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法國朋友去中國玩,經常他們跟中國人自我介紹說自己是法國人時,立馬中國人就說oh my god, so romantic!或者類似的話,讓他們覺得很莫名其妙。現代法國人普遍不覺得法國人有什麽浪漫的。而去過國外的法國人普遍發現 只有英語國家和東亞國家總說法國浪漫 。而亞洲國家的這個觀點顯然是從英語國家漂泊而來的。
以知乎的習慣,應該定義一下 什麽是浪漫 。浪漫主義誕生於英國和德國,莎士比亞和歌德都是代表。君不見,羅密歐朱麗葉和少年維特的煩惱。但是,浪漫主義是在法國發揚光大的。主要原因是盧梭。他一個人,一個瑞士人,在理性橫行的18世紀抒寫了浪漫的人生。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心理活動的細致描述,重新定義了浪漫的含義。而後來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的那本<危險關系>更是向世人展現了另一種浪漫:金粉世家的奢華和隨心所欲的放蕩。
如今浪漫的定義就是在那時候成型的,而和一開始的「激情風暴」(德語Sturm und Drang,又譯狂飆突進)大相庭徑。而在中國,對浪漫的詮釋也經常因人而異。比如有人認為對愛情忠誠是浪漫,而有人恰恰相反,認為不忠是浪漫… 但從各種法國小說電影或表現法國生活的美國電影裏那些忠或不忠的浪漫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勾勒出一個 浪漫的人 的模樣:
1,TA是一個男人。
2,他不一定很帥,不一定有教養,但一定有風度。比如走路昂首闊步,舉止優雅。
3,他不一定有很高的教育水平,但一定有品味。比如穿衣合身,懂得選擇香煙和咖啡的品牌,知道哪個伯伯賣的大蒜質素好。
4,他不一定很有錢,但一定舍得花錢。
5,他愛吃喝玩樂,愛談性談女人,沒有什麽禁忌,也可能不拘小節,但不只知道這些,要談點別的也有見地,要幹活時認認真真。
6,他不一定忠誠,但他一定善於營造驚訝、喜悅或溫暖的氣氛。這種氣氛被稱作 浪漫的氣氛 。用俗話說就是會哄女人…
總之,國人所謂法蘭西的浪漫是一種比較小資的情結,是基於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文化的一種生活方式,源於其較好的經濟情況和相對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法語中的兩詞drague(泡妞把妹)和 joie de vivire (生活情趣)其實概括了法國人自己對浪漫的理解。子曰食色性也,大致如此。想必孔子也是一個浪漫的人,不然也不會說吾與點也。
不過這兩點,法國人都不是做的最好的,意大利、西班牙人等地中海國家和拉美甩出法國很多檔次,對他們來說法國人簡直是 不浪漫 , 法國人也自認不如。只有在巴黎這樣人頭攢動物欲橫流的大都市和熱熱的慵懶的東南地中海小資城市(Aix en Provence,尼斯、嘎納等),人們有充分的機會實踐他們對浪漫的定義。其他地方的法國人,和德國人俄羅斯人東北人沒有什麽大區別。
巴黎相對來說是比較浪漫的,人們普遍活得比較講究,而且對勾搭誘惑比較積極。即使阿拉伯人黑人小流氓也會逛跳蚤市場選自己的Adidas,也會走在les Halles購物中心的周圍和街上素不相識的美女搭訕。更不用說市中心那些公園裏曬太陽讀書彈吉它的年輕人,和那些在露天咖啡聊天的各年齡段的男男女女。
當年巴黎是國際第一大都市。海峽對岸的英國人來到巴黎,看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聚集,被滿大街的風流倜儻深深打動,沒想到同是大都市,倫敦顯得那麽不解風情。他們還沒去佛羅倫斯和威尼斯,卻已經把大量浪漫的詞匯用於巴黎。在後人(主要是美國人)眼裏,巴黎便成了浪漫的傳奇。而再後來,這對現實的誇大扭曲,讓日本旅者甚至得了巴黎症候群,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