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比亞迪汽車外形設計很多都是山寨(或者說抄襲),難道原創有這麽難嗎?

2015-01-22知識

任何看起來簡單,卻沒有被實作的想法,都有其內在的復雜原因。本土汽車的原創設計之難,其實很多時候並不單純在做個外觀創意上,更多是深層問題。

1.外觀設計直接關乎空氣動力,空氣動力效能影響操控、控噪、油耗……

雖然汽車的核心架構在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等等,但外觀依然是極為重要的部份,因為它影響到空氣動力效能。

提到這個,有人會直接反應成「風阻」。其實風阻只是空氣動力效能的其中一部份而已。優秀的汽車外觀設計,除了降低風阻,以達到節能降噪的作用外,還能一定程度上起到高速行駛中穩定車身動態的作用(此處可以想象一下, 外觀不規則的船身在水中行駛時來自水的幹涉。空氣阻力相對流水要小得多,但汽車的通常速度更快,因此影響也會被放大。)。而在汽車上市前,想要得到最直接的實測數據,就需要用到風洞。

上圖就是風洞測試的基本情況。透過觀察染色氣流,工程師可以得出不同速度下,汽車外部結構對氣流的影響,比如哪裏的染色氣流扭曲強烈,就說明哪裏有亂流,等等。透過觀察和數據建模,工程師可以在初始設計的基礎上逐漸精調外觀,以實作最終的空氣動力效能表現。如果風洞試驗效果太差,則可能會重新設計車身。當然,在當代大量經驗堆積的基礎上,完全不靠譜的初始設計基本不會存在。

另外,上圖的風洞試驗是所謂的「全尺寸試驗」,在基本外形建立的過程中可能會用縮小模型來進行初步試驗,過關後才會放大試驗規模。目前也有在初步設計階段使用數碼模擬技術來做試驗的。

無論如何,成熟的外觀設計都必須經過風洞試驗,這是先進汽車工業幾乎必備的一環。大家都知道的大型汽車公司,比如通用、梅賽德斯-奔馳、豐田等,都建有自己的風洞實驗室。當然,部份無節操廠家或鬧著玩的車型可能會略過這一環。

那麽問題就來了:中國的汽車企業有自己的風洞實驗室嗎?答案是,目前只有一家有:上汽集團。當然,也不是上汽自己的,而是上汽通用的,也就是合資的。另外,在2009年,中國也建立了一個獨立於企業外的風洞實驗室,具體報道如下

http://www. news365.com.cn/tt/20090 9/t20090917_2466894.htm

在自己沒有風洞實驗室的前提下,廠家又多少會回避將尚未釋出的車型放到公共平台上檢驗,如何能設計出符合空氣動力需求的汽車外觀呢?但空氣動力效能又不是可有可無的,畢竟現在國家號召節能減排,最起碼的低風阻總是要有的,不然發動機技術並不靠譜的本土品牌,如何壓榨油耗?羸弱的底盤又如何受得了粗獷外觀帶來的空氣幹涉?

退而求其次,在不考慮知識產權的前提下(下文細說),廠家不如就直接拿成熟設計來套殼了。

2.就是不保護,愛咋咋地

這裏說的是不保護知識產權。具體原因很復雜,牽扯到稅收、國企的影響力等等,但簡單來說,不如就去參考一下陸風X7這個案例。這輛幾乎照搬了路虎極光外觀內飾的車,堂而皇之地在車展上惡心了路虎一把,還惹得路虎的BOSS大怒,結果還是不了了之。

當然,陸風和路虎這個問題有些特殊性,比如路虎沒給極光的五門版做知識產權備案(三門版做了。無語。),但大家還可以參考一下雙環CEO VS寶馬X5。寶馬起訴了,然後炒紅了這款本來默默無聞的車。然後,寶馬敗訴了。(這倆山寨貨的圖片我實在不想貼,大家自己搜尋吧)

總之,就是不保護你。

3.設計得出來,也得造得出來

很多人被媒體和本土品牌自己渲染的「中國汽車工業大進步」忽悠得如同打了雞血。但事實是,中國汽車工業遠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車身制造工藝說起來好像是汽車制造裏最簡單的,但真的簡單嗎?

焊接技術,是個障礙;接縫處理,看過本土品牌都知道,不過多解釋;鈑金,我親自見過某本土品牌車間裏用錘子(是的,工人+錘子)手動敲出外殼形狀……

設計得再美,工程部白你一眼,實作不了……

4.核心問題:沒人在乎

下面這句話是我寫在曾經供職過的汽車網站上的,當時說的是陸風。不過,對本土品牌來說,基本適用。

很多人把自主品牌的外觀抄襲歸咎為企業缺乏原創精神,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企業出產品是為了銷售,賣得越多越好。它們之所以會去抄襲,只是因為消費者買賬而已。如果消費者都傾向於購買原創產品,能夠自動和抄襲產品劃清界限,企業的原創精神自然會被逼出來。當然,消費者傾向於購買原創產品的根源還在於法律法規和消費道德的引導。

只要中國消費者還在紮堆買A貨,仿冒品就一定會層出不窮。消費中的面子問題困擾了中國消費者數十年,也讓許多的中國企業誤入歧途。抄襲對企業發展有用嗎?短期來說是有用的。但中國的企業終究不可能永遠窩在家裏,終究要走向世界市場的。到了那個時候,被惰性寵壞了的中國企業,還有沒有足夠的原創能力去征服海外消費者,去避免國外更加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打個問號。而當「抄襲」的帽子被刻畫成了海外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刻板印象,那就真的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