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榮耀 AI 超級長焦實際體驗如何,補齊影像拼圖的 Magic7 系列值得入手嗎?

2024-12-28心靈

這裏涉及到體驗與導購兩個問題,我們一個個來。

首先有必要說明一下,這個AI超級長焦功能的開啟是有條件的,當使用者使用30X及30X以上的超長焦焦段時,取景畫面的左下方才會出現相關功能的ICON,使用者點選啟用(點選後ICON變黃)後成片顯影完成前會上雲端讓超算進行AI增強。

AI技術在攝影領域的套用已越來越廣泛,從影像辨識到自動修圖,從智能構圖到虛擬場景生成,AI技術為攝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AI技術可以幫助攝使用者更加高效地完成重復性的工作,從而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專註於創意和表達。未來AI技術與攝影的融合將會更加深入,比如榮耀在超長焦上做的讓AI將圖片清晰度提升、紋理變明晰的嘗試,它的前景其實很廣,可以為平面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現在的大環境就是各家都在擁抱AI能力,誰都不想落在後頭。

對普通使用者來說,手機AI攝影能力不僅可以幫助普通使用者輕松拍攝出具有比以往看起來更專業的照片(如可以自動辨識主體動態的鷹眼抓拍,AI超長焦拍攝),在拍攝照片時AI也可以智能辨識拍攝場景和物件,並自動調整拍攝參數以獲得更佳的拍攝效果。此外在後期處理時AI也能幫助使用者快速篩選和整理大量的照片,從中挑選出最有價值的作品。AI技術的套用讓拍出好照片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讓普通使用者也能享受到以往無法獲得的攝影體驗。

某種意義上使用者想要追求既要又要的「輕便獵奇」、廠家尋找旗艦和品牌的新突破點來增加好感度,最終都會或多或少尋求AI的介入,這一點在現在已無法否定了。榮耀踏上尋求輕便與超長焦體驗增強這條原本天生矛盾的路就必然會受到各界的好奇與質疑。從最開始的NPU強化影像品質,到各攝間過渡焦段的AI超分再到現在的超長焦AI增強,在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影像需求和豎立品牌實力這件事上,手機品牌在不斷嘗試新的突破,既然榮耀在旗艦開辟了這條路且表示會堅定走下去,作為消費者在體驗上至少沒有受到影響,那麽我們就樂見其成吧。

OK,下面我就說說AI超長焦的體驗感受,有長板、有希望之後可以改進的點更有自己的看法。因為內容可能比較糅雜,所以我梳理出了幾個點方便大家閱讀:

超長焦在日常拍攝的實用性:
很多朋友覺得15X在日常就已經足夠用了,再長的話就成了商業噱頭,沒什麽大意義。在我看來這件事情得兩說,首先超長焦的啟用率肯定遠遠比不上主攝、原生長焦(3、3.5、4X之流)和超廣角,甚至低於很多人不太在意的「人像模式」啟用率,「至少要先看到,然後才有產生興趣的可能」。和機敏謹慎善於狩獵的祖先相比,建立了社會和相對安逸的環境讓我們習慣了將視野放在近處,這意味著關心和能被註意的事物在絕大部份情況下位於15X以內的長焦/超長焦就能搞定的距離(人類肉眼的觀察和掃視的分辨能力決定了這個範圍),當我們需要30X甚至更長的焦段時,通常是環境從城市轉移到了更為空曠的野外、動物園,觀察主體從日常接觸的人和物轉移到了動物、飛行器、甚至星空,此時我們使用超長焦更多了分獵奇的意味。尤其是對於愛分享的非專業愛好者來說,能拍到和不能拍到在情緒價值上就是天差地別的兩碼事。
在這裏我搬運幾張「綠谷旅拍日記」和「孫瑜」兩位老師(適馬合作攝影師)拍的風景照片:


是不是和很多朋友印象中風景照不太一樣?(拍風景不就是要廣角,把絢爛景色都收進畫面嘛?),恰恰相反,就像上文說的由於在城市的舒適環境住慣了,習慣了近距離觀察,當興趣主體氣勢恢弘地站在數十甚至數百公裏外後,顯然就不能沿用舒適區拍建築,拍室內的思維了。把巨物拉近增長氣勢的長焦甚至超長焦才是此時的主力。
回到我們的舒適圈,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近攝不強,長焦湊」的事情,在無法靠近主體拍攝細節時就只能在遠處用長焦不斷放大主體在畫面中的比例來強化觀感。花卉就是比較常見的例子,當想拍花卉特寫而花壇圍欄阻隔了更近的拍攝距離後,超長焦就發揮了放大畫面的作用。
另外超長焦也可以提供不同於短焦距鏡頭的畫面觀感,長焦/超長焦在放大遠處物體的同時也會壓縮畫面透視,讓畫面的觀感更扁平化(如上圖綠谷旅行日記老師照片中駱駝與山脈的關系,在透視壓縮下的山脈顯得比肉眼觀感更龐大更巍峨)。所以很多時候在風光拍攝上長焦/超長焦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效果。
總的來說超長焦相比廣角主攝和中長焦靜物拍攝來說套用場景要相對狹窄,但對受環境限制、戶外獵奇、風景拍攝又有著奇效。如果遇到了無法靠近主體的尷尬又想盡量擴大主體在畫面中的占比就需要動用超長焦的能力。而在戶外拍攝時超長焦的透視壓縮能力會呈現出於肉眼觀察截然不同的畫面效果,令照片印象深刻。

AI增強技術對比與感受:


這項技術實際是用時間換清晰度,在30X及以上超長焦的條件下使用AI增強功能後,使用者在相簿截面會看到約五六秒的處理過程(照片下放出現「AI增強中」的提示),然後會獲得被AI增強和未被AI增強的兩漲照片,點選右上方的對比圖示就會進入兩圖細節的直觀對比,使用者可以透過放大和滑動局部來觀察(堆疊+機內演算法處理的)原圖與雲端AI增強圖的具體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清晰度增強的同時,紋理細節也被重繪了。我個人感覺大概率就是以堆疊+機內演算法的原圖作為Prompt丟給雲端讓它進行超分和紋理重繪。試了下在室內暗光環境用進光量較小的超長焦也能獲得顯著效果:


這種工作機制就很考研雲端演算法的訓練成果了,在海量數據中匹配使用者終端上傳的畫面並覆蓋上合乎邏輯的清晰紋理。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機制比較「簡單粗暴」,有時也會出現比較單薄的結果,這個下文會說到。
預設情況下這兩張AI/非AI增強照片均會保存在本地相簿,使用者也可以在比較後選擇只保存其中一張。也就是說AI超長焦實際是給使用者多了一種可選擇的備案而非簡單粗暴替代原圖的「以我為準」,這種思路也是照顧到AIGC當下還有一定局限性的有效方案。
有一點要特別表揚,在使用AI超長焦能力時EIS發揮了積極作用,用過超長焦遠攝的朋友都知道由於視角極窄,在手持超長焦時各種抖動與位移都會直接影響畫面穩定性,取景很容易受輕微晃動的幹擾,而使用榮耀Magic7系列的超長焦,手持畫面在位移時依然較為穩定,沒有什麽惱人的晃動,這就為影像愛好者的構圖提供了保障。
(下圖為Gif)

可以改進的細節:

上文提到過,超長焦照片使用雲端AI增強技術後所產生的照片有時會出現色深降低的情況,比如這組圖片:

當畫面被強化後,清晰度得到了強化但光影在葉片上細微的明暗過渡也消失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原本我們預期的是投餵AI一張較為模糊低質素的照片,而生成的則是清晰卻偏向繪畫的圖片(或者說風格類似Art向的平面插畫) 。

另外就是可能出於直接投餵成片結果而非RAW數據的緣故,高對比工況下超長焦派說所產生的影子、噪點或是偽色也會在AI增強後進一步強化可能變為新材質:

可以看到AI技術的去虛影的輪廓強化能力很強(座艙外圍的虛影消失了),但支撐架把手的影子被解讀為了斑駁的漆面脫落。這一點希望之後隨著技術和處理機制的提升可以進一步改善。

在這裏插一嘴,很多同學認為榮耀現有的端雲結合AI增強演算法需要隨著OTA推播來逐步解決(暨手機升級固件),這件事其實主要還是靠雲端進步來解決,因此很多時候升級是無感的,也就是說類似工況的照片可能在今天和下周被投餵上雲處理,所得出的結果就會改善而使用者無需升級自己的終端OS。換句話說端雲解耦之後,大部份影像體驗會逐步向「常用常新」的無感前進演化發展,使用者不必過於糾結是否要等下個版本的固件推播。

在此做個小總結:榮耀的AI超長焦增強技術主要是基於雲端能力的體現,將原本不怎麽被期待的超長焦畫面透過AI重繪並轉化為清晰度更高的圖片。我也理解榮耀影像團隊的思路:用機制顯著削弱對長焦光學器件規制的依賴,讓手機影像模組向著與美學ID相互統一的目的行進。至於目前的結果在網上有些爭議,但如果品牌想要為自己的產品貼上「全能旗艦」的標簽,這一步或早或晚總是要邁出的。榮耀的方案也並不是對原有出片流程的野蠻奪舍,而是給了兩份不同機制下的成果讓使用者自行選擇,因此也不必像「狼來了」那樣驚恐或嘲諷,退一步來說,多一種選擇總比沒有要強。

----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 補齊影像短板後的Magic7值得入手嗎?

不知道題主的「Magic7」是指Magic7系列還是單單Magic7 標準版這款機型,如果說的是系列,那麽我真心單獨推薦榮耀Magic7 Pro:

本身就有著與"皇帝版"(Magic7 RSR 保時捷設計版)極為類似的器件配置(甚至長焦傳感器都是同規格的1/1.4英寸大底),真要選均衡且高端的體驗,Magic7 Pro是榮耀旗艦家族中當仁不讓的選擇,在用它掃街的時候飽滿的影像能力和長續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題主說的是Magic7 標準版,在全系推播131大王固件開啟與雲端AI聯動增強超長焦體驗的功能後,Magic7標準版的產品力也得到了再次提升,驍龍8 Elite SoC、IP68+IP69+巨犀玻璃、帶圓偏振特性的自然光綠洲護眼屏+3D超聲波指紋、100W有線80W無線+5650mAh第三代青海湖電池+E2能效芯片、C1+射頻增強芯片+可以時刻陪伴你的網速最佳化大師-優速通、還有AI能力前進演化顯著的MagicOS 9.0、這次新增的AI超長焦演算法(鏡頭焦段達到或超過15X後可開啟)以及你希望最好用不到的北鬥衛星短訊。

把這些能力都放在了一個標準版上,不得不說產品定義已經很強了。

我查了下某平台售價向下趨緩接近4000元,現在不失為入手的好時機。

以上就是評者N大的體驗分享,我們下次見。