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有人努力的學習,成績卻不見起色?

2015-01-18知識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可以能會遇到這樣的同學:早上第一個到教室,晚上最後一個回宿舍;桌上的教輔書一本接著一本,錯題本做了又一個;到了周末,各種補習班一個輪著一個一個。

但是,一頓操作猛如虎,考試只有450,心裏想著985,奈何成績很離譜!

每當遇到這樣的同學,我就會想起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圖源自網絡

你說這種孩子如果真的很懶,那活該成績差,但人家那麽勤勤懇懇,卻成績不理想,那是應該郁悶了,所以,那就來分析問題吧,畢竟解決問題才是最核心的。

第一,你需要明白的,學習效果的好壞跟學習時長沒有太大關系, 而是跟學習效率有關 ,所以你需要記錄一下你每天各科的時間分配,另外還需要標註出哪些時間段是在真正的學習,哪些時間段是在走神雲遊?然後你會驚奇的發現,很多低效率的同學都是學習半小時,走神一小時,這樣下來,學習時長是夠了,但效率就低到離譜。

如果你是這樣的問題,那請你提高專註力!學習的時候找個安靜的地方,不帶手機,不帶與該科目學習無關的東西,帶上防噪音耳塞,並且給自己寫個小紙牌「學習中,勿擾!」,然後把小紙牌放在課桌上,別的同學看到了,也會知趣地不打擾你。

第二,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的學習內容:是不是憑著自己的喜好在學習?喜歡數學,每天就花3小時練習數學;不喜歡英語,就從來不碰單詞,除非明天考試,今晚才來抱佛腳?還美其名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別做夢了,你醒醒,這些學習管你喜不喜歡,高考是看總分的!就算你數學滿分,那也不能拯救英語不及格啊!

如果你是這種情況,先給自己做個整體的成績分析,找出自己的優勢學科和弱勢學科, 優勢學科時間分配少一點,弱勢學科時間分配多一點。 拔高20分需要100個小時,但是補差40分卻只需要20個小時,那你怎麽選?

第三,長期低效學習的同學還不喜歡動腦子。他們最喜歡做的題就是常規題,一旦在考試中遇到新型題,就開始罵罵咧咧:要麽責怪考官出題「偏難怪」,要麽說自己身體不好發揮失常,要麽就是別的老師改題壓了分……我拜托你清醒一點,現在的考試都不會有常規題,基本上都是知識點的交錯與融匯,書本上的例題只是教你做「番茄炒蛋」,但考試的時候考的是「如何提高炒菜技術」,所以,看出來這種區別麽?知識點本身是不變的,但考試題型卻是千變萬化。

如果什麽知識都還在等著別人手把手地教你,而自己不去思考這個知識點是什麽,為什麽,怎麽用,考試的時候會有什麽變形,那你的「勤奮」的優良品質只能幫你到初中畢業,到了高中就完全不行了,真的,不要說到了高中我選文科,只需要勤奮背書就好,現在的高中文科不是以前的高中文科,「背多分」早就行不通!行不通!行不通!

所以,如果你不喜歡思考,那就現在開始慢慢養成思考的習慣,遇到一個題,先分析一下知識點,然後自己嘗試解決它,如果解決不了那可以翻出答案來,然後對照著答案一步步地分析解題思路,並標記出你沒解出來的原因,然後再找同類題進行復盤,復盤結束後再去看看這道題有沒有什麽變形的考法,之後再去強化練習查證糾錯,最後學完了這個知識點,還應該把思維導圖畫出來,方便以後復習!

這麽一套流程下來,你才能說你真正掌握了知識。

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很容易養成,最難的不過是你遲遲不開始而已!

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