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8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沙患變沙利,黃沙變黃金——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見聞】的報道。
塔克拉瑪幹,中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是「三北」工程中「硬骨頭」中的「硬骨頭」。
必須打贏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建設牢不可破的祖國西北生態安全螢幕障。新時代新征程上,新疆以系統理念引領,統籌發力,因地制宜,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道路,推動防沙治沙面積成倍增長。
沙患變成沙利,風沙變成風景,黃沙變成黃金。黃沙大漠正在徐徐展開一幅綠進黃退、人進沙退的美好畫卷。
這是和田縣新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丁磊攝補齊最後285公裏
盛夏,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鄉,烈日高懸。在沙漠中行走,幹燥的空氣灼燒著喉嚨。尼雅鄉黨委書記周飛和村民們正趕往下一個沙包。52歲的麥提如則·鄂圖曼扛著做標記的木樁,等著劃分屬於自己的沙地。
新疆是中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西部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區和路徑區。民豐、於田兩縣更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前沿陣地。出民豐縣城,100多公裏外,曾有座被稱為「東方龐貝」的精絕古城,悄無聲息地湮滅在沙礫之中。
依托「三北」工程,一條長達2761公裏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已經將33.76萬平方公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環繞。如今,這裏只剩下約285公裏的空白區,也是南疆風沙危害最深、條件最惡劣的區域。
「這就是最後的缺口。」站上最高的沙丘,周飛一邊掄起錘頭將木樁釘入沙漠,一邊喘著粗氣說,這裏常年被漫天黃沙席卷,能見度小於30米。氣象部門統計,民豐縣沙塵天氣年均達280多天,沙塵暴常年「駐紮」近90天。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新疆正在攻堅「鎖邊固沙」工程,透過實施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補齊最後285公裏,實作綠洲連片、阻沙護綠。
出民豐縣城向東,約50公裏處,亞瓦通古孜鄉的一片沙漠中,推土機、挖掘機,機器轟鳴,揚起陣陣黃沙。「這裏將進行13萬畝生物治沙,先推平沙包通路,再種下防護林帶。」中鐵建發展集團民豐治沙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碩,來到新疆不到半個月,每天奔波於指揮部和施工現場,監督工程進展。
「最高的沙包將近15米,相當於5層樓高,估算每畝成本要2000塊錢。」於碩介紹,專案外圍實施工程治沙,透過高立式阻沙沙障加草方格進行固沙,內側設定防風林帶,種植胡楊、沙棗等作物,因此他除了「盯住」工程進展,還要尋找合作夥伴。
「沙包大的片區給企業,平整一些的給農民,這樣能大大降低成本。」民豐縣林草局副局長賈磊最近奔波在各個鄉鎮。按照「誰投資、誰種植、誰受益」的原則,將國有未利用土地劃轉村集體管理,由村裏從實際出發,對有意願發展沙產業的農戶,按照每戶50—200畝不等規模分配給有種植能力的當地農戶。
「我準備再承包400畝沙地,到秋天你再來看,這裏就會種滿紅柳,一片一片地變成綠色。」麥提如則·鄂圖曼曾經承包超過1700畝紅柳地,有豐富的大蕓種植的經驗。「這些年,環境在慢慢變好,收入也在逐漸增加。只要幹,就能成功。」麥提如則·鄂圖曼很有信心。
新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主攻沙漠邊緣林草濕空白區鎖邊,阻止沙漠擴張;加強綠洲外圍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鎖邊林草帶建設……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別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封修造」並舉,最大程度提高「擴綠、興綠、護綠」的質效。
沿著沙漠邊緣向西600余公裏,巴楚縣精準固沙造林示範區,一株株沙棗、梭梭等沙生樹種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圍繞縣域沙化土地實際和特點,巴楚縣以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鎖邊和托格拉克沙漠綜合防治為重點,建成了「一網、三帶、五區」總體布局。
「透過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復、封沙育林、封禁保護、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紮實推進塔克拉瑪幹沙漠阻擊戰工作。」巴楚縣自然資源局防沙治沙專案負責人王振介紹,今年巴楚縣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53.91萬畝,完成40萬畝胡楊林有害生物防治,白沙山旅遊景區防沙治沙示範點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中。
治沙也致富
傍晚,飛機緩緩降落在於田萬方機場。記者原本預期漫天黃沙撲面的狀況並未出現,眼前風和日麗。車窗外,滿目綠意。
收起口罩,乘車離開。迎賓路上,記者偶遇了一場熱鬧的維吾爾族婚禮。路邊的綠蔭帶下,身著盛裝的新人在親友的簇擁下載歌載舞。
「綠中行,花中走,這裏拍照太好看了,美好的景色是對新人甜蜜愛情最好的見證。」伴郎阿力木江·買提卡斯木介紹,隨著生態越來越好,迎賓路兩側林帶常有婚禮舉行。
作為中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於田縣多年來飽受風沙之苦,但「三北」工程,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希望。
要生存、先防沙,要發展、必治沙。多年來,於田縣秉持之一理念,大力發展沙產業,透過政府引導、政府搭台,讓群眾參與到防沙治沙工作中,實作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有力推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於田段治沙工作。
「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建設難以持續。」和田地區林草局副局長駱愛科說,不僅要向沙漠要生存空間、要生態效益,還要向沙漠要經濟效益、要社會效益。
於田縣林草局局長阿裏木江·麥麥提如則介紹,政府負責修建配套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以及高大沙包的工程固沙專案建設,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動員本地農戶參與種植。農戶負責平整土地、苗木種植、簡易滴灌和後續管護。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
於田縣充分發揮當地農戶喜歡種植肉蓯蓉、玫瑰花的優勢,實作防沙治沙產業化。
肉蓯蓉俗稱「大蕓」,是一種寄生在紅柳、梭梭的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在沙漠中種植紅柳和梭梭發展大蕓產業,不僅有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
農民艾則孜·買提肉孜最近在忙一件「大事」——收大蕓的種子。他從2009年開始嘗試在8畝紅柳上接種大蕓,至今已發展到950畝,還成立了合作社。
艾則孜·買提肉孜說,他所在的奧依托格拉鄉塔吾哈孜村有30%的農戶都在種植紅柳大蕓。塔吾哈孜村村委會今年也新開墾了150畝沙地,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全民參與防沙治沙,在於田縣與沙漠接壤的5個鄉鎮中已成為一種共識。
距離村莊較遠的沙漠怎麽治?針對距離縣城10公裏以外、開發難度較大的地塊,於田縣加強與企業的配合,引進瑰覓生物等龍頭企業,投資種植大蕓、玫瑰花等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植物,推動產業發展與防沙治沙融合。
為解決肉蓯蓉、玫瑰花產業發展鏈條短、帶動群眾增收能力弱的問題,於田縣引進新奇康藥業、神華科技、新疆正源藥業等企業,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延鏈補鏈強鏈,投資建設了集商品集散、產品加工、價格資訊匯聚、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於田縣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
「大蕓市場交易價格大幅提高,更趨穩定。」於田縣大蕓協會會長買吐如則·買吐送說,如今於田縣大蕓產量已達到4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5%。在於田縣,大蕓、玫瑰花相關合作社已達40余家,培育龍頭企業3家,帶動就業1萬余人,真正實作了沙產業和生態建設相結合,不僅讓沙漠變綠,還能讓沙漠「生金」,實作綠富同興。
隨著沙化土地治理的不斷推進,「於田模式」帶動沙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沙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面積達184.5萬畝,特色沙產業企業達58家,沙生作物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沙漠旅遊……新疆各地加大對沙產業的探索。
在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區裏,護林員正在對沙棗樹、楊樹進行修剪。46萬畝新疆楊、文冠果、紅柳、胡楊、蘋果、西梅等生態和經濟林,讓「風起沙石揚,埋地又壓房」變成歷史,也讓生態收益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阿克蘇市柯柯牙鎮,防沙治沙的「碩果」——冰糖心蘋果,坐專列、乘專機從這裏發往世界各地。蘋果、紅棗、核桃……在阿克蘇地區完成的120萬畝人工造林中,超過六成是經濟林,既能防沙治沙,又結出致富碩果。
加快「雙縮減」加大「雙增長」
從和田出發,驅車向西北行駛23公裏,車窗外滿眼綠意,讓人難以想象這是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40分鐘後,一座擁有7.6萬畝林地的新城映入眼簾。若幹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連綿起伏的沙包。
「與大自然爭奪一點點立足之地,甚至是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地爭奪。」站在新城邊緣的一處台地上,極目遠眺,遺留的沙包上,蘆葦栽植的草方格阻止沙丘移動。和田縣林草局副局長郭丹丹說,更大的「格子」是防護林,每個「格子」裏,從飼草到糧食,正在慢慢填滿綠色。
2012年至今,和田縣新城依托「三北」工程和「雙重」專案,累計爭取中央補助資金9876萬元,縣級財政投入26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億元,緊緊圍繞「六種治沙模式」,實施「三縱十八橫」防沙治沙,從一片沙漠建成擁有7.6萬畝林地的新城。
和田縣新城,是新疆防沙治沙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沙化土地擴張趨勢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積逐漸縮小,綠洲生態系持續改善。沙漠化土地面積減少242.8平方公裏,沙化土地平均植被蓋度由12.08%增加到13.2%,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實作面積「雙縮減」、程度「雙減輕」,結束了新疆作為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區的歷史。
成績來之不易,前路仍然崎嶇。打贏塔克拉瑪幹沙漠阻擊戰,還要各族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久久為功。
為堅定堅決打贏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新疆出台【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總體方案】,以過硬政策措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阻擊戰聚集,形成多部門協作、多渠道投入、多方面參與的新時代防沙治沙格局。
「支持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九條措施,為我們明確了方向。時間緊、任務重,但是必須完成。」駱愛科說。
在資金方面,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新增的防沙治沙專案,大幹大支持、小幹小支持、不幹不支持,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先幹後補、幹好再補、以獎代補。
在沙漠邊緣植綠護綠,水是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運輸距離遠、水源保障緊、用水成本高,就像一個個攔路虎,橫亙在防沙治沙者面前。「在防沙治沙的行程中,新疆突破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最大程度提高每一滴水的利用效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說,尤其對用水指標、水資源費優惠等舉措,提高了防沙治沙生態用水保障水平。
眼下,圍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治沙護綠動作不斷,推沙包、修路、拉電,防沙治沙工程專案熱火朝天。新疆布局7個重點治理專案,13個子專案,涉及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市、哈密市7個地州市的46個縣(市、區),綜合治理規模2592.06萬畝,總投資達123.55億元,將持續至2030年。
路雖遠,行則將至。各族群眾用智慧與汗水,換來黃沙披綠。
事雖難,做則必成。久久為功,終將建成一座「綠色長城」,築牢北方防沙治沙綠色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