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沒太看明白,哪位心理學大神講解下?謝謝?

2018-01-11心靈
為了避免對人性的失望,我們必須先放棄對人性的幻想。
——亞伯拉罕·馬斯洛

個人感覺不是放棄對人性的幻想,而是以一種更清醒的態度去面對現實問題,這也是最近閱讀【動機與人格】的一點想法。

【動機與人格】是亞伯拉罕·馬斯洛創作的一部心理學經典著作,或許比這本書更有名的是在組織管理、市場行銷、教育培訓以及個人發展等領域廣泛套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而「需求層次理論」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不限於此,馬斯洛在本書中還討論了自我實作理論、人本心理學的科學觀念與方法、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經典內容。

拋開涉及心理學研究、心理治療的部份不談,高峰體驗理論是在討論自我實作者特點的過程中提出的,個人看來對於我們最有借鑒或者啟發意義的就是 「需求層次理論」與「自我實作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人類基本需求的五個層次,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作需求。每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高一級的需要就會出現,以此遞級上升。從而把人類基本需要組織在一個有相對優勢關系的等級體系中。在馬斯洛看來,這些需求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個體的行為和發展過程就是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以下是五種基本需求的主要內容。

生理需求: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氣、睡眠等。這些需求是必須得到滿足的,長期處於極度饑餓和幹渴狀態的機體會很欠缺高級動機,對人的能力和本性持片面觀點。

安全需求:包括對財產、身體和情感的保護和穩定的需求。這個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在相對有秩序的環境下,能夠免除人們的恐懼與焦慮。

歸屬與愛的需求:人類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和互動,包括親情、愛情和友誼等。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導致孤獨和情感上的問題。當前社會上成長團體或者專門社群的大規模增加,一部份原因可能是抵消廣泛存在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

尊重需求:人類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包括對能力和成就的認可。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導致自卑和失落感。最穩定、健康的自尊來源於他人的真誠尊敬,而不是外在的名聲、聲望和無來由的奉承。

自我實作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個體需要實作自己的潛能和追求自己的理想。這個需求的滿足可以使個體感到內心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作。不同群體自我實作的方式差異很大,但是自我實作的需求卻有著共同之處,需要生理、安全、歸屬和愛以及尊重需求的滿足。對於要求自我實作的人來說,一個人必須實作自己的潛能,才算是忠於自己的本性。

這裏有需要註意的是,常見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圖示都是按照「金字塔」的形式展現的,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是「固化」、有「順序」的。

該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麽刻板,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理解:

(一)對於一些人來說或許尊重要比愛和歸屬的需求更加重要,但實際上他們對於尊重的尋求,很可能是將尊重作為了一種「 工具 」,借此獲得真正的愛。

(二)還有一部份的人由於長期處於低層次生活的狀態,久而久而之,較高的需求或目標就 消失 了,即使後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需求層次並不再提高。

(三)有一部份人 天生 具有創造力,他們可能不需要其他基本需求滿足就開始展現個人的創造性,追求個人的自我實作。

(四)還有一種可能是,當某種需求長期得到滿足後,它的價值就可能被低估。如果一個人從未體驗過饑餓,那麽他很容易就會 低估 饑餓的影響而不斷追求高級需求,當有一天生理學需求長期匱乏時,他又可能會為了「五鬥米折腰」,對於兩種需求重新衡量。

以上是需求層次顛倒可能的原因或者表現,書中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就不一一列舉了。還需要說明的是,不是低階需要要100%滿足才能進入下一層次的需求,而是可能滿足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進入下一層次,這個滿足程度基於個體與環境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需求的滿足會與個人性格形成、身心健康、態度興趣、品味和價值觀、人際關系等等息息相關,所以覺察當前階段的主導需求,並以恰當的方式滿足它,將幫助我們更好的面對生活,獲得更好的成長。

此外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要註意到需求的類本能特征—— 我們對於被接受、被愛和贊美的正當要求,和我們對待饑餓、口渴、寒冷或痛苦時的抱怨在本質有什麽不同嗎? 人之所以是人,有很多原因,但個人看來這些高級需求對人而言都是一種類本能的需求吧。需求層次理論是以人為中心創立的,而非其他更為簡單或者低等的動物,人有人的邏輯與適用範圍。

這裏就需要關註高級需求的脆弱性。對於維持生存而言,越高級的需求就越不迫切,其滿足的時間也可以被長久的推遲,也就越容易消失。此外高級需求的滿足需要更多前提條件,需要更好的外部條件,也更需要保護才能抵禦文化、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幹擾。換言之, 你會因為條件困難而不自覺地放棄高級需求嗎?該如何不被環境消磨自己對於高級需求的追求?

再進一步,或許回答這個問題也是改善文化的意義之一,是人文社會科學存在的意義之一。 在達爾文主義的生存價值之外,還會有「成長價值」。 我們不必只以生存權被剝奪為理由,譴責貧困、戰爭、專制或者殘酷,也可以因為它們傷害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人格、意識與智慧,而將它們視為邪惡的化身。

在書中另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 「自我實作理論」 。自我實作者對天資、能力、潛能等進行了充分利用與開發,這一類人似乎是在自我實作,盡其所能地做到最好,他們是一些已經成長為或正在走向自己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人。馬斯洛對於「自我實作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最終的結果對於我們個人成長與自我發展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

首先他總結了自我實作者的19個特點:

1、對現實有更為深刻、清晰、準確的認識,並與之能夠建立舒適的關系;

2、具有接納自己、他人和自然環境的積極態度;

3、相對自發的行為,很少做作或刻意追求效果;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5、保持超然、私密的需求,具有自己拿決定,自己為個人命運負責的微妙品質;

6、有著獨立自主的性格,不隨波逐流,獨立於文化與環境之外;

7、永葆新鮮的鑒賞力;

8、神秘體驗與高峰體驗;

9、社會情懷,對人類和社會懷有深切的認同、同情和愛;

10、人際關系,更擅長融合,具有更崇高的愛、更完美的認同、更徹底消除自我邊界的能力;

11、民主的性格結構,具有明顯或表面化的民主特點;

12、道德規範,他們有強烈的道德觀念,有明確的道德標準;

13、會進行手段與目的的區別,一般更關註目的,手段則絕對服從於目的;

14、不帶惡意的哲學性幽默;

15、創造性,源於內心深處的某種態度、精神,新鮮、天真、直接地看待世界;

16、對文化教化的抵制、對特定文化的超越;

17、不完美,具有人性的弱點,也會犯錯;

18、價值觀與自我實作,以哲學的態度接受自己的本性、人性、大部份社會生活、自然和客觀現實,為個人的價值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二分法的消解,許多截然相反、一分為二的東西已經成為統一體,二元對立的問題已經消失。

此外馬斯洛重點討論了愛情這一問題,沒有規避這一復雜領域。沒有做一名心理學家容易做到的事,而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去討論健康的愛情關系,以及自我實作者的愛情(他們的一些特質會體現出來)。解除防禦、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具有需求認同、快樂和愉悅、接受對方的個性與相互尊重、一種終極體驗、保持著超然與個性、對另一方的洞察等等。一系列美好或中性的詞匯,是自我實作者帶給我們的啟發,也是作者的目標—— 我們必須理解愛,我們必須能夠傳授、創造、預測它,否則世界就會淹沒在敵意和懷疑之中。

自我實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在自我實作的過程中,個體不斷探索、創造、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一種內心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作。他的理論充滿洞見與深度,對健康的人的關註,更加積極的研究態度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意義。

基於需求層次與自我實作理論,不是說要放棄。

正如出版社的書評中寫道:

馬斯洛的著作沒有弗洛伊德的陰暗莊嚴,沒有艾歷森的溫文爾雅,通篇洋溢著無限的激情。他用暖陽般的筆調和優美的文辭,描述自己對人性的設想與探索,將高深的心理學問題用一種別樣的方式表達出來。正因為他對於人性的探索是如此的滿懷熱情、無所畏懼、充滿想象力,才讓我們在閱讀時不時生出敬意,震撼之余深受啟發。

傾聽自我,相信自我;明智地選擇,健康地生活。

這是他給我們的啟示。

這本書或許其中一部份需要仔細閱讀,或者會產生「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什麽意思」的感覺,但耐著性子讀完,相信會有比較大的收獲,歡迎朋友們評論留言交流。

註:文中觀點主要來源於【動機與人格】

作者:柳也

公眾號:柳葉與刀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