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12萬人打出一星,預定豆瓣最低分

2021-12-02知識

2021,於正的劇「出圈」靠疑似虐貓。

爭議來自於 【當家主母】 播出的第32集,一只白貓以身試毒,摔下桌子,壯烈犧牲。

但問題是這一段,白貓那掙紮、那抽搐、那痛苦,肉眼可見都太逼真了。

逼真程度是讓流量愛豆們見了都要羞愧的一段表演。

於是很快引發了網友們紮心の質疑:

白貓是真的被毒死了嗎?

其實劇方要辟謠也簡單,拿出白貓疑似死亡鏡頭之後實際貓貓還活蹦亂跳的連續性影片花絮來證明。

可劇方的辟謠騷操作卻眼見一個連一個。

比如去采訪所謂的白貓主人,女主人一邊說貓貓生了一窩小貓咪,好得很;一邊又說白貓跑出去耍了,見不著。

就你空口白話,咋說都有理唄。

爭議不僅未止息,反而按下葫蘆浮起瓢般的四散熱議,引起多名自稱群演發言:

比如「貓貓不是被毒死,是被電死了。」

比如「拍的時候是給貓貓打了四到五次麻藥。」

不過,劇方一律否認,甚至還開了劇中貓的微博專門做推廣。

貓貓是否在拍攝中被虐殺,真相並不明晰。

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引爆輿論的片場動物虐待事件了。

btw【當家主母】目前還有0.7分下降空間

血腥歷史

國產劇一搞藝術,小動物就跟著祭天。

最著名的當屬1993年那部獲得過「優秀影片獎」特別獎認證的 [犬王]

劇情講抗日戰爭時期,一只軍犬英勇犧牲的故事。

在電影頻道、少兒頻道因為播出過多次,很多人小時候都跟著看哭了。

直到長大後有一天,才發現,這眼淚,代價過於沈重。

導演姚守崗在2007年上節目時,一邊淚灑當場自述「愛狗」,一邊洋洋自得於為了藝術效果,炸死了一只軍犬。

「為了這部影片,必須要死一條狗,還必須是軍犬。」

因為軍犬訓練有素,即使面對真火藥,也會為了履行職責,甘願赴死。

姚守崗為此用了三台機器,捕捉軍犬被炸成碎片的畫面。

鏡頭裏,它叼著火藥,奔跑到路邊,拯救了人類,至死可能都以為自己真的在執行任務。

鏡頭外,是被瞞著真炸的馴養員看到鏡頭,又得知真相後,哭得死去活來。

導演在節目上邊笑邊講,講到動情處,再配合兩滴淚。

好一副「我愛狗,但我不悔過」。

我自憐自哀、為了藝術追求付出巨大犧牲的「老藝術家」嘴臉。

[犬王]喜提目前豆瓣最低分2.1。

緣於豆瓣沒有零分和負分機制。

他的藝術,也被永恒釘在了電影史恥辱柱上。

但更悲哀的,是中國影視劇發展史,一代創作者追求藝術真實的歷史,伴隨的是殺戮史。

[犬王]兩年之後,還有來自草原上的導演塞夫拍 [悲情布魯克]

日落黃沙,雄鷹與駿馬,草原馬背上的騎士邊家國天下、抵抗侵略,邊書寫了一出蕩氣回腸的虐戀史詩。

人人都說,它是那般曲折動人,恢宏壯闊,強感染力。

可少有人知道。

為了所謂浪漫壯美的視效,有一幕男主角騎馬摔下懸崖畫面,一匹真實的馬兒被摔下了山崖。

因為馬兒不願意靠近懸崖,導演便將它眼睛蒙住,從山崖上直接推下。

才有了震撼的馬兒垂直掉落動態鏡頭。

一個冷知識:

國產片場裏的動物演員,不是動物、更不是演員,它們一般被劃分在「道具組」。

道具組,顧名思義,對很多劇組來說,看到的大約只是經費支出。

而非殺死的生命。

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虐殺的動物,常常是編導用來證實和炫耀作品質素的自我滿足工具。

比如2009年, 新【三國】 殺青。

導演高希希就在采訪中洋洋自得:

「我對我們的這個戰爭場面特別自信,遠遠地把老版給甩在身後。

戰爭場面就光拿馬來舉例吧:

我們的馬都是從紐西蘭進口的,50匹純血馬。

在拍戲中一共犧牲了六匹,瘋了八匹,連馬都受不住了,你想想大概是什麽樣的一個戰爭場面吧。」

說他們都是糟糕的導演嗎?不是的。

很多作品並不差勁。

只是,「戲癡」們只愛戲,哪怕冷血蘸就著生命與血淚,他們也要成就所謂的藝術。

張楊為拍攝 [皮繩上的魂] ,殺死了一只懷孕的母鹿。

這是一部探討生命輪回的藏地電影,巢狀了復仇與救贖的佛教思想。

寫藏地佛教,卻偏要殺生。

他們只愛冰冷的藝術,不愛溫熱的生命。

何其諷刺,何其悲哀。

缺乏規範

今天,距離影視行業隨意虐殺動物的荒蠻時代也沒多少年過去。

但輿論環境畢竟不同了。

電影[瘋狂的外星人]被懷疑在拍攝中虐狗。

導演寧浩不僅緊急刪除相關鏡頭,並趕緊出了個澄清影片,表明已領養那只狗狗。

【清平樂】劇組虐狗事件一出,相關澄清和說明影片就立馬跟上。

雖然不能完全否認拍攝中的虐待事件,但至少看到狗狗們現在安好,網友們能放寬一半心。

於正的劇組也不是第一回陷入「虐待動物」羅生門中。

此前的【延禧攻略】,有一集鸚鵡死掉的劇情,就曾被懷疑拍攝中鸚鵡是否真的死掉。

網絡時代,劇組面臨比前影視時代更嚴苛的輿論監督。

但虐殺動物事件,仍是被幕布裹在暗面的疤,時有發生,且血跡累累。不是不存在,只是被潛藏起來了。

說到底,還是整個行業缺乏對動物保護的規範標準。

專為影視劇提供動物及相關訓練的專業機構很少,影視基地的動物大多是散養;

缺少明確的法律條文和規範約束,虐殺動物的畫面在審查上沒有障礙,更無需報備。

比起好萊塢片場,常見的數位監察人員活躍,負責監督動物演員權益保護工作。

國產片場中的動物保護,就全然依賴劇組自覺自律。

是個良心事。

李安拍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就曾講過小心翼翼伺候老虎演員的故事。

比如,劇組裏老虎的待遇是最高的,住的地方堪比五星級酒店;

動物保護組織的相關人士會時不時來片場探班視察;

劇組也要隨時寫報告給動物組織,匯報老虎情況等等。

這是因為,美國也經歷過為了拍攝效果虐殺動物的時代。

這種情形,直到70年代末【美國影視演員協會與制作人協定】誕生,才發生改變。

根據協定, 「美國人道協會」 (AHA)有權檢查電影、電視、廣告、音樂片中的動物演員待遇。

其首要原則就是:不能為影視拍攝殺傷動物。

他們會根據動物保護情況,進行評級和認證,並最終決定作品和導演命運。

據說。

[魔戒2]曾因評級問題,錯過了奧斯卡「小金人」;

賽馬題材劇集【好運賽馬】因為片場馬匹受傷問題,更被電視台取消了訂閱。

時至今日。

好萊塢拍攝雖不能說完全不損害動物,但至少蓄意虐殺是絕跡了。

而AHA認證如 「本片沒有動物受到傷害」 儼然被玩成了熱梗,比如——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片尾字幕中就打出了「沒有任何龍受到傷害」。

國產劇(如【狼殿下】)偶爾也能見到「沒有動物受到傷害」、「出場動物由CGI制作」的文字標識。

只是,標識是打出了,誰監督、誰認證呢?

出於自覺自律的道德感,而保護動物,到底沒辦法規範整個行業。

畢竟,對很多「藝術家」來說:

演員替身沒問題,背景摳圖沒問題,就連吃個包子都可以CGI制作。

但是一到動物這,就突然要寫實與戲劇張力、要藝術追求了。

因為動物不重要。

在一些人眼裏,他們是活生生的、好用的工具,是比人類低等的、不重要的、可剝奪的生命。

如此對生命缺乏基本尊重與敬畏的劇組。

能創作出飽含赤忱情感與人文關懷的作品嗎?

我持懷疑態度。

更多人,怕只是以「藝術」之名,行屠戮之實,讓更弱小的動物為滿足人類淩虐欲買單。

而當下,亟待一份行業規範,來減少此類劇組虐待動物的羅生門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