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典型的沒銜接到點兒上的案例。
這個案例的描述,幾乎是所有該養的習慣都沒養(聽講習慣等),不該做的事兒做了個遍(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
「幼小銜接」,是談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適應新生活 。
而不是「幼稚園小學化」,更不是「幼稚園中學化」。
希望有更多家長可以明確一個認知:
你在中學成功的學習方法,往往並不適合幼兒。
幼小銜接請牢記一件事:
絕對不要做任何 讓孩子覺得學習很可怕 的事!!!
包括但不限於:
幼小銜接的核心目標,是讓孩子能夠順利銜接小學生活。
這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的變化之外,對學習的熱愛、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
雖然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多數孩子或早或晚地感受到學習作為「責任」的一面,產生或多或少的逃避學習的情緒。
但是哪怕僅僅為了家庭和睦,我們也強烈希望各位家長,在孩子們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盡量給到孩子正面的體驗,把孩子「愛學習」的情緒保留盡可能長的時間。
一,幼小銜接,關註哪些內容
核心關鍵字: 自主
孩子每次邁入新的人生階段,都意味著他的自主能力需要上一個新的台階。
有句話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父母逐漸放手,放孩子遠離自己的過程。
比起成績是不是好、能賺到多少錢……這樣表面上的指標,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夠從始至終地關註,孩子究竟可以 自主 到什麽程度。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逐漸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他會保持和家的溫情,知道這裏永遠有可以休息的港灣。但同時也擁有拼搏的勇氣和能力,去自己的世界裏創出一片天地。
任何育兒階段,首先都請牢牢記住這個最終的目標。
不要被眼前的指標焦慮沖昏頭腦。
1、生活方面的轉變:
這個是幼小銜接最重要的部份,但反而被很多家長嚴重地忽視了。
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老師無論如何不會像幼稚園的老師那樣細致入微。
所以孩子們需要適應,自己的很多小需求,不會被老師主動發現和滿足。
比如說:
畢竟是已經上小學的小朋友了,需要會簡單的照顧自己
2、學習方面的自理能力:
從一年級開始,孩子正式開始了「學習」。在這個階段讓孩子盡量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學習自理,會很好地加強「學習是你的事情」的感覺。
例如:
3、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
進入學校之後,一定要盯緊的兩項事情:
孩子上課吸收效率高,未來學習就是事半功倍。
操作上,花果山的申爸總結過「三句話」,建議家長們在孩子上學的第一個月,每天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重復。我認為這個方法非常實用,分享給大家:
①上課坐好
②知道的舉手
③看著老師的眼睛。
當然,第一次跟孩子溝通這三句話的時候,需要給一些解釋和示範。這之後每天早上重復和提醒的時候,用簡短的語句就行。
如果孩子不反感,放學回來時也可以跟孩子確認這三條,並且表揚他(別管他實際上做到多少,反正孩子肯定不會說自己壞話,順勢表揚就行)
沒有人剛學走路就能穩穩當當,沒有人剛學吃飯就能一粒不漏。同樣的,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是不是滿分一點也不重要。
期末成績,那也是經歷了三到四個月學習之後的事兒,不是開學第一個月、第一周的事兒。
所以我會表揚孩子:
哇,你會在讀題的時候把關鍵詞圈出來欸!(肯定是老師要求的,但是我表揚他「你會做」,而不管他漏掉沒做的那幾個)
哇,我看到這裏你有橡皮擦掉的痕跡,是不是你自己還沒交就檢查出錯誤了?你會檢查呢,好厲害!
(上次因為書寫拼音占格的問題被判錯)哇,你這個拼音q的占格寫對了欸!看來你記住上次犯的錯誤了,有點厲害哦。
總之,這些學習基本習慣的養成,是一年級第一個月最重要的工作。要比第一個月學什麽知識重要得多。
知識很多時候只是載體,最重要的是透過學習知識的過程,讓孩子掌握「怎樣學習」的能力。
4、面對「比較」的心態:
這和剛才說的「有錯必改」是一脈相承的。
很多家長希望做大量學科的提前學內容,初衷是「希望入學時能在學業上得到正面反饋」「讓孩子對學校有正面的情緒」。
這個出發點本身並沒有錯。
只是依靠「提前學知識」,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一方面,知識學到什麽程度才算「夠多」呢?總有可能遇到更加天賦異稟的孩子。 另一方面,要求孩子提前學會超出年齡能力的內容,很可能只是把學習的不愉快,從小學一開始轉移到了學前而已。甚至本來孩子要面對的是來自同學和老師的壓力,而提前學,反而意味著孩子要面對來自最親密的父母的壓力,這個對孩子的傷害是更大的。
真正需要幫助孩子做好準備的,是「面對比較的心態」。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勝不驕、敗不餒。 良好的面對比較的心態,本身就要包含勝、敗兩個場景。
孩子們這個年紀,強於感知,但弱於解釋。 所以家長需要做的,是 始終站在孩子的同一邊,和孩子一起去面對成敗,向孩子示範怎樣面對挫折 。 當孩子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緒,家長適時地示範一些正面的解讀,會幫助孩子剛好地掌握樂觀看待世界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家小朋友前兩天遇到一個對他有點困難的問題,情緒有點小失控,會喊「這也太難了!怎麽要我做這麽難的呀!」。 我和爸爸就會說,「哇,這麽難的題目你也會做呀,那你可真厲害!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麽回事吧!」
這個事情並不需要非得用學科知識來練習。
比如說,一起去公園玩的時候,和其他認識或偶遇的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 比如說,體育類或者樂器類的其他課程中遇到的困難。
這些都可以作為示範的良好場景。
家長可以去示範 真心實意地稱贊做得更好的小朋友:XX會做這個欸!好厲害!(千萬別回頭問自家娃「你會不會」之類的……)
家長可以去示範 孩子雖然最後一名,但是完成了,媽媽就很高興:「哇你剛才跑得好快!像風一樣!」
家長可以去示範 遇到困難,我們可以抱怨,可以生氣,但是抱怨生氣之後,還是要冷靜下來找找看問題在哪裏,想想看怎麽解決。
……
總之, 我們希望孩子在面對學業困難的時候,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面對、去相信自己可以克服 。
而不是僅僅提供給孩子虛假的「沒有學業困難」。
5、對「學習」的期待
這個放在稍後來說,是因為有大量的家長,在幼稚園入學的時候,是做過一遍類似的工作的。
所以我相信大家對這個方面,應該略有所知。
這個年紀的孩子,還處在對父母師長信任度很高的階段,又沒有幼稚園入學那麽強的分離焦慮。
所以只要家長展示出足夠的期待,孩子在這方面真的很容易順暢過渡。
基本方向是:
比如:你能自己找到教室欸!好厲害!
原來你們是這麽吃飯的啊,跟幼稚園不一樣欸!
6、學前容易讓孩子輕松掌握,又留有余地的「學科內容」:
話說回來,再怎麽跟家長朋友們說,「孩子落後不要緊,只要能正確對待落後就好了」,但是小孩子一旦成績有點波動,往往是家長比孩子更恐慌,更焦慮。
所以我給一點實操上有利於緩解家長焦慮的做法:
咱們「 挑著學 」:
學一部份,保證孩子在學期開始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領先,得到正面激勵;
不都學完,保證孩子上學的時候有事情做,知道自己需要繼續努力,而不是在學校浪費時間。
那麽, 什麽樣的技能適合提前學,什麽樣的內容不適合呢?
簡單來說:
幼稚園階段本來就應該掌握的那些技能,適合提前學。
我在這個回答裏也提過類似的事:
兒童線上思維課程最近很火,是否有必要給孩子報名學習呢?兒童的思維訓練和數學之間有什麽關系?
幼稚園階段即使按照規範要求,也並不是啥都不學。
孩子的數學、認字、書寫等方面,都不應該是一片空白的來到小學的。
很多家長說的「沒有提前學,到小學跟不上」,實際上並不是沒有「提前學」,而恰恰是沒有完成幼稚園階段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
我舉點例子:
這就是在給「寫字」做準備,我家孩子一年級寫數碼寫得不標準被老師批評,根源上就是我們在幼稚園時期,這裏疏忽了。
4-5歲,反復看自己喜歡的圖書;對生活中常見的標識、符號感興趣、知道它們表示一定的意義
5-6歲,專註地閱讀圖書;對圖書和生活情景中的文字元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這就是為了「識字」做準備。
或者說,我很難想象,能夠達到上述要求的孩子,居然一個字都不認識。
我們通常推薦的無痛學認字的方法,和這裏摘錄的【學習與發展指南】 [1] 中提到的就是一脈相承。我們日常說:「看見什麽念什麽,多念念自然就會了」,【指南】說:
向幼兒介紹醫院、公用電話等生活中的常見標識,讓他知道標識可以代表具體事物。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幼兒體會文字的用途。如買來新玩具時,把說明書上的文字念給幼兒聽,了解玩具的玩法。
你看,幼稚園階段的孩子,本來就不是「絕對不能認字」。
相應的教育建議也有:
把幼兒講過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念給他聽,使幼兒知道說的話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中體會文字的用途。
舉了這麽多例子,是希望各位家長不要抗拒「在學前讓孩子有一定的語文數學基礎」。
這些本來就是幼稚園期間應該掌握的內容。
那麽怎麽判斷是不是「學過頭了」呢?
大家可以粗略地這樣判斷:
熟練度訓練的要求,都在上學後
上學後才會關註:正確率、細節完善度
具體到語數英三大學科上,個人推薦:
無痛認字可以早做: 我不止一次說過,如果孩子可以認車標,那他就完全具備認字能力。請把常見的文字念給他聽。不要著急考他,多念就行。念很多很多遍,孩子會有一天給你驚喜,念給你聽的。比如我娃最早認識的字就是「入口、出口、小心地滑」……實操下來,上學時可以自主閱讀的孩子非常多。
簡單書寫可以「畫字」 :不要搞得很嚴肅。像畫圓圈畫三角一樣,帶孩子簡單畫一畫「山」「一、二、三」「人」,這是完全可以的。不必著急要求間架結構,孩子能畫,願意畫,對漢字元號感興趣,這就很好了。
拼音隨緣 :這個爭議比較大,大家自己看情況吧。不管提前有什麽基礎的孩子,最後都有很順暢的例子。
0-9的數碼認識: 能把實物數量,和數碼發音,以及0-9的數碼符號對上。1-9的認識靠撲克牌……0是之後單獨處理的。
10以內的實物加減: 不是算式計算,而是含義。比如「我有1個曲奇,你有1個曲奇,我們一共有幾個曲奇?」帶有實物的,能點數出來的。
兩位數的數數 :這個我沒有查到建議數到多少,實操上來講,能數到一百不算難。如果孩子起步晚,個人建議至少數到20、30之類的,感受一下中文數碼的十進制。
空間和圖形的認知: 常見圖形的名字、立體圖形的一些搭建。積木等玩具多玩兒點、展開圖等折紙多玩點兒,幼兒時期見多了,腦內才有可能形成空間想象。
不敢多說……總之和語文類似,重讀重聽說,拼寫往後放。
只要孩子不反感,怎麽都好辦。
二、幼小銜接,家長請克制
特意單起一個大標題,實在是有點忍不住,想要瘋狂吐槽新聞裏的做法……
類似題目描述裏這樣的,給幼小銜接段兒的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對孩子的未來學習生涯很可能是淪陷性的打擊!
我多嚇唬大家一下:前些天群裏甚至有家長分享,說有閨蜜認識的朋友,家裏孩子二年級,跳樓了,留了滿滿兩頁的遺書。二年級!
類似這樣的,被逼到抑郁的孩子,這些年越來越多見。
雖然也有新聞報道更發達的緣故。
但是「過度雞娃」,真的對孩子傷害太大了,求求家長們停停手吧。
孩子成績重要,但是你真的想要一個 成績好可是恨父母 的孩子嗎?
問題所述的案例,幾乎是處處踩雷:
這時候父母做了什麽呢?【有些難受,但還是帶著小皮頭也不回的走了】
天!孩子對於學習完全沒有期待、對於學習環境有巨大的抗拒,這時候家長什麽也沒做嗎?只是自我感動了一下就完了嗎?
天!所以幼小銜接班的時候,家長除了「知識」,就沒有關註孩子的上課狀態嗎?孩子到了學校上課說話,還能帶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可完全不象是入學後這麽短時間能做到的程度。
剛入學的自控力不好的孩子,自己走神很常見,一激動就搶話也很常見。但是對教師權威無視到能拉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極大的可能是在幼小銜接班的時候就養成的不良聽講習慣!
天!家長這就硬頂?不管孩子說了啥,不管孩子實際什麽情況,絕不理解,一定要讓孩子按我的想法來?
且不說一年級基礎能力如此好的孩子,到底有什麽必要「每天晚上復習和預習」。
孩子表達的理由如此清晰,家長打算怎麽解決孩子的這個疑問?從動作來看,仿佛是「你會了也得做」?這對孩子的學習動機,簡直是淪陷性打擊。
當然,並不是孩子這麽說,咱們就一定「不用再學了」。但是做家長的,這時候得幫著孩子看一看,是不是「看上去差不多,我好像會」的事情,真的每個細節都做到位了?你覺得你會寫數碼3,那老師要求是什麽樣,是要這裏這裏寫成圓圓的才行。你覺得你都會這些字詞,那我考考你,你能不能默寫課文?漢字書寫是不是在格子中間大小合適?
甚至,如果就是前頭學太多怎麽都考不出問題來,那你覺得你都會了,那你能不能有辦法幫幫老師,讓跟你一起玩的小夥伴也都會?
或者就簡單直接一點:上小學要學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安安靜靜不說話地能一直坐著,像玩木頭人遊戲一樣,你能每天挑戰一下看看你這次堅持了多長時間嗎?
孩子覺得他「沒有要學的了」,家長就要指出他「有什麽事情需要學」,可能是學科的,也可能就是規矩方面的,或者是人際交往的。都可以。
不解決孩子的學習動機,一味強迫孩子去做媽媽要求的動作,孩子只會越來越糟。
很多家長聽說了「要給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就迫不及待地把中學時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拿來強迫孩子執行,包括相信「21天養成一個習慣」。
但是學習不是下意識的操作,不是說刷牙,或者說「回家放下書包就先開始寫作業」這種不動腦子的活動。
「復習和預習」這類細節上不一樣,效率上差很多的動作,只談「養成要做這件事的習慣」,幾乎就是糊弄事兒。甚至 如果養成了「不動腦子,堆練習量」的虛假努力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反而是嚴重的阻礙。
孩子的問題非常切中要害:「都會了,為什麽還要做?」
復習:以為學會過的東西,過一陣子又忘了,所以必須復習;或者高級一些的,曾經學過的東西,用新眼光來看,有不同的感受。
預習:孩子感受到上課的時候跟不上,答不對,有點困擾。那這時候就需要透過預習,確認前面學過的事情足夠熟練,或者要學的新知識自己先有點基本理解。
尤其是,學業順暢的時候,通常不建議孩子做自主預習。畢竟在老師安排之外的自主預習,本身就是對老師創設的認知節奏的一種破壞。
和這個相關的,「刷題」也是家長朋友們非常喜歡用中學經驗生搬硬套給孩子的一種常見方法。
中高考很多時候需要「刷題」,因為題目變形很多,需要透過這個方法,來確認自己掌握的技能,足夠解決各類變形問題;或者說,在不斷分析各種不同的變形問題的過程中,來反復鍛煉「分析」「發現」這類能力。
但是小低年級的題目,本身沒有這麽多變化。孩子的能力特征,也會更偏向於擅長記憶。反復在小低階段進行的「刷題」,非常容易讓孩子變成「記住」做法的結果,對思考能力反而有巨大的損傷。
熟練度訓練,只能用在確實需要熟練度的非常少的事情上,絕不能濫用。
可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孩子剛上一年級,有必要大量刷題嗎?
父母早點醒悟,趁早更換教育方式的話,孩子未來可期。
最後再強調一遍:
絕對不要在學前,就讓孩子覺得「學習很可怕」!
參考
- ^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https://cmsadmin.xbdedu.cn/3c041157447297ab18dcb475c1a71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