從事蜀郡楊竦討平叛亂後,太平了60年。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益州郡蠻夷再次叛亂,漢靈帝以巴郡人李颙為益州太守,李颙征募巴郡板楯討平叛亂。

189年董卓之亂後,劉焉、劉璋父子時期(188年-214年),根據高眹石室題名,在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後,有審長賓擔任益州太守的記載。而後建安十四年(209年)8月,益州太守高頤去世(益州太守高頤碑),從漢闕「梨庶踴泣而忉怛,追恩念義」來看,高頤任職益州太守時的官聲應該不錯。

劉璋曾經任命董和為益州太守,據說「與蠻夷從事,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而【華陽國誌】記載益州郡「俗奢豪,難撫禦,惟文齊、王阜、景毅、李颙及南郡董和為之防檢,後遂為善」,董和的官聲和可以和文齊、王阜、景毅、李颙並列。此外,廣漢綿竹人劉寵在靈、獻二帝時期,擔任了9年牂柯郡太守。

南中四郡所產的大致情況
  • 牂柯郡:夜郎者,牂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無蠶桑,故其郡最貧。
  • 益州郡:滇王者,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
  • 永昌郡:哀牢夷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
  • 越巂郡:邛都夷者,其土地平原,有稻田。
  • 在南中四郡中,數牂柯郡最貧窮;而益州郡不但有富饒的鹽池和田地,還盛產金銀;永昌郡也是土地相對肥沃,能夠養蠶產布;越巂郡則在群山環繞中,有著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寧河平原,產糧,可以說四有其三都是富饒或產糧之地。

    劉備時期的南中

    南中地域廣袤,還有豐富的戰略資源,諸葛亮早在【隆中對】裏,就強調「南撫夷越」。214年,劉備占據成都後,就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以南郡人鄧方為朱提太守,並為庲降都督,治朱提南昌縣。

  • (註)季漢輔臣贊:安遠強誌,允休允烈,輕財果壯,當難不惑,以少禦多,殊方保業。──贊鄧孔山
  • 庲降中的「庲」,即讀音來,連起來就是來降,應該是前來投降或前來降服的意思,這似乎寄托著蜀漢的某種期望,可惜事情往往不遂人願,雖然史料記載鄧方「輕財果毅,夷漢敬其威信」,可其治南昌縣僅在南中朱提郡的北部邊緣,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又說鄧方是「以少禦多,殊方保業」。

    「以少禦多,殊方保業」或特許以看出庲降都督鄧方能夠掌控的地盤不是很多,蜀漢對南中的控制還是非常有限的,所謂「夷漢敬其威信」,更多是在名義上順從。222年鄧方病死(或221年),南中建寧人(益州郡)李恢自薦為庲降都督後,也僅僅是把治所從南昌縣,往東南搬遷約60公裏,至牂柯郡平夷縣。

    劉備時期除了鄧方、李恢兩任庲降都督外,還有費詩、向朗曾經先後為牂柯太守;馬謖擔任過越巂太守。218年後,越巂夷王高定派遣軍隊圍困越巂郡北端的新道縣,卻是由郡北的犍為太守李嚴趕來越巂,擊退了這支夷軍。

    越巂郡的夷軍出現在朱提新道縣,而趕來的蜀軍卻是已為三蜀的犍為郡的軍隊,可見無論是越巂太守(無法確定太守是否是馬謖),還是庲降都督,都對此突發情況應對乏力,也可印證劉備時期對南中的控制是相當有限的。到劉備死前,南中四郡的情況是:

  • 牂牁太守:朱褒。
  • 益州太守:正昂。
  • 越巂太守:焦璜(郡將?)。
  • 永昌太守:暫無,功曹呂凱。
  • 223年4月癸巳,劉備去世,不久,南中開始了動亂,而幕後黑手之一竟然是孫權!

    南中叛亂

    219年末,孫權在襲擊關羽不久後,就利用起居住在荊州的劉璋,以為益州牧,屯住白帝城以東的秭歸,而交趾太守士燮則暗地裏誘導益州郡的大姓雍闿等人。

  • (註)三國誌士燮傳: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質......燮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遙東附,權益嘉之,遷衛將軍,封龍編侯,弟壹偏將軍,都鄉侯。
  • 222年8月,劉備慘敗夷陵,收兵巫縣。10月,劉備以丞相諸葛亮在成都郊天。12月,漢嘉太守黃元與諸葛亮關系不睦,聽聞劉備病重,就舉兵自立。223年3月,黃元往東北進軍,燒臨邛城,楊洪識破黃元名為燒城,實為沿江逃跑的目的,以將軍陳曶、鄭綽在南安青衣江的峽口,活捉黃元。

    218年的越巂郡高定叛亂和223年的漢嘉郡黃元叛亂
  • (註)三國誌楊洪傳: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是以元益無所憚......眾議以為元若不能圍成都,當由越巂據南中,洪曰:元質性兇暴......不過乘水東下,冀主上平安,面縛歸死;如其有異,奔吳求活耳。敕曶、綽但於南安峽口遮即便得矣。曶、綽承洪言,果生獲元。
  • 223年4月劉備去世,5月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開府,錄尚書事,兼領益州牧,就此掌控全國軍政大權。不久,先是越巂叟帥高定殺越巂郡將軍(太守)焦璜,舉郡叛亂稱王,而越巂南面的益州郡,當地豪強雍闿在受到東吳士燮誘導後,也蠢蠢欲動,並殺害了蜀漢任命的益州郡太守正昂,而牂牁郡太守朱褒,也開始恣睢放縱。

    諸葛亮面對這種嚴峻的局勢,考慮到國家尚未從夷陵慘敗中恢復過來,加之劉備剛去世,就不打算出兵,於是以蜀郡人張裔為益州太守,繞道前往益州郡;又以巴西人龔祿為越巂太守,住安上縣,遙領越巂郡;同時派遣益州從事常房拿著都護李嚴的書信,以南下巡視的名義,勸導雍闿、朱褒等人。

  • (註)三國誌步騭傳:益州大姓雍闿等殺蜀所署太守正昂,與燮相聞,求欲內附。騭因承制遣使宣恩撫納,由是加拜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延康元年(220年),權遣呂岱代騭......
  • 結果張裔趕到益州郡,就被雍闿活捉,然後送往孫權那裏,同時向東吳交州請求內附。不久,益州從事拿著李嚴書信來勸導,雍闿就以「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來作為回答。

  • (註)魏氏春秋曰: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誌,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闿。
  • 常房轉而來到牂牁郡,聽聞太守朱褒有作亂跡象,就拿住郡主簿進行拷打,朱褒大怒,攻殺了常房,諸葛亮為安撫朱褒,就誅殺常房諸子,並流放其四弟去越巂,可朱褒依然決定舉郡響應高定、雍闿的叛亂。至此,除永昌成蜀漢飛地外,其余牂牁、越巂、益州3郡全部叛亂。

    孫權的介入

    當雍闿請求內附東吳後,東吳交州刺史步騭就持節承制宣撫(步騭傳時間有誤),然後孫權迅速以劉璋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屯於交、益交界處,同時任命雍闿為永昌太守。

    南中叛軍勾結孫權
  • (註)三國誌呂凱傳: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與蜀隔絕,而郡太守改易,凱與府丞蜀郡王伉帥厲吏民,閉境拒闿。闿數移檄永昌,稱說雲雲。凱答檄曰:天降喪亂,奸雄乘釁......故略陳所懷,惟將軍察焉。"凱威恩內著,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節。
  • 此時的永昌郡在益州郡之西,道路斷絕,還沒有太守,唯有郡功曹呂凱和府丞蜀郡人王伉,兩人鼓勵麾下,關閉邊境來抗拒雍闿。雍闿得到孫權所任命的永昌太守,就數次寫檄文鼓動永昌郡,可惜呂凱在郡內威信很高,帶領郡中拒絕了雍闿檄文的鼓動。

  • (註)華陽國誌南中誌:益州夷復不從闿,闿使建寧孟獲說夷叟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鬥,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為然,皆從闿。斫木堅剛,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獲以欺夷。
  • 雍闿雖然叛亂,可益州蠻夷開始並沒有響應,雍闿就派遣「為夷、漢所服」的益州人孟獲前往說服夷人,孟獲欺騙夷人說蜀漢打算強要「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鬥,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夷人信以為真(怎麽好騙?),就聽從孟獲,來響應雍闿。

  • (註)吳書曰:權遣立信都尉馮熙聘於蜀,吊備喪也。
  • 諸葛亮知道南中叛亂的背後有東吳的存在,打算派遣人員出使東吳,可出人意料的是,孫權突然派遣立信都尉馮熙,來為劉備吊喪。

    平叛的準備

    孫權這時候派人吊喪,不得不讓蜀漢為之深慮,諸葛亮認為劉備病死,孫權「恐有異計,未知所如」,為此鄧芝求見諸葛亮,被相中,而作為使者出使東吳。

  • (註)吳歷: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土所出,以答其厚意焉。
  • 223年11月,鄧芝出使東吳,還帶來了「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但孫權沒有立刻會見鄧芝,鄧芝便主動求見孫權,以「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等說辭打動孫權,孫權就此斷絕與曹魏的關系,選擇和蜀漢結盟。

    蜀漢重新和東吳結盟,意味蜀漢東線的安全,以及斬斷南中叛亂的外援!

    同年,曹魏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都紛紛給諸葛亮寫信,要求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而諸葛亮作正議「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來反駁!

    與孫權重新結盟後,諸葛亮一度考慮過立刻南下平定叛亂,但長史王連以「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來勸說,諸葛亮因此擱置了南征計劃。

    224年春,諸葛亮乃「務農殖谷,閉關息民」,致力於整年休養生息,發展農業,恢復國力。當年夏,東吳孫權派遣使者-輔義中郎將張溫回報蜀漢,也同樣送出與蜀漢對等的禮物。有趣的是,張溫返回東吳後「稱美蜀政」,遭到孫權暗恨。

    225年春,經過1年時間的休養生息,蜀漢國力已有恢復,諸葛亮準備南下平定叛亂。

    諸葛亮的南征兵力

    225年3月,諸葛亮以向朗代替已經病死的王連為長史,留在後方統事,參軍馬謖也留在後方,而以另一參軍楊儀隨軍,遂開始南征。諸葛亮剛出征時,馬謖相送數十裏,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采納了他的建議。

    至於諸葛亮南征有多少兵力,已有論文根據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以武威將軍劉尚渡過瀘水平叛,出兵13000人,來對比推測諸葛亮的南征兵力,而【中國戰爭史】則估計諸葛亮南征兵力為2-3萬。

    根據【晉書地理誌】,蜀漢在章武元年(221年)在籍為「戶二十萬九十萬」,又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原蜀漢轄區的在籍戶口約有31萬戶,而南中有約14萬戶,超過40%,因此諸葛亮南征前蜀漢掌控的在籍人口數約50萬左右。

    這樣的話,按照軍民1比10的比例,人口50萬,那蜀漢軍隊大致在5-6萬,假定漢中都督區有2萬人,永安都督區有1萬人,去掉留守成都的,估計留給諸葛亮南征兵力大致在2萬左右,這對只剩下巴蜀和漢中的蜀漢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動員數碼了。

    三路南下

    諸葛亮率數萬人分三路討伐南中叛軍,從三路軍隊出發的方向來反推,估計三路蜀軍出發前是集結在犍為郡的僰道縣。

    1. 丞相諸葛亮:討伐越巂郡。
    2. 牂牁太守馬忠:討伐牂牁郡。
    3. 庲降都督李恢:討伐益州郡。

    諸葛亮討伐的目標是越巂郡的夷王高定,而高定在漢嘉郡南端的旄牛,以及越巂的定笮、卑水,這三縣築壘防守。

    諸葛亮從僰道縣出發「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即是從僰道縣-安上縣走瀘江水進入越巂郡,先前遙領越巂太守而住安水的龔祿也隨軍,然後諸葛亮從瀘江水轉卑水後登岸,應該是攻克了高定的卑水壘,之後「軍卑水」,等待高定軍眾集結,再一並討伐。

  • (註)諸葛亮集: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余人,求欲死戰。
  • 雍闿率孟獲等從益州郡來到越巂郡,與高定會合,沒想到兩人內訌了,高定部曲殺死雍闿等人,剩余的士庶擁戴孟獲為主。諸葛亮對叛軍發動了進攻,擊敗高定,俘獲了高定妻子,但高定沒有選擇投降,而是結盟其他部落,糾集了2000多人,繼續負隅頑抗,最終諸葛亮率蜀軍斬殺高定,孟獲從越巂退往益州郡。

    蜀軍分三路 其中諸葛亮斬殺高定

    諸葛亮雖然斬殺高定,平定越巂,但隨軍的越巂太守龔祿在戰事中,不幸被斯都耆帥李求承(【華陽國誌】寫作李承之)殺死,時年31歲。與此同時,馬忠一路的東向進攻很順利,擊敗了朱褒,平定牂牁郡。而李恢一路南向進攻益州郡,從犍為的僰道出發時,犍為郡太守王士被諸葛亮任命為益州郡太守,沒想到王士南行前,也被蠻夷殺害。

    王士能夠在犍為郡就遭遇蠻夷所害,說明蠻夷已經滲透到犍為郡,而庲降都督鄧方曾經所治的南昌縣,就在原東漢犍為郡的轄區內。王士遇害,李恢就獨自率軍,所謂「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險,難行」,李恢應該是走羊官水南下。

    蜀軍沿途應該會經過原朱提郡轄區記憶體縣,當初「存縣雍闿反,結壘於縣山」,雍闿曾經在這裏結壘,這裏或許是蜀軍的必經之路。李恢攻克後,轉走存水,繼續南下,抵達益州郡的味縣,然後深入到昆澤縣,這裏距離李恢的老家俞元縣,不到50公裏。

  • (註)華陽國誌南中誌: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
  • 可惜李恢沒有看到老鄉的歡迎,而是突然被叛軍「大相糾合」而「敗於南中」,然後就被圍困在昆澤(李恢傳記載昆明,方北辰考據為昆澤之誤寫),直到諸葛亮渡瀘。

    諸葛亮渡瀘

    越巂的夷王高定被斬殺,而雍闿因內訌而死,孟獲繼承雍闿的位置後,退往益州郡。

  • (註)李賢註:瀘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僥外,經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巂州南。特有瘴氣,三月四月經之必死。五月以後,行者得無害。故諸葛亮表雲「五月度瀘」,言其艱苦也。
  • 225年5月,諸葛亮率蜀軍來到越巂、益州的郡界-瀘水(金沙江)北岸,準備渡江。根據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兩位教授苻麗平、李欣航,在親身現場的考據,有華彈渡(寧南縣華彈鎮)和魚鲊渡(會理縣魚鲊渡鄉),適合大部隊渡江。

    諸葛亮率軍渡江後,兵臨益州郡,而被困昆澤的李恢則欺騙南人「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裏,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李恢乘圍軍懈怠之時,擊破了叛軍。

    瀘水上的魚鲊渡口和華彈渡口

    李恢這「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往南到盤水(槃江),李恢揚威的範圍也就是在益州郡的東段,和牂牁郡的西段。從【水經註】的記載來看,牂牁郡的朱褒逃往盤江,李恢追至盤江,而朱褒的人生可能就終結在盤江北岸。

  • (註)水經註:左思【蜀都賦】曰:漏江洑流潰其阿,汨若湯谷之楊濤,沛若蒙氾之湧波。諸葛亮之平南中也,戰於是水之南......朱裒之反,李恢追至盤江者也......邛竹緣嶺;又曰:面有桄榔。盤水北入葉榆水,諸葛亮入南戰於盤東是也。
  • 諸葛亮在益州追擊孟獲,從而有了七擒孟獲的事件,這在【華陽國誌】和【漢晉春秋】中都有記載,而包括明代【蜀中廣記】等大量著作也紛紛記載的七擒孟獲的地點,至於諸葛亮是否七擒,怎麽七擒,七擒是否附會等等,都不重要,只要知道孟獲被諸葛亮活捉就行了。

    【水經註】記載諸葛亮「戰於是水之南」和「戰於盤東」,至少北魏時期就存在有諸葛亮在葉榆水之南(葉榆水註入今天的洱海,即古葉榆澤)和盤水以東作戰的經歷,而這些地方基本上在永昌郡、益州郡、牂牁郡。

    李恢兵敗被困 諸葛亮渡瀘後反殺 蜀軍還和哀牢作戰
  • (註)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南蠻上: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秀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討定之。
  • 諸葛亮活捉孟獲後,來到滇池,宣告南中的大規模叛亂被基本平定。隨後諸葛亮又以軍隊從益州郡出發,向西南進入永昌郡,平定郡南的哀牢夷,即唐代南詔的前身。

    蜀漢平定南中後

    如馬謖所言,平定南中是「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軍事上平定只是第一步,而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當戰爭結束後,又要回歸到政治。

    諸葛亮重新劃定南中的行政區劃,原本是越巂、朱提(犍為屬國)、牂柯、建寧(益州)、永昌5郡,劃出越巂南部、永昌東部、建寧西部為雲南郡,又將牂牁、建寧在盤水以南的部份組成興古郡,重新劃定後為越巂、朱提、牂牁、雲南、建寧、永昌、興古7郡。

    諸葛亮首要解決的是南人在蜀漢的政治地位問題,這南人並非蠻夷,而是南中士人,漢桓帝時期,牂牁郡人師從汝南許慎、應奉,學成後「還鄉裏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之後像朱提郡更是「其民好學」,西晉時為「寧州冠冕」。

    這些士人多出自南中大姓,比如牂牁郡有大姓龍、傅、尹、董氏、王氏等;建寧有四姓,以及霍、爨二姓,叛亂的雍闿、孟獲等就出自四姓中的雍、孟二氏;朱提則有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而永昌郡則有大姓陳、趙、謝、楊氏,功曹呂凱更是作為「呂氏世官領郡,於今三世矣」。

    諸葛亮繼續以建寧人李恢為庲降都督,並兼領建寧太守,打破東漢舊有三互法,地方長官的籍貫回避制度。又把永昌人呂凱從功曹提升為雲南太守(從永昌分出),李恢、呂凱都為南人,即是南人治理南人。

    諸葛亮還把南中的士人帶往中央為官,如建寧人孟獲為禦史中丞,建寧人爨習為領軍,朱提人孟琰為輔漢將軍,孟琰其後可能隨諸葛亮五伐。如孟獲所言「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從此之後到蜀漢滅亡的近40年,的確沒有南中士人叛亂的記載。

    蜀漢在南中的大姓僱用夷人部曲制

    諸葛亮特地將南中青羌精銳萬余戶(其實大多數就在蜀郡屬國)遷往蜀郡,為五部,號飛軍。然後再把其余羸弱的夷人,配給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作為部曲。

  • (註)華陽國誌南中誌: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剛很,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
  • 夷人要是不服從,就讓大姓靠金錢來解決,類似於僱用,其中大戶可以世襲官位,除了上面這些大姓外,建寧還有「霍家部曲」,朱提也是「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亦有部曲」,可見諸葛亮開創的方式得到擴散,乃至「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形成獨特的南中大姓配給夷人部曲制。

    顯然,諸葛亮采用的方式就是以漢制夷,允許南中大姓有一定兵權,以金錢僱用夷人為部曲的方式,來有效控制夷人。除此之外,諸葛亮還運用獨特的方式來獲取夷人之心,就是闖入夷人的宗教文化信仰的世界。

    諸葛亮善畫,當時「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歧、劉褒、蔡邕、張衡、曹旄、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諸葛亮為包括哀牢夷在內的夷人作圖譜,乃「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賫金寶詣之之象」,涵蓋了宗教、文化、風土、物產等等,夷人得到後就拿來供奉,後來「刺史、校尉至,賫以呈詣,動亦如之。」

    可以說,諸葛亮以南人都督南人,對南中大姓給予權利,允許僱用夷人部曲來以漢制夷,為夷人作圖譜,引導他們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後來依然有夷人反叛蜀漢,後世夷人,乃至今日始終有崇拜諸葛亮的現象。

    蜀漢在南中收稅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蜀漢基本上實作了對南中的有效控制,庲降都督的治所也從牂牁郡的平夷縣,搬到了建寧郡的味縣,差不多是南中的中央一帶。除此之外,稅收也是蜀漢政府比較有效控制南中的另一證明。

    蜀漢庲降都督治所的變遷

    需要明確的是,諸葛亮平在南中采取的措施始終是為蜀漢政府服務的,平定南中後「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讓蜀漢政府的財政大撈了一筆,之後蜀漢政府也長期在南中收稅,如同譙周一語道破的天機「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這稅收還能引起「愁怨」。

    因此哪怕南中在諸葛亮在世時,也並非【襄陽記】所言「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大規模叛亂雖然沒有,但零星叛亂還是多次發生的。諸葛亮返回成都後,南夷復叛,被庲降都督李恢討平。李恢去世後,233年南中有夷帥劉胄叛亂,被馬忠討平。霍弋擔任永昌太守時,屢次平定當地夷獠的叛亂。

    當然,蜀抽稅南中是講究技巧的。比如李恢平定叛亂後,遷徙「豪帥於成都」,然後「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來當做軍資,從而「費用不乏」。讓夷人豪帥與其部族隔離,以政府來替代豪帥,親自來收稅,來減少了中間損耗和環節,這財富密碼就是:

  • 豪帥剝削部落百姓→豪帥叛亂被平定→蜀漢把豪帥隔離並親自收稅→形成新的豪帥
  • 不過這裏需要說明一下【張嶷傳】有這麽一句話「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餘裏,其郡徒有名而已」,焦璜死在223年,而龔祿死在隨諸葛亮南征的225年,都死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前,所以【張嶷傳】怎麽記載是有問題的。

    後續

    總而言之,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庲降都督的治所從牂牁郡的平夷縣,往西南搬遷600多裏,至建寧郡的味縣,基本上實作了對南中大部份的有效控制,後來雖也幾次有夷人叛亂,但抽上來的大量稅收,足以證明蜀漢政府對南中的控制程度。

    諸葛亮本質是封建政權的統治者,他不是夷人的解放者,只是夷人的安撫者,是作為漢族先進文明的代表人對落後的夷人文明的安撫和引導,當然,諸葛亮以其卓越才華為南中夷人作圖譜,受到夷人的崇拜,其影響力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