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下面是截取的,推薦你看這個文章,更加全面,相信能得到新的知識,用了很久寫的。
有圖來解釋,有文來說明。不像我下面弄的都是文字這麽枯燥。
平衡是視知覺裏面延伸出來的,非常重要。 非常希望能幫到你 , 一起進步 。
「平衡」
「我們探索的知覺經驗中,結構的作用是幫助觀察者確定每一種圖形要素在整體的平衡系統之內的作用。」
相似性:
相似性所起到的作用是一種結構法則,它的作用發生在將「部份」連為一體的時候。也就是說,相似性是蘊涵在被分割的事物中的引人入勝的部份。視覺物象越是具有統一性,視覺要素就越是嚴格地相似。這些要素包括色彩、
明度、速度、方向和運動。
差異性: 各個因素的差異都有助於形成深度知覺讓人記憶更深刻,其中顏色和會對方向和形狀而產生感知上的強烈支持作用。為了吸引或暗示使用者點選的按鈕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Call-to-Action 按鈕」。這就是由視知覺增強了人們的行為和記憶的一個簡單例子。
相關元素與思考:
1.線條引導:
設計中的線條可以有寬度和深度。它可以顯示許多其他形狀、圖案和紋理。我們可以用線條來引導我們的眼睛看向某些事物,或者把事物彼此分開。 它甚至可以提出完全抽象的概念,如時間(長或短)或節奏(直或波)。
線在設計中的套用:
以線塑型/高度概括,簡潔明了/提示強調,突出重點/分割資訊/使畫面更柔美/視覺引導/互動動效引導
2.形狀的空間:
形狀由一條或多條線組成,但由於其定義的邊界,它們與周圍的環境截然不同。 他們可以走出二維世界,創造空間和深度的錯覺。幾何形狀和有機形狀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分組方式。 幾何意味著秩序和可預測性,在使用者體驗中很重要。另一方面,在我們的眼中,有機
形式顯得更加自然和人性化。
via:https:// material.io/design/shap e
3.使用者介面模式: 重復的力量
在一個界面上重復一個主題(或紋理)會建立一個圖案。它們看起來可以是自然的或是人為的,有機的或幾何的,重復的或隨機的。
4. 尊重負空間
我們把設計元素之間的區域稱為負空間或留白。引導頁面存取者看到最重要的資訊,理解頁面內容、消除幹擾。 同樣,視覺化元素可以被證明是非常通用的,並且視覺化的東西可以有多種好的解決方案。要確保測試哪個效能更好。它可以是像登陸頁面這樣的小事情,也可以是你如何定位你的品牌。
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是相對的判斷。物體看上去是否相像,取決於它們在所處的環境下看起來有多少不同。但要進行比較,必須基於共同的基礎,這才會有意義。
結語:
筆者希望透過視知覺中的「形」與「平衡」展開的分享,給大家一些設計上的啟發。把握視知覺的原則能夠使頁面更加鮮活,也更值得回味。當然,在不同的套用環境下的原則與元素使用有不同的要求。
參考;
1. 【Laws of Organization in Perceptual Forms】 Max Wertheimer
3. Walter J. Doherty, Ahrvind J. Thadani. (1982). The Economic Value of Rapid Response Time.
4. Jason CK. (2018). UX 設計法則 01. Doherty Threshold. online Available at Medium (29/01/2017)
6. Material Design – Motion – Speed.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material.io/design/motion/speed.html#
7.【藝術與視知覺】Rudolf Arnheim
【藝術與視知覺】讀書筆記中的記載——關於:「平衡」
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地存在著的,觀看一件事物,就包含著給這件事物在整體中分配一個特定的位置:在空間中的位置、在測量大小、亮度、距離的儀器上顯示出來的測量刻度的位置。
我們不是在觀看之後,再逐一地建立起大小、距離和方向等標準,然後才將他們一一對應地進行比較,而是將這些單個視覺特征(character)當作這個視覺環境整體呈現出來的特質(property)來看待的。
「視覺經驗具有動力性」 。一個人或者一個動物所感知到的視覺經驗,絕不僅僅是物象有秩序的安排,也不僅僅是各種色彩與形狀的組合,或者物象動勢和大小。我們的視覺感受往往首先受一種有方向感的張力(tention)的作用,這種觀看靜止的物體而體驗到的張力,並不是觀察者鑒於個人經歷,經由判斷而得出的。這種張力存在於對各種大小、位置、形狀、顏色等要素的一切感知過程內部。由於這些要素具有量(magnitude)和方向(direction),因此這種張力被描述為「心理力」(psychological force)。
視覺圖示的構成遠不止於視網膜捕捉到的各種形狀。在我們探索的知覺經驗中,刺激圖示創造了一個結構骨架,這個結構骨架的作用是幫助觀察者確定每一種圖形要素在整體的平衡系統之內的作用,從而提供一個參考解性結構。
我們所獲得的視知覺完全是一個各種「力」不斷相互作用著的動力場 (field of force)。
(尺寸的大小、距離的遠近、夾角的度數、色調的波長)這些靜態的測量結果只能用於定義物質世界傳輸給眼睛的資訊。但是,一種知覺性的生命——影像的表現和意義——是全然可以追根溯源到視知覺力的活躍性裏面去的。所謂觀看,無外乎是對於活動的知覺。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所謂的平衡狀態,就是一個物體上所承受的各種力能夠相互抵消,那麽這個物體便處於平衡狀態了。無論是視覺平衡還是物理平衡,都意味著一個道理,那就是兩種平衡中包括的所有的運動狀態最終都將走向靜止狀態。
視覺物件有兩個特性會對均衡造成特殊的影響,這兩個特性是重量和方向。我們把那種將物體向下吸引的地心重力的強度稱為重力。但視覺重力(visual weight)會從另一個方向自行施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