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人的孤獨,其本質源於哪兒?

2015-02-12知識

柏拉圖在【會飲篇】裏有一個小故事,劇作家阿裏斯托芬為宴會上的人們講了一則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們都是「雙體人」,有兩個腦袋、四條胳膊、四條腿,由於人類的傲慢自大,眾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兩半,於是人類不得不終其一生苦苦尋找另一半,但是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難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獨的「半人」仍然苦苦尋找著。

阿裏斯托芬說這就是愛的起源,「半人」這種不完整的狀態更隱喻著個體永遠是未完成的、殘缺的,它訴說著人類精神的孤獨,和人類試圖從孤獨中走出來的焦慮。

在很多哲學家看來,孤獨,乃是人存在的本質。孤獨不是一種心理狀態,而是全人類要面對的客觀事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第一種認識孤獨的哲學觀點:「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現代人文主義生存哲學,如叔本華和尼采認為,每個人一生下就註定受到生存意誌的擺布,對意誌的領悟不能訴諸理性,只能求助於神秘的自我體驗,生存意誌讓人類欲壑難填,得不到的和暫時得到的都只是痛苦,人生是悲劇、夢幻和泡影,徒勞的行動最後只是一場幻滅。

存在主義先驅克爾愷郭爾說,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生來獨一無二,不可替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在體驗著人生的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不確定性和有限、脆弱,並從「死亡」中體會到人的終極性的悲劇下場。

薩特也很悲觀,他認為人生而自由,人就是自由,每個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其他的立法者。 上帝既然已死,一切事情都可能發生,再也沒有別的東西為個體生命提供尺度和參照,因此,每個人都處於孤獨之中,一切都需憑自己決斷。 人類無法跟最高的真實對話,也不能再在上帝或者誰那裏找到庇身之所。

空無的萬神殿並未讓人類有成為主宰的勝利之感,反而讓他覺得生命無所依托,孤立奮戰又終歸虛無。這是個體生命的悲歌,孤獨是人類的原罪,每個人都被生命之流裹挾,順從生命的擺布而孤獨無援。

第二種觀點,自我的孤獨來自於和他人的關系。

首先,自我的本質是什麽?在不同的情境裏,「自我」都是不同的,我們會在求職時把自己描述成「認真負責、出類拔萃」,甚至「精通office軟件操作」人,在社交網絡上給自己貼的標簽則是「貓控」、「二次元少女」「吃貨」、「風一樣的女子」。這意味著,我們看待自己與所處的情境是如此的相關,我們無法抗拒這樣一種感覺:在這些因不同場合而對自我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後,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而改變的「真正的自我」。

離開了特定社會的語境,說一個人「風趣幽默」、「紳士風度」「有教養」是什麽意思?如果沒有置身於那些對「美麗迷人」、「學識淵博」「三觀正確」等品性與你有相似觀念的人當中,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於是,我們認識自我的思維語境,早就預設了他人的存在。海德格爾說,從本質上講我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正是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學會了怎麽樣成為一個個體。卡爾·馬克思更直截了當的說,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只有在一個(特定類別的)社會中才能獲得自己的身份。

澄清了自我,也就不可避免的導向下一個問題:每個人都處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與他人共處,為何我們還是孤獨?

自我被哲學家們認為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東西,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把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從本質上定義為沖突。因為, 我們每個人都力圖按照某個形象創造自我,這樣,他人就外在於這種創造,他們是我們創造自我的工具,或者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創造自我的討厭的障礙。他人提出種種要求,設定期望,來限制我們的能力,規制我們的行為,於是也就幹涉了我們創造自我的自由。我們藉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識到個體孤獨無依,體會到個體生命與他人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孤獨的源泉。

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很多的哲學家,都認為溝通當然的可以消解孤獨感,這種說法在維特根斯坦和莊子那裏則受到限制。 維特根斯坦拒絕承認語言可以描述所有的東西,事實問題可以言說,然而「什麽愛情?」「人生的意義是什麽?」,卻都是「神秘之域」,是「不可說」的。 莊子說「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禪宗佛教說「不可思議」,都是拒絕語言可以承載一切的先見之誤,也就是說, 語言不能完全的表述所想。所以,他們甚至拒絕承認溝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涉及思想、觀念時。 溝通的效用還依賴溝通雙方對語言精確的共同理解,但既然語言是受到限制的,更何況我們組織語言的能力有限,溝通的絕對效用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種觀點,現代人的孤獨體驗。「我迷失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找不到自己」。

這是一種將社會形態與個體經歷結合起來的哲學觀點。因為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某個社會裏,我們的行為受到社會的塑造,我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也跟社會形態密不可分。照 這個觀點看,現代人的孤獨感就和古代人不同。 所以對我們當下的人而言,就不能空泛地說個體存在的孤獨,和他人即地獄了,要具體事實具體分析。

資本主義革命以來,技術一直在進步,環環相扣,我們的生活和交往也就與以往相比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

現代社會工業和科技正加劇個體之間的疏離,消費主義讓我們成為商標的附庸,好像每個人都是由他消費的品牌定義的,穿什麽樣的衣服、開什麽樣的車有了定義一個人的能力。 除了我們自身,就只能和自己的產品做無意義的獨白。

自我是個人安全感的基礎,而科層制和流水線,把我們變成龐大生產機器上的螺絲釘,讓我們喪失了自我, 我們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麽,而實際上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因此自我在根本上受到削弱, 人覺得無能為力和極度不安全,從而在失去自我的過程中體驗著孤獨。

甚至,我們與內在的自我也失去了接觸,反思自我已經不流行了。我們還失去了與土地和自然的親密關系,它們曾經是我們認識人類本質的參照,古人講格物致知,現在我們對著一件阿瑪尼或者香奈兒五號能格出什麽來呢?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是又一次「資訊革命」, 人們驚喜地發現,工業時代未來恐怖的幻象到來之前,就擁有了抱團取暖的工具。「自我」重新變得重要了,孤獨又有了化解的方式,溝通變得如此便捷,以至於孤獨似乎不再是一個沈重的哲學命題,而是一個可以排解的社交困境。

當人們借助社交媒體搜尋有趣的資訊,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交流時,他在做的就是對於孤獨的抗拒。

人是一個追求生存意義的精神存在,他的靈魂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超越,但肉體終將死亡的事實,時刻在提醒他個體生命的脆弱無依。他人的存在,也時刻讓人類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來看是互為陌生的。但孤獨靈魂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嘗試與他人抱團取暖的種種努力,姑且算是對「我們生來就是孤獨」(By李誌)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